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烂喉痧

烂喉痧,中医病名。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故又名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等;因其有咽喉溃烂、肌肤丹痧等表现,故又称为烂喉痧、烂喉丹痧;因其肌肤发生的痧疹赤者涂丹,又称为丹痧。本病即西医学的猩红热。其他一些出疹性疾病若临床特征与本病相似,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其它名称

烂喉丹痧

相关中医疾病

猩红热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小儿科

发病部位

咽喉

常见症状

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主要病因

感受温热时毒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为温毒病邪中的温热时毒。此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既有风热病邪的特点,又具热毒病邪的属性。由于致病后易发生皮肤丹痧和咽部红肿糜烂,故温热时毒又称为痧毒。在冬春季节,若人体正气亏虚,卫外功能下降,不能抗邪,或起居不慎,寒温失调,腠理疏松,则外界的温热时毒极易侵入人体而发病。温热时毒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鼻而入,但也可通过局部皮肤黏膜直接接触而传染。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2、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史而出现发热等症状者,要考虑本病。

3、起病急,初起即有发热,呈持续性壮热,并有头痛,全身不适,纳呆等。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即出现皮肤红疹,48小时达高峰。皮疹为弥漫性红色小点,呈鸡皮样,抚摸似砂纸,疹点之间的皮肤有红晕。最早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同时伴有咽喉部的红肿疼痛,进而糜烂。或可见舌红绛或紫绛起刺,状如杨梅。然后按出疹顺序皮疹先后消退2-3日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丹痧退后,在病程1周末常开始有皮肤脱屑。

但近年来本病的发生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如皮疹不表现为典型的丹痧,咽喉症状不严重,无明显的杨梅舌,疹退后无典型的脱屑等,应注意辨别。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2、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史而出现发热等症状者,要考虑本病。

3、起病急,初起即有发热,呈持续性壮热,并有头痛,全身不适,纳呆等。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即出现皮肤红疹,48小时达高峰。皮疹为弥漫性红色小点,呈鸡皮样,抚摸似砂纸,疹点之间的皮肤有红晕。最早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同时伴有咽喉部的红肿疼痛,进而糜烂。或可见舌红绛或紫绛起刺,状如杨梅。然后按出疹顺序皮疹先后消退2-3日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丹痧退后,在病程1周末常开始有皮肤脱屑。

但近年来本病的发生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如皮疹不表现为典型的丹痧,咽喉症状不严重,无明显的杨梅舌,疹退后无典型的脱屑等,应注意辨别。

鉴别诊断

1、白喉

白喉虽有咽喉肿痛,但有典型的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且无丹疹外现面颊不显红晕而呈苍白色,与本病不同。

2、麻疹

麻疹的皮疹一般于起病后3日出现,先从发际、头面开始,然后遍布全身,最后手足均现疹点,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疹点逐渐发出,先疏后密,通常在3日内出齐。疹退后皮肤有糠秕样脱屑及色素沉着,但无大片脱屑。发病2-3日,在皮疹出现前,可先在口腔两侧颊黏膜靠臼齿处出现麻疹黏膜斑。一般无咽喉糜烂。

3、风疹

其疹子初现及出齐时间虽与烂喉痧相近,但疹色淡红,稀疏均匀,最初见于面部。且发等全身症状轻微,一般不伴咽喉症状。疹子收没较快,一般2-3日即可迅速隐退,疹退无脱屑。可伴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耳后、颈后、枕后淋巴结较为明显,并有压痛,持续数日消肿。

4、药疹

皮疹形态不一,出疹前有服用药物史,多见于摩擦及受压部位。无明显的卫气营血过程及杨梅舌等表现,一般无咽喉红肿糜烂,停药后皮疹即可消退。

治疗

治疗原则
以清泄热毒为基本治疗原则。初期治以辛凉清透;中期注重泄火解毒,清营凉血;末期宜用滋阴生津,清解余毒。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