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饮

悬饮,中医病名。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流于胸胁,引起发热,胸胁疼痛,咳嗽,气急甚则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为广义痰饮的一个类型。西医学中的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病因引起的胸膜炎与本病颇相类似,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相关中医疾病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复加起居不慎,劳倦过度,外邪乘袭,或饮食失节,损伤肺脾,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饮停胸胁而发病。
1、起居不慎,或劳累太过,外受风热、湿热、寒湿等邪,侵袭肺卫,肺气宣通肃降功能失常,不能通调水道,布散津液,水津渗溢,流于胸胁,形成悬饮。
2、嗜饮茶酒,或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失其健运,水津不能正常输化,积而成饮,上壅胸胁,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而致悬饮。
3、痨虫侵袭,日久伤肺,导致治节无权,宣降失司,或复感外邪,水津不得输布而致水饮留于胸胁。
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 5%,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诊断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悬饮应与风温、肺痈、胸痹、肺痨等相鉴别。
1、风温
悬饮初起发热咳嗽,有类风温,但风温起病较急,初起胸痛气急多不明显,风温气分证虽可呈胸闷痛、气喘,但与悬饮在呼吸及转侧时胸胁疼痛明显加重的特点不同可资鉴别。
2、肺痈
肺痈初起发热,咳嗽,胸痛,咳时尤甚,与悬饮有类似之处。但肺痈的主要特征是咳吐腥臭脓血痰,而悬饮多是咳嗽少痰或无痰,积饮多时,偏卧于一侧,胁间饱满故不难区别。
3、胸痹
胸痹是指胸中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常在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并有咳嗽等肺部见症
4、肺痨
悬饮亦多由痨虫感染所致,且后期阴液耗伤时,每多出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干咳少痰,消瘦等类似肺痨的证候。但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征,而悬饮以胸胁疼痛,闷胀憋气,积饮多时,患侧胁间饱满为主症。
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以祛邪逐饮为先。初期和解疏利,停饮期逐水祛饮,络脉不和又当理气和络,后期气阴耗伤,则应养阴益气。
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休质,是预防悬饮的根本描施。要慎起居,防外感,劳逸适度,食饮有节,特别注意不要过饮茶酒,过食生冷之物,以免损伤脾肺,积饮生痰。
2、患病居应卧床休息,及时治疗,争取尽早控制病情发展,避免迁延缠绵。治疗后期,注意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轮换釆取健侧卧,仰卧,伏卧,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有助于通气血,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