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儿蛲虫病

小儿蛲虫病,中医病名。是由蛲虫寄生人体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饮食异常、夜寐不宁、夜间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或见到蛲虫为特征。蛲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易于传播,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蛲虫卵不需体外孵化,可经手至口感染,或相互传染,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或家庭中,容易造成反复互相传播。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2-9岁儿童感染率最高。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西医学亦称之为蛲虫病。

英文名称

infantile oxyuriasis

相关中医疾病

蛲虫病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肠腑、脾胃

常见症状

饮食异常、夜寐不宁、夜间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

主要病因

吞入感染期蛲虫卵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2-9岁儿童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为吞入感染期蛲虫卵。雌虫夜间在肛周皮肤的湿润区排卵,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小儿用手指搔抓,沾染虫卵,若再以手抓取食物,或吮吸手指,虫卵即被吞人消化道,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内发育为成虫。此外,虫卵也可借污染的衣服被褥、玩具、尘埃等,直接或间接进入消化道。雌虫排卵后大多死亡,但部分虫卵在肛门外孵化,逸出的幼虫再爬进肛门,侵入大肠,造成逆行感染,有的可侵入肛门邻近的阴道、尿道等器官。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因蛲虫不在肠内产卵,故粪检虫卵的阳性率极低。主要用肛门拭纸法检查虫卵。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患儿有喜以手摄取食物、吮手指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表现

以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明显,睡眠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见腹痛,尿频、遗尿等症。大便或肛周可见8-13mm长白色线状成虫。

诊断依据

1、病史

患儿有喜以手摄取食物、吮手指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表现

以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明显,睡眠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见腹痛,尿频、遗尿等症。大便或肛周可见8-13mm长白色线状成虫。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驱虫为主,常内服、外治相结合。蛲虫常居于直肠和肛门,故外治法很重要,外治多采用直肠给药和涂药法。对病久脾胃虚弱者,在驱虫、杀虫时,应注意调理脾胃。本病要重视预防,防治结合,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蛲虫感染的知识,改善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抓取食物,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

3、患儿床单及内衣应勤洗换,并用开水煮沸消毒,以杀死虫卵。

4、患儿每天早晨清洗肛门。防止小儿用手搔抓肛门。

5、治疗期间应配合清洁环境和衣被、食物、玩具的消毒,0.5%碘液可用于消毒玩具等其他物品。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