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中暑

中暑(heatillness)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大汗、口渴等,重症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晕厥、昏迷、肌痉挛、高热等表现。早期治疗或轻中度症状者通常预后良好,并发多器官衰竭或昏迷时间较长者预后不良。

英文名称

heat illness

其它名称

暑脱

相关中医疾病

发热、暑厥、脱证、阳证

疾病分类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遗传性

无遗传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多汗、乏力、头晕、头痛、口渴。恶心、呕吐、肌痉挛、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晕厥、昏迷

主要病因

产热增加、获取热量增多、散热障碍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脑CT、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

重症中暑患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发现后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三种类型。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中暑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病。

死亡率

我国中暑平均病死率约10%~15%,其中重症中暑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

发病趋势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批量中暑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日益增加。

好发人群

1、高温环境作业者,如军人、消防员、运动员、户外劳动者等。

2、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病人。

3、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患者。

好发地区

世界各地都有中暑暴发的情况,我国热带、亚热带面积相对较大,城镇人口密集,居民中暑发病率较高。

好发季节

好发于夏季。

病因

总述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外界环境,通过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体温的相对稳定,而在某些情况下,机体出现产热增加、获取热量增多及散热障碍时,可引起中暑。

基本病因

1、产热增加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比静息状态时增加20倍,如强体力劳动、运动和军训的人群,身体产热明显增加;发热、寒战、震颤、脓毒症、惊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拟交感药(如苯丙胺、麦角酰二乙胺)和饮酒也能产热,升高体温,易促发中暑。

2、获取热量多

环境温度升高时,一些年老体弱多病人群,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及随意调节能力减退,不能对自身体温进行调节,人体从环境中获取的热量增加,从而引起中暑。

3、散热障碍

(1)出汗减少:出汗散热更能障碍或丧失,如果不注意躲避高热环境,极易中暑,常见于大面积皮肤烧伤疤痕形成、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及囊性纤维化患者。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见于脑或下丘脑功能障碍者、服用镇静催眠药者、老年人、婴幼儿和饮酒者。

(3)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见于老年人、心功能障碍、血容量不足、脱水者和应用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阻滞药或利尿药者。

(4)应用影响出汗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和抗组胺药等。

(5)外源性因素:高温及高湿环境。

(6)其他:过度肥胖和衣服透气不良。

症状

总述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体现了中暑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患者早期困扰出现头晕、头痛、大汗、乏力,此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随病情进展,核心温度升高,当患者体温达到38℃以上时,可引起皮肤灼热、面色潮红,伴有胸闷,严重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昏厥、昏迷、肌痉挛或高热等重症中暑表现。

典型症状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升高达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1)热痉挛

指中暑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和肢体、腹壁肌群通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仅补充水分,没有补充盐分者。

(2)热衰竭

指热应激后以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无神志障碍。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病人。

(3)热射病

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散热减少。

①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出现大汗、心率增快、脉压增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高。

②非劳力性热衰竭: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孕妇和慢病人群,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5℃。病初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严重者可有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等表现。约5%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并发症

重度中暑患者常可引起多个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检查

预计检查

当出现大汗、乏力、头晕、面色潮红、四肢湿冷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相关体格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检查、脑CT、脑脊液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情。

体格检查

医生会先检查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脉搏等基础体征,之后进行心、肺部听诊,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呼吸音、额外心音和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发病早期因脱水,致血液浓缩,可出现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比积增加,血小板发病初期正常,继而迅速下降,可辅助诊断。

2、尿常规

可提示肾脏早期病变。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蛋白和管型。

3、血生化检查

医生可通过生化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肝、肾及肌肉损伤。

(1)重症患者常有明显肝、肾、胰腺和横纹肌损害的实验室参数改变,可有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

(2)低血糖提示暴发性肝衰竭。

(3)高磷血症提示横纹肌溶解,低钙血症见于肌损伤的患者。

(4)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提示肾功能障碍或衰竭。

4、凝血功能检查

止凝血功能参数异常提示凝血功能障碍,非劳力性热射病呈轻度或中度DIC,劳力性热射病则出现重度DIC。

5、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可判断患者有无酸碱失衡或酸碱中毒。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乳酸)中毒,非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结果显示为呼吸性碱中毒。

6、脑脊液检查

当怀疑有颅内出血的情况,医生可能建议脑脊液检查进行确诊。

影像学检查

当怀疑有颅内出血的情况,医生可能建议做头部CT检查进行确诊。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发病季节、高热和(或)高湿环境,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乏力、高热、昏迷、抽搐等,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脑CT、脑脊液检查的结果来共同确诊。还会注意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甲亢危象、可卡因中毒、脑梗死、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出现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至少一项且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1、头晕、头痛、反应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2、口渴、心悸、心率明显增快、血压下降、晕厥;

3、恶心、呕吐、腹泻、少尿或无尿;

4、大汗或无汗、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肌痛、抽搐;

5、发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乙型脑炎

经蚊媒传播,夏秋季发病,10岁以下儿童多,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脑脊液检查与中暑进行鉴别。

2、甲亢危象

临床表现为高热过过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谵妄、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与中暑症状相似。可根据患者的甲亢病史、甲状腺功能和血生化检查同中暑鉴别。

3、可卡因中毒

急性重症中毒时,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抽搐、癫痫大发作,体温和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和反射亢进等。可根据患者吸毒史、毒物检查与中暑鉴别。

4、脑梗死

好发于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感觉障碍等。可根据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与中暑鉴别。

5、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2~7岁儿童,感染症状重,可通过病史、血液生化指标、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降低核心体温是中暑治疗的关键,降温的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同时需要预防脏器功能衰竭和治疗已有并发症。

对因治疗

1、体外降温

(1)将病人迅速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

(2)无虚脱病人,迅速降温的金标准是冷水浸浴或冰水浸浴,将病人身体(除头外)尽可能多地浸入2.0~14.0℃冷水中,并且不停地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在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

(3)对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用冷水浸泡过的床单包裹全身、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体温降至39℃时,停止降温。

2、体内降温

对于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

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可致血管扩张、肌肉松弛,并降低氧耗。迅速降温出现寒战者,可使用生理盐水加氯丙嗪静脉输注,注射时应关注患者血压变化。热射病病人,禁用水杨酸盐。

对症治疗

1、昏迷

(1)昏迷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2)颅内压增高患者予以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

(3)癫痫发作时,静脉输注地西泮。

2、液体复苏

医生会给低血压病人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以恢复血容量。必要时会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以免影响皮肤散热,临床上不使用血管收缩药。

3、多器官衰竭

(1)对于持续性无尿、尿毒症和高钾血症患者,医生会予以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2)医生会应用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应激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

(3)根据DIC病人的病情,医生会进行输血治疗,可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

相关药品

氯丙嗪、甘露醇、地西泮、乳酸林格、葡萄糖、氯化钾、异丙肾上腺素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重要脏器损伤程度、降温的速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早期治疗或轻中度症状者通常预后良好,并发多器官衰竭或昏迷时间较长者预后不良。

危害性

中暑患者可引起神经功能和重要脏器损伤,甚至死亡;有些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肌肉损伤者可出现数月的中度肌无力。

自愈性

轻度中暑患者,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严重者须及时就医治疗。

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根治性

早期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根治。

后遗症

少数患者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乱。

日常

总述

中暑患者应多休息,减少消耗,恢复体能。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和凉爽,注重口腔清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机体康复。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中暑属于突发疾病,容易使患者出现惊惶失措、焦虑、烦恼、沮丧、抑郁等现象,同时因为对疾病不了解,会产生对治疗效果和后遗症的担忧。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主动向医务人员了解病情和治疗进程,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治愈的信心。

(2)患者家属应做好陪护工作,帮助其消除对治疗的恐惧。

用药护理

用药过程中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不适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房间通风和凉爽,可使用风扇、空调和冰块帮助室内降温,使室内环境温度维持在20~25℃。

2、每天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3、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使患者有良好的休息环境,促进身体恢复。

4、高热大汗患者可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清洗更换衣裤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5、卧床时不要保持固定的姿势,定时翻身,防止压疮。

饮食

饮食调理

中暑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应吃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需要加强多种营养,保证生理需求,适量补充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饮食建议

1、患者可食用面条、米粥、蛋羹等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

2、适当添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豆制品等。

3、可适量食用新鲜的蔬菜,如胡萝卜、冬瓜、鲜藕等。

饮食禁忌

1、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虚弱,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和寒性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重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2、忌吃大量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烧烤等。中暑后应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能力,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预防

预防措施

1、暑热夏季加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

2、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

3、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凉爽。

4、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多饮用含有钾、镁和钙盐防暑饮料。

5、在高温环境中不管有没有感到口渴都需要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再饮水。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体温高达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

2、出现心动过速、脉搏增快、尿量减少。

3、出现晕厥、昏迷等症状。

4、突然的头晕、头痛、乏力。

5、出现恶心、呕吐。

6、自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肌肉疼痛等表现。

以上症状出现时,需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一般建议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安排家属或朋友陪同就医。

5、可以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有伴随肌肉抽搐和疼痛吗?

2、您有发热吗?自测体温是多少度?

3、您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的情况?

4、感觉到您是从事什么工作呢?从事这份工作有多久了?

5、您有没有在高热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或激烈运动?

6、您在高热环境中补充水分时,有没有注意同时补充盐分?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病情严重吗?有后遗症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需要怎样治疗?

4、我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我有其他疾病,对治疗有什么影响吗?

6、我是孕妇,治疗会对胎儿产生什么影响吗?

7、我平时需要注意什么?该怎么去预防呢?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