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颠茄

野颠茄,中药名。为茄科植物牛茄子SolanumsurattenseBurmf.的全株。具有镇咳平喘,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痛,风湿腰腿痛,瘰疬,寒性脓疡,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中文名称

野颠茄

别名

癫茄、山马铃、大丁茄、小颠茄、天茄子、假茄子、红癫茄、黄贡茄、鬼茄、竻丁茄、红果丁茄、丁茄、地茄、狗桔、刺茄、洋海茄、刺天茄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温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镇咳平喘,散瘀止痛。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痛,风湿腰腿痛,瘰疬,寒性脓疡,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0.3-0.9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2、《广西本草选编》:“全株有毒,以未成熟的果实最毒,误食出现口渴,咽喉灼热,吞咽困难,皮肤干热潮红,瞳孔散大,视物模糊,烦躁不安,幻觉,谵妄,甚至发生惊厥等症状。青光眼病人禁用,以免增加眼压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失明。”

化学成分

浆果中分得澳洲茄胺,△3,5-澳洲茄二烯。浆果中还含有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和刺茄碱。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镇咳平喘。主治风湿性腰腿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2、《广西本草选编》:“主治淋巴结结核,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冻疮,脚癣。”

3、《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跌打损伤,胃痛,牙痛,痈肿疮毒,冻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跌打肿痛,痈疮肿痛:鲜癫茄根捣敷;或用癫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茶油敷患处。(《广东中草药》)

2、治扭挫伤:丁茄、姜黄、韭菜根。共捣烂外敷。(《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3、治小儿口腔炎:癫茄茎叶,煅存性研末,加冰片少许,涂患处。(《广东中草药》)

4、治冻疮:丁茄,煎水熏洗患处。(《广西实用中草药》)

5、治小儿疳积:鲜癫茄果1-2枚。切开,加猪肝蒸熟,去癫茄取猪肝吃。

6、治肝硬化腹水:癫茄种子,炒黄研末服。(5-6方出自《广东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近圆柱形,分枝而扭曲,顶端有时附具细直皮刺的残茎,茎枝无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径5-15mm。表面灰黄色,刮去栓皮后呈白色。体轻、质松,断面黄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绿色。气特异,味苦、辛。

以大小均匀、不带地上茎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茄科茄属牛茄子。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30-60cm。植物体除茎、枝外各部均被具节的纤毛,茎及小枝具淡黄色细直刺。叶单生或成对互生;叶柄粗壮,长2-5cm;叶片宽卵形,长5-14cm,宽4-12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5-7裂或中裂,裂片三角形或近卵形,脉上有直刺。聚伞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花梗纤细,被直刺及纤毛;萼杯状,有刺,5裂;花冠白色,5裂,裂片披针形,端尖;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上,花药顶裂;子房球形,2室,胚珠多数。浆果扁球形,直径约3.5cm,初绿白色,成熟后橙红色,基部有带细刺的宿存萼,果柄长2-2.5cm,具细直刺;种子干后扁而薄,边缘翅状,直径约4mm。花、果期1-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辽宁、河南有栽培。
道地产区
产于辽宁、河南、北京、四川、贵州、云南及华东、中南地区。自产自销。广西将其根及茎枝作“金钮扣”入药,并收载于《广西中药标准》。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荒地、疏林或灌木丛中。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