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柘木

柘木,中药名。为桑科柘属植物柘树MacluratricuspidataCarrière[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exLavallee]的木材。植物柘树,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具有滋养血脉,调益脾胃之功效。主治虚损,妇女崩中血结,疟疾。

中文名称

柘木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入肝、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滋养血脉,调益脾胃。
主治
虚损,妇女崩中血结,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煎水洗。
药理作用

1、抑瘤作用。

2、抗炎、镇痛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补虚损。”

2、《日华子》:“主妇人崩中血结及主疟疾。”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洗目令明,柘木煎汤,按日温洗。(《海上方》)

2、治飞丝入目,柘树浆点(目)了,绵裹箸头,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医学纲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砍取树干及粗枝,趁鲜剥去树皮,切段或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木材圆柱状,较粗壮。全体黄色或淡黄棕色。表面较光滑。质地硬,难折断,断面不平坦,黄色至黄棕色,中央可见小髓。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柘属植物柘树。
形态特征
植物柘树,别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淮阴县志》,黄疸树、刺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九重皮、大丁癀《福建中草药》,刺桑、奶桑《贵州草药》,痄腮树、黄龙蜕壳《云南中草药》,铁骨子(河南),柘骨针、棘针树(江苏),柘刺(浙江、江苏、安徽),老虎肝、双腾、尖尾风、黄桑(广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毫米。单叶互生;叶柄长0.5-2厘米;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除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缘及溪旁。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