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贫血

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RBC)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ct)来代替,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最为常用和可靠。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定为:成年男性Hb<120g/L,RBC<4.5×10^12/L及Hct<0.42;成年女Hb<110g/L,RBC<4.0×10^12/L及Hct<0.37。孕妇因血浆量增加血液稀释,贫血的诊断标准为:Hb<100g/L,Hct<0.30。

英文名称

anemia

其它名称

贫血症

相关中医疾病

虚劳、萎黄、血枯

疾病分类

血液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

遗传性

部分贫血可能与遗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和呼吸加快、头晕、耳鸣、食欲缺乏、恶心、多尿

主要病因

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

检查项目

血常规、骨髓检查、贫血发病机制检查

重要提醒

贫血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

临床分类

贫血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所用的分类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合并应用,分述如下:

1、细胞计量学分类

人工检测称为形态学分类。如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称为细胞计量学分类。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常用的分类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类:

(1)大细胞性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属于病理生理学分类,可提示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①骨髓衰竭:A、再生障碍性贫血;B、范可尼贫血;C、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障碍;D、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E、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F、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G、先天性红系造血异常性贫血。

②无效造血: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B、先天性红系造血异常性贫血;C、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造血功能受抑:A、抗肿瘤化学治疗;B、放射治疗。

④骨髓浸润:A、白血病;B、其他血液恶性肿瘤;C、实体瘤骨髓转移。

⑤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A、维生素B12缺乏;B、叶酸缺乏;C、先天性或获得性嘌呤和嘧啶代谢异常。

⑥血红蛋白合成障碍:A、缺铁性贫血;B、先天性无转铁蛋白血症。

⑦红系造血调节异常:低氧亲和力血红蛋白病。

⑧原因不明或多重因素:A、慢性病性贫血;B、营养缺乏所致贫血;C、铁粒幼细胞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①内源性异常

A、先天性红细胞膜缺陷: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B、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红细胞酶异常: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b、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D、其他酶缺陷:卟啉病。

E、珠蛋白合成异常(血红蛋白病):a、异常血红蛋白病;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②外在因素异常

A、免疫相关性:a、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冷性溶血病;c、药物相关抗体溶血性贫血;d、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非免疫相关性:a、机械性因素: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b、其他物理和化学因素所致贫血;c、微生物感所致贫血;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

①急性失血性贫血;②慢性失血性贫血。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与发展营养司,依据1993~2005年世卫组织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信息系统估计,全球贫血患病率为24.8%,影响16.2亿人。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病因

总述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继发于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有时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临床医师不能满足于贫血的初步诊断,而应仔细寻找出贫血的病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治疗。

基本病因

1、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和造血原料。红细胞生成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提供了红细胞生成的微环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最主要的调节因子,作用于红系定向祖细胞水平,促进红细胞生成;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造血原料。红细胞生成不足的常见机制有:

(1)骨髓衰竭:包括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缺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及范可尼贫血(FA)。

(2)无效造血:包括获得性和遗传性无效造血,前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后者如先天性红系造血异常性贫血。

(3)骨髓受抑:如肿瘤的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造成造血细胞的损伤。

(4)骨髓浸润:如血液恶性肿瘤、肿瘤骨髓转移可直接造成骨髓有效造血组织的减少。

(5)造血调节因子异常: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EPO合成减少,慢性病贫血时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造血负调控因子及铁代谢调节因子增多。

(6)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微环境由多种基质细胞成分、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微循环、神经内分泌因子及其之间的复杂网络构成,为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增殖和成熟提供必需的条件和场所。因目前无法模拟体内造血微环境的复杂体系,故对其在贫血发病中的确切意义目前所知甚少,但在某些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7)造血物质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物质,铁缺乏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此类贫血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称为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主要涉及红细胞内在和外在两种机制。

(1)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代谢酶类和血红蛋白异常或缺陷均可造成其寿命缩短。

(2)红细胞外在因素:基本可分为免疫相关性和非免疫相关性。前者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抗体介导红细胞破坏所致的一类溶血性贫血。后者包括多种非免疫因素,如物理(机械、温度等)、化学(化学毒物、药物、代谢和生物毒素等)和生物(微生物感染)等因素等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

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急性失血主要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慢性失血才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症状

总述

贫血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乏力,临床表现与5个因素有关:贫血的病因(包括引起贫血的相关疾病),贫血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贫血时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和耐受能力。

典型症状

1、神经系统

(1)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贫血常见的症状。

(2)肢端麻木可由贫血并发的末梢神经炎所致,特别多见于维生素B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3)小儿患缺铁性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2、皮肤黏膜

(1)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

(2)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这与贫血导致皮肤、黏膜供血减少和营养不足有关,还可能与贫血的原发病有关。

(3)皮肤、黏膜黄染,溶血性贫血可引起。

3、呼吸系统

(1)轻度贫血,平静时呼吸次数可能不增加,活动后会出现呼吸加快加深。

(2)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3)贫血的并发症和引起贫血的原发病也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可引起相应的肺部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

4、循环系统

(1)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可出现外周血管的收缩、心率的加快、主观感觉的心悸等。

(2)非失血性贫血,主要表现是心脏对组织缺氧的反应:轻度贫血时,安静状态下可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有心悸、心率加快;中、重度贫血时,无论何种状态均可出现心悸和心率加快,且贫血愈重,症状愈明显。

(3)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先常心脏结构异常,甚至心功能不全。

5、消化系统

(1)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的改变等。

(2)长期慢性溶血可合并胆道结石和(或)炎症。

(3)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异物感。钩虫病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可合并异嗜症。

(4)巨幼细胞贫血或恶性贫血可引起舌炎、舌乳头萎缩、牛肉舌、镜面舌等。

6、泌尿系统

(1)原发肾疾病的临床表现。

(2)少尿、无尿、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

长期贫血会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8、生殖系统

长期贫血会影响睾酮的分泌,减弱男性特征;对女性,贫血除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外,可导致月经异常。

9、免疫系统

可使机体免疫力低下。

并发症

贫血的并发症累及多个系统。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皮肤、口唇、甲床进行直观的观察,观察其有无苍白,初步评估病情。进一步会进行血常规、骨髓检查、贫血发病机制等检查,以帮助查找引起贫血的病因。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一般会观察皮肤、嘴唇颜色有无苍白,手脚是否冰凉,指甲有无变薄变脆、容易折断。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涂片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难对贫血作出诊断,但贫血的病因诊断更为重要,详尽的病史采集、全面有序的体格检查以及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能够有效地帮助作出完整的贫血诊断。

诊断依据

1、病史

详细的病史采集可为查寻贫血病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除常规病史内容外,询问范围应包括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及病程、饮食习惯、既往用药、职业、毒物或化学物暴露、出血倾向或出血史、慢性系统病史、月经史、生育史、黑便史及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变化、尿色变化、家族遗传史以及有无发热等,并对诸项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分别评估和综合分析。

2、体格检查

全面而有序的体格检查对贫血的病因诊断极有帮助。皮肤黏膜检查的内容包括颜色、皮疹、溃疡、毛发及指甲的改变及出血性体征。皮肤黏膜苍白可大致反映贫血的程度。黄疸提示溶血性贫血。应特别注意有无胸骨压痛和全身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肛门和妇科检查亦不能忽略,痔出血或该部位的肿瘤是贫血常见的原因。心脏杂音可由贫血引起,但应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应包括眼底。脊髓后索和侧索变性体征提示维生素B12缺乏和恶性贫血。

鉴别诊断

1、缺铁性贫血

特点为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降低,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即海洋性贫血,因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属遗传性疾病。患者以溶血、无效红细胞生成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特点,有家族史,查体常见脾肿大,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见异常血红蛋白带,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不降低。

3、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血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种大细胞贫血,其特征是骨髓中红细胞和髓细胞系出现“巨幼变”。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参与细胞核DNA的合成,一种或两种的缺乏是最常见的病因。

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系铁失利用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特点为骨髓中存在大量环形铁粒幼细胞,计数>15%时有诊断意义。患者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升高。

治疗

治疗原则

贫血病因不同,治疗也应因病而异。是贫血治疗的关键所在。所有贫血都应该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标本兼顾,最终治愈的目的。

对因治疗

1、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

2、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3、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

4、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肯定疗效。

5、造血干细胞质异常性贫血采用干细胞移植。

6、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及造血正调控因子(如雄激素等)。

7、ACD及肾性贫血采用EPO。

8、肿瘤性贫血采用化疗或放疗。

9、免疫相关性贫血采用免疫抑制剂。

对症治疗

1、重度贫血患者、老年人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

2、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及时输血或红细胞及血浆,迅速恢复血容量并纠正贫血。

3、对贫血合并出血者,应根据出血机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止血治疗(如重度血小板减少应输血小板)。

4、对贫血合并感染者,应酌情予抗感染治疗。

5、对贫血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脏器的不同及功能不全的程度而施予不同的支持治疗。

6、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多次输血并发血色病者应予去铁治疗。

一般治疗

输血是贫血的对症治疗措施,但因副作用和并发症较多,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和急性失血超过总容量的30%是输血的指证。应采用去除白细胞的成分输血。其他支持治疗包括纠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有效控制感染和出血等。反复输血继发铁过载者应予以祛铁治疗。

药物治疗

1、补充造血所需的元素或因子

因缺乏造血元素或因子所致的贫血,在合理补充后可取得良好疗效,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在补充相应造血元素后,可迅速改善病情。

2、造血生长因子或造血刺激药物

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生物合成减少,是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适应证。此外,红细胞生成素对某些慢性病贫血亦有一定疗效。雄激素有刺激骨髓造血和红细胞生成素样的效应,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

3、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的贫血。糖皮质激素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或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药物。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治疗。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也常用于免疫抑制治疗。

4、单克隆抗体

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二线治疗。抗人补体蛋白C5单克隆抗体显著改善了经典型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疗效。

相关药品

硫酸亚铁、雄激素、环磷酰胺、霉酚酸酯、单克隆抗体

手术治疗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用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或某些严重的遗传性贫血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镰状细胞贫血等。干细胞来源首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血缘或非血缘供者的外周血或骨髓。

2、脾切除

脾脏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某些贫血是脾切除的适应证,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内科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等。

其他治疗

对于某些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贫血,基因治疗是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一般来说,积极的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预后情况良好。但不同病因导致的贫血有较大差异,长期预后取决于能否根治原发病。

危害性

1、贫血患者精神状态、体力、认知能力完、免疫力可受到明显影响,不能正常工作生活。

2、恶性贫血患者预后差。

3、妊娠合并贫血对母体、胎儿和新生儿均会造成近期和远期影响,对母体可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和产后抑郁的发病风险;对胎儿和新生儿可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缺氧、羊水减少、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风险。

治愈性

能否治愈取决于贫血的原发病因。

1、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及时诊断和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

2、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治疗得当,轻型患者多数可治疗缓解甚至治愈,少数进展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3、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所致贫血,难以治愈,预后均较差。

日常

总述

日常生活中患者除了配合医生明确病因,还应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心理护理

提供安静、温馨的休养条件,营造良好休息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及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自觉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

用药护理

口服铁剂的护理:做好宣教、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铁剂。铁剂应与食物同服,由于维生素C可增加铁的吸收,与果汁同服效果更佳。服用铁剂期间不要饮茶,因为茶会破坏铁质,影响铁的吸收。若服用的是水剂时,应使用吸管,服后漱口,防止造成牙齿着色。同时应告知患者服用铁剂后大便为黑色,避免患者因此产生紧张情绪。

生活管理

1、休息

(1)休息可以减轻心肺负担,减轻缺氧状况。

(2)轻度贫血可以适当活动,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但需要多休息。每天应有午休。活动时若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马上去枕平卧,以增强头部循环血量,缓解头晕症状,防止意外发生。

(3)重度贫血的患者,需卧床休息,满足患者生活基本需要,防止继发皮肤感染。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护理治疗应集中进行,以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2、预防并发症

(1)皮肤护理:患者处于贫血状态,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清洁皮肤、防止皮肤破溃。在缺氧情况下容易发生压疮,因此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2)口腔护理: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水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口腔黏膜溃疡者,每日口腔护理2-3次,局部外涂口腔溃疡膏。使用软毛牙刷刷牙;空气干燥时,口唇外涂复方薄荷油以湿润口唇防止干裂。

(3)病室环境: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3次,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减少陪伴、探视人员,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4)病情观察:每日测体温3次,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减轻贫血症状

(1)严重的贫血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半卧位,这样利于肺组织扩张,增加气体交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2)输血的护理:输血前应严格三查七对。输血中,注意输血速度不易过快,以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不全。同时应观察患者有无发冷、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若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4、恢复自理能力的护理

严重贫血患者症状缓解后,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血色素及红细胞值,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活动锻炼计划。首先床上活动,然后鼓励患者床边活动,再根据患者活动后的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使患者逐渐地能够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如入厕、洗漱、进食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头晕、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状时,协助其卧床休息,并适当减轻活动量。保护患者防止意外发生。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贫血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铁和高维生素饮食,同时按贫血原因进行调控。

2、对于缺铁性贫血和叶酸维生素缺乏所致贫血的患者,应注重摄取肝脏、牛肉、绿色蔬菜。

3、针对口腔疼痛和口腔黏膜溃疡的患者,鼓励进食,可以少吃多餐,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饮食禁忌

避免高脂肪食物、豆浆、碱性食物、茶、咖啡、含鞣酸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桃仁、杏仁、海带、胡萝卜等,以去除减少或抑制铁吸收的因素。

预防

预防措施

贫血的发病率极高,最常见的是缺铁贫血,尤其多发于儿童。只要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调整,注意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贫血是可以预防的。

1、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

2、许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损伤骨髓。化学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等;物理性因素如X线、中子等均可损害骨髓,是造血的大敌。因此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遵守操作规程,尤其不可滥用对造血功能有害的药物,还应避免不必要的X光照射。

3、失血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各种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严重外伤后大量失血;

2、患者极度虚弱、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昏迷等;

3、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门诊指征

1、体检时发现贫血,或持续乏力、困倦、面色苍白、消瘦、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全身表现;

2、伴反复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3、伴匙状甲,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

4、伴出血倾向,反复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伤口不易愈合、便血等;

5、女性月经过多,或长期阴道异常出血;

6、长期反复咳嗽、咯血者,伴其它肺、气管症状者;

7、长期呕血、黑便伴其它消化道症状者;

8、小儿生长发育缓慢;

10、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大出血等危急情况应急诊处理。

2、病情稳定者,一般可去血液内科就诊。

3、女性阴道出血患者,应咨询妇科。

4、怀疑肺、支气管失血导致者,咨询呼吸内科。

5、怀疑消化道疾病失血导致者,咨询消化内科。

6、小儿贫血应咨询儿内科、儿童保健科。

就医准备

1、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外出时最好有亲友陪同,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贫血表现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2、你平时感觉乏力、困倦、面色苍白、免疫力不好吗?或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吗?

3、您是否有一些出血症状,如咳血、呕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便血等?

4、您以前出现过贫血吗?什么原因导致的?进行过哪些治疗?

5、您近期有过外伤大量出血、月经过多或献血等经历吗?

6、您近期饮食情况如何?膳食搭配是否合理?有无营养不良、铁元素缺乏等情况?

7、您是否患有肺结核、消化性溃疡、痔疮等可导致机体失血的疾病?

8、您及您的的亲属中有人存在血友病等遗传性血液病吗?

9、您近期使用过某些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药物吗?

10、您吸烟吗?吸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1、您有饮酒习惯吗?每天饮酒多少?

12、您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吗?是否有用药控制?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贫血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要住院吗?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的贫血还会复发吗?在日常要如何进行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