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耳瘘

耳瘘,中医病名。是以耳前或耳后出现瘘口,或并见局部红肿疼痛、破溃流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生于耳前者称耳前瘘,发生于耳后者称耳后瘘。本病多属先天性,以儿童为多见。西医学的先天性耳前瘘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英文名称

ear fistula

相关中医疾病

先天性耳前瘘管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耳轮脚、耳廓、耳后

常见症状

耳前或耳后出现瘘口,或并见局部红肿疼痛、破溃流脓

主要病因

外感邪毒,正虚毒滞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儿童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感邪毒

禀赋不足,脏腑虚损,颞颥间皮肤腠理不密,而形成窦道;若外感邪毒,邪滞窦道,气血壅结,则局部红肿、疼痛。

2、正虚毒滞

素体虚弱,或久病失治,气血耗伤,无力托毒,邪毒滞留不去,腐蚀血肉而成瘘,以致溃口经久不愈,脓水长流。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多为先天性,患者于出生时即可见到耳部有瘘口,瘘口多位于耳轮脚附近,少数亦可位于耳廓或耳后等部位,瘘管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不染毒时,无任何症状,瘘口周围皮肤如常,挤压瘘口有少许灰白色分泌物溢出,用探针可探知瘘道深度。若染毒,则瘘管及周围红肿疼痛,甚至流脓,且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诊断依据
本病多为先天性,患者于出生时即可见到耳部有瘘口,瘘口多位于耳轮脚附近,少数亦可位于耳廓或耳后等部位,瘘管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不染毒时,无任何症状,瘘口周围皮肤如常,挤压瘘口有少许灰白色分泌物溢出,用探针可探知瘘道深度。若染毒,则瘘管及周围红肿疼痛,甚至流脓,且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鉴别诊断
本病发生耳部红肿疼痛时,应与原发于耳部的痈疮相鉴别,仔细检查红肿局部有无痿口即不难鉴别。

治疗

其他治疗

1、外敷

耳瘘染毒后未成脓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敷。

2、切开排脓

瘘口周围脓肿形成者,应切开排脓,放置引流条。

3、挂线疗法

耳瘘长期流脓,经久不愈者,可用治瘘外塞药敷于瘘口,待脓液渐减或干净后,用药线(如九一丹)插入窦道,使药物直接腐蚀窦道壁,促使瘘管脱落,然后用生肌散调敷以生肌收口。

4、手术治疗

耳瘘染毒控制后,可行瘘管切除术。

5、其他疗法

早期未成脓时,可配合热敷、超短波及微波理疗。

预防

预防措施

1、耳瘘未染毒时,应注意局部清洁,忌挤压及搔刮,以防染毒。

2、耳瘘成脓溃破或已切开排脓者,应每日换药,直至脓液干净。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