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叶杨

小叶杨,中药名。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杨PopulussimoniiCarr.的树皮。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证,跌打肿痛,肺热咳嗽,小便淋沥,口疮,牙痛,痢疾,脚气,蛔虫病。

中文名称

小叶杨

拉丁文名

Populus simonii Carrière

别名

明杨、山白杨、南京白杨

道地产区

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毒性

低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活血,清热利湿。

主治

用于风湿痹证,跌打肿痛,肺热咳嗽,小便淋沥,口疮,牙痛,痢疾,脚气,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加离体心脏的冠脉血流量;增加血浆复钙时间和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2、抗炎镇痛作用。

相关论述

《救荒本草》:“青清杨树,在处有之。今密县山野间亦多有,其树高大,叶似白杨树叶而狭小,色青,皮亦颇青,故名青杨。其叶味微苦。救饥:采叶渫熟,水浸,作成黄色,换水淘洗,油盐调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剥,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树皮呈筒状,厚1-3mm。嫩皮灰绿色,表面有圆形皮孔及纵纹,偶见枝痕;老皮色较暗,表面粗糙,有粗大的沟状裂隙。内表面黄白色,有纵向细密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杨柳科植物小叶杨。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m,胸径50cm以上。树皮幼时灰绿色,老时暗灰色,沟裂;树冠近圆形。幼树小枝及萌枝有明显棱脊,常为红褐色,后变黄褐色,老树小枝圆形,细长而密,无毛。芽细长,先端长渐尖,褐色,有粘质。叶菱状卵形、菱状椭圆形或菱状倒卵形,长3-12cm,宽2-8cm,中部以上较宽,先端突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或窄圆形,边,缘平整,细锯齿,无毛,上面淡绿色,下面灰绿或微白,无毛;叶柄圆筒形,长0.5-4cm,黄绿色或带红色。雄花序长2-7cm,花序轴无毛,苞片细条裂,雄蕊8-9(25);雌花序长2.5-6cm;苞片淡绿色,裂片褐色,无毛,柱头2裂。果序长达15cm;蒴果小,2 (3)瓣裂,无毛。花期3-5月,果期4-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道地产区

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生长环境

一般多生于2000m以下,最高可达2500m,沿溪沟可见。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