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癣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口癣,中医病名,是以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条纹或斑块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病程长,不易痊愈。西医学的口腔扁平苔藓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风热湿毒外犯肺脾,肺气失宣,敷而不达,湿毒蕴于脾胃,化火循经上炎于口,发为口癣。
2、脾胃湿热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内停,酿成湿热,循经上蒸于口,发为口癣。
3、肝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脏失于疏泄条达,气机郁滞,蕴热化火,灼烁肌膜,发为口癣。
4、肝肾阴虚
久病失调,阴液亏耗,或情志内伤,阳亢阴耗,或房事不节,肾精耗损,或年老体衰,肝肾之阴精耗损,肌膜失于濡养而发为口癣。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主要表现为口腔肌膜有灰白色条纹或斑块,局部有干涩、粗糙、灼热感,遇食物刺激时疼痛。可发生于口腔肌膜的任何部位,多左右对称,颊部最多见,也常发生于舌、唇、牙龈、口底、腭部。灰白色条纹交织成网状或树枝状、环状,也可呈白色斑块状周围伴有网状条纹。网纹状病损的周围或中间肌膜正常,或出现红斑、萎缩、糜烂、溃疡、色素沉着。口癣的多样病损可同时出现,也可互相转变,病程缠绵难愈。病损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诊断依据
本病主要表现为口腔肌膜有灰白色条纹或斑块,局部有干涩、粗糙、灼热感,遇食物刺激时疼痛。可发生于口腔肌膜的任何部位,多左右对称,颊部最多见,也常发生于舌、唇、牙龈、口底、腭部。灰白色条纹交织成网状或树枝状、环状,也可呈白色斑块状周围伴有网状条纹。网纹状病损的周围或中间肌膜正常,或出现红斑、萎缩、糜烂、溃疡、色素沉着。口癣的多样病损可同时出现,也可互相转变,病程缠绵难愈。病损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鉴别诊断
本病与口糜
均可出现口腔肌膜白色病损,应注意鉴别:口糜多见于婴幼儿,口腔肌膜糜烂且上覆雪片样伪膜,略高出肌膜;口癣多见于成人,病损呈白色网状条纹,两侧对称。
治疗
其他治疗
1、涂敷法
可用养阴生肌散、锡类散、珍珠散局部涂敷,每日3-4次,可收敛生肌。
2、含漱法
可用黄芩、金银花、竹叶适量,煎水含漱;或野菊花、白鲜皮、黄柏适量煎水含漱,以清热解毒利湿。预防
预防措施
1、饮食有节,避免肥甘厚腻。
2、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心理压力。
3、舌腹、口底的病损应警惕癌变,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癌变。
.2f2b33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