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本品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道地产区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茹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含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物、2,5-二甲氧基-对-苯醌、β-羟基苯甲醛、丁香酚等。
本品具有延缓皮肤衰老等作用。
1、《名医别录》:“治呕呃,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2、《医学入门》:“治虚烦不眠,伤寒劳复,阴筋肿缩腹痛,妊娠因惊心痛,小儿痫口噤,体热。”
3、《本草汇言》:“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呕之药也。如前古治肺热热甚,咳逆上气,呕秽寒热及血溢崩中诸症。此药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热痰气为疾,用之立安,如诸病非因胃热者勿用。”
临床应用
1、伤损内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青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焦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2、月水不断: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
3、妇人损胎:孕八、九月,或坠伤,牛马惊伤,心痛。用青竹茹五两,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录》)
1、竹茹配瓜蒌:竹茹甘寒而润,功专清化热痰;瓜蒌甘微苦寒,善清肺润燥化痰。两药伍用,相得益彰,可增强清肺化痰之功,适用于肺热壅盛,咳嗽痰黄。
2、竹茹配枳实:竹茹甘寒清降,清肺化痰,清胃止呕;枳实辛散苦泄,降气消痰,散结除痞。两药伍用,共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闷痰多。
3、竹茹配陈皮:竹茹甘寒清降,清热止呕,下气消痰;陈皮辛温性缓,理气健脾,和胃降逆。两药伍用,一寒一温,温清相济,可增强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
1、生竹茹与姜竹茹:二者为竹茹的不同炮制品种。生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的功能,多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等。姜竹茹增加降逆止呕的功效,多用于呕哕、呃逆。
2、竹茹与芦根:二者均甘寒而善清胃止呕、除烦,主治胃热呕吐。但竹茹属清热化痰药,尤善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芦根为清热泻火药,又能生津止渴、利尿,可用于热病伤津口渴、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3、竹茹与半夏:二者均有化痰止呕作用,治痰证及呕吐等。然竹茹甘、微寒,功专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心烦不眠、胃热呕吐证。半夏为辛温之品,长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兼能消痞散结,用于寒痰、湿痰、胃寒呕吐及痈疽肿痛、瘰疬痰核等。
小儿止嗽丸、脑震宁颗粒、抗腮灵糖浆。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竹茹汤(《普济本事方》)、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竹茹阿胶汤(《产孕集》)、竹茹麦门冬汤(《古今医统》)。
鲜芦根竹茹粥:
1、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症见胸痛咳嗽气喘、痰稠色黄、发热、烦渴引饮、小便少黄等。
2、原材料:鲜芦根60克,竹茹15克,粳米50克。
3、做法:先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待米将烂时,加入芦根竹茹药液(提前煮好),以文火煮15分钟左右,调味食用。
4、用法:佐餐食用。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加工炮制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
1、竹茹: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2、姜竹茹: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炒至黄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1、竹茹:参见“药材”项。
2、姜竹茹:形如竹茹,微具焦斑和姜辣味。
3、炒竹茹:形如竹茹,黄绿色,微具焦斑。
植物学信息
禾本科刚竹属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
1、青秆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2、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箨片基部较狭;箨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3、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1、青秆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2、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海南。
3、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
1、青秆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2、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或路旁。
3、淡竹:多生于丘陵及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