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头瘟

大头瘟,中医病名。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冬春二季。本病除具有憎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外,并有头面红肿疼痛的表现。所以古代医家将其归于温毒范畴内,如本病发生大规模的流行,又可归于瘟疫的范畴。西医学所说的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病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可参照本病的辨治方法治疗。

其它名称

虾蟆瘟、大头病、大头伤寒、大头天行

相关中医疾病

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头面焮赤肿大

主要病因

感受风热时毒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是感受温毒病邪中的风热时毒。风热时毒具有风热病邪的性质,起病急,初犯肺卫,易伤阴津,多发生在温暖多风的春季或应寒反暖的冬季。同时,风热时毒又具有热毒的特性,致病后发展速度较快,易致局部气血壅滞,出现红肿热痛,并可攻窜流走,出现全身症状。当人体正气不足时,风热时毒可乘虚而入,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且可造成传播流行。

诊断

诊断原则

1、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

2、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如起病急,初起有憎寒发热、无汗、全身酸楚、咽痛口渴等肺卫表热证,不久即热勢陡增而憎寒罢,以气分肺胃热毒蒸迫为主要病机,病情发展少有深入营血者。同时伴有明显的肿毒征象,如头面焮赤肿痛,伴有咽喉疼痛,但一般不破溃糜烂。

诊断依据

1、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

2、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如起病急,初起有憎寒发热、无汗、全身酸楚、咽痛口渴等肺卫表热证,不久即热勢陡增而憎寒罢,以气分肺胃热毒蒸迫为主要病机,病情发展少有深入营血者。同时伴有明显的肿毒征象,如头面焮赤肿痛,伴有咽喉疼痛,但一般不破溃糜烂。

鉴别诊断

1、痄腮

两者均多见于冬春季节,亦有头面部腮颈肿胀等相似处,但可从发病年龄、肿胀部位肌肤色泽等方面比较,二者易于鉴别。痄腮以儿童罹患为多,且以一侧或两侧腮肿为特征。其肿胀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与健康皮肤间没有明显界限,皮肤紧张而不红,伴有咀嚼疼痛,张口不利。后期可能因热毒从少阳内窜厥阴经脉而继发睾丸肿痛。但古代文献中也有医家把痄腮混同于大头瘟者,在阅读时应注意。

2、发颐

两病都有憎寒壮热、面颊红肿热痛等症状,但发病的经过、肿痛部位有别。大头瘟始发病即在头面部出现焮赤肿痛,或伴有咽喉疼痛,发颐则是由伤寒或温病余邪热毒聚于少阳、阳明经而发者,多继发于其他病之后。大头瘟风热时毒可循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上攻头面但以面颊、阳明经为重点,而发颐以少阳经为重点,常为单侧,初起颐颌处下颌角疼痛,肿如核桃,开口困难,成脓时疼痛加剧,红赤肿胀,可波及同侧耳前耳后及颊部,溃破后可从内颊部流出脓液,与大头瘟有别。

3、漆疮

漆疮可有突然面部红肿,但界限不明显,灼热发痒,不痛,一般不发热。且漆疮有与油漆、生漆接触史,发病部位也不局限于头面部。

治疗

治疗原则
大头瘟为风热时毒壅结气血所致,故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为本病的治疗原则。病之初起,邪偏卫表,宜疏风透邪为主,兼以解毒消肿;如毒壅肺胃,宜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疏风消肿;如局部红肿严重,宜清瘟败毒,散结消肿。同时,可配合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方外敷,以增加内服汤剂之力。此外,据病情还可配合通腑、凉膈、清心、养阴等法治疗。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