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野三七

野三七,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PanaxstipuleanatusTsaietK.M.Feng的根。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咳血,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后虚弱,肺痨。

中文名称

野三七

性味归经

味微苦、甘,性温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咳血,外伤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后虚弱,肺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挖取块根,除去泥沙及细根,晒干或烘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5-55m。根茎匍匐,有结节,并具凹陷的茎痕;根块状纺锤形。茎基鳞片宿存、叶互生,掌状复叶,3片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7cm,无毛;托叶卵形,长约2mm;小叶5,少有7,羽状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较大,两端的较小,长6-12cm,宽2.5-6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偏斜,边缘具锯齿和刚毛,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50-80朵花,花梗长8-10cm,无毛,花萼5齿裂,无毛;花淡绿色,花瓣5,长卵形至长椭圆形;雄蕊5,花丝与花瓣等长或稍长;子房下位,2室,花柱2,结合成1个,柱头稍膨大而微弯。核果状浆果,球状肾形,直径约8mm,成熟后红色。种子2颗,近球形,白色,直径2-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山谷潮湿林内。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