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cellulitis)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可引起广泛组织坏死,甚至引发脓毒症,危及生命。
英文名称
疾病分类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由于细菌种类与毒性、病人状况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有如下几种特殊类型:
(1)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2)新生儿蜂窝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
(3)口底、颌下蜂窝织炎。
2、根据病情进展分为急性蜂窝织炎和慢性蜂窝织炎。
流行病学
本病无传染性。
好发于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
新生儿蜂窝织炎好发于冬季。
病因
蜂窝织炎多因皮肤、黏膜损伤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受病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或其他型链球菌。
1、各种类型的创伤如割伤、骨折、烧伤、烫伤等引起的皮肤屏障破坏;
2、皮肤炎症,如湿疹、带状疱疹等;
3、已存在的皮肤感染,如足癣、脓疱疮和水痘等;
4、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的水肿;
5、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水肿;
6、免疫抑制,如糖尿病、白血病或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7、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蜂窝组织炎的风险。
症状
蜂窝织炎好发于四肢、面部、外阴和肛周等部位。皮损初起为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局部皮温增高,皮损中央红肿明显,严重者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急性期常伴有疼痛、高热寒战和全身不适,可有淋巴结炎甚至败血症;慢性期皮肤呈硬化萎缩,类似于硬皮病。
1、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下腹与会阴部比较多见,常在皮肤受损伤且污染较重的情况下发生。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不侵及肌层。初期表现类似一般性蜂窝织炎,但病变进展快且可触感皮下捻发音,破溃后可有臭味,全身状态较快恶化。
2、新生儿蜂窝织炎
亦称新生儿皮下坏疽,其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病变不易局限,极易引发皮下组织广泛的坏死。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变多发生背部与臀部,偶尔在枕部、肩、腿、腰低和会阴等容易受压处。初起时皮肤发红,触之稍硬。病变范围扩大时,中心部分变暗变软,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时有皮下浮动感,脓液多时也可出现波动。皮肤坏死时肤色呈灰褐色或黑色,并可破溃。严重时可有高热拒乳、哭闹不安或昏睡、昏迷等全身感染症状。
3、口底、颌下蜂窝织炎
小儿多见,感染多起源于口腔或面部。来自口腔感染时,炎症肿胀可迅速波及咽喉,导致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阻碍通气,病情甚为危急。颌下皮肤仅有轻度发红、发热,但肿胀明显,伴有高热,呼吸急迫、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口底肿胀。源于面部者,红、肿、热、痛,全身反应较重。感染常向颌下或颈深部蔓延,可累及领下或颈阔肌后的结缔组织,甚至纵隔,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1、败血症
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全身性败血症。
2、菌血症
导致蜂窝织炎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引发菌血症。此时感染可能会扩散到心脏、骨关节等,引起心内膜炎、滑囊炎、关节炎和肌腱炎。
3、其他
蜂窝组织炎的反复发作可能会损害淋巴引流系统,并导致患肢的慢性肿胀。
检查
当出现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等情况伴有发热、寒战时需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查看皮损的情况,之后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药敏试验、病原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
1、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患者神志情况。
2、观察皮损的表现和分布的部位,同时需要触诊皮损处判断皮肤紧张度和皮温是否发生改变。患者患处皮肤发红,指压后可稍褪色,红肿皮肤和正常皮肤边界不清楚;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的液体呈水样;触摸病变部位的皮肤,可感到温度较正常皮肤高,触摸时患者疼痛明显。
1、血液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2、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检查可为采用抗生素治疗提供指导。
3、病原学检查
(1)抗DNA酶B和ASO滴度试验此是链球菌感染的重要指标。直接免疫荧光和乳胶凝集试验也用来检测皮损组织中的链球菌。
(2)对病灶处的脓性分泌物可做直接涂片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质作出初步诊断,另可进行细菌培养。
1、超声
蜂窝织炎超声显示病灶局部组织结构紊乱,中心部呈不均匀中低回声影,周围组织水肿明显,边界不清。
2、X线片
口底、颌下、颈部蜂窝织炎蔓延引起纵隔脓肿时,可见纵隔增宽的高密度影像。
3、CT检查
可见周围组织水肿,中心部液化。产气性蜂窝织炎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皮下积气及深部软组织气肿。纵隔脓肿时,可见纵隔增宽的高密度影像。
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史,皮肤呈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等典型的表现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可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和除外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皮损表现为红斑、水肿、水疱、大疱和渗出,伴有烧灼感。但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刺激物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多于接触物形状相似,患者自觉瘙痒,多无全身症状,白细胞总数不高。而蜂窝织炎皮损界限不清,全身症状较重,血常规白细胞升高。
2、丹毒
皮损鲜红色,境界清楚,表面肿胀,中央较轻,边缘较重,可发生水疱。但丹毒的皮损一般不化脓,而蜂窝织炎为化脓性感染,且皮损界限不清。
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本病一般在月经期发病,非月经期发病前多有流产、手术等。表现为突发高热、皮疹,需要与蜂窝织炎相鉴别。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发病后一到两周掌跖脱屑、低血压、3个或3个以上器官受累。
4、硬皮病
新生儿皮下坏疽初期有皮肤质地变硬时,应与硬皮病区别。后者皮肤不发红,体温不增高。
5、急性咽峡炎
小儿颌下蜂窝织炎引起呼吸急促、不能进食时,应与急性咽颊炎区别。后者颌下肿胀稍轻,而口咽内红肿明显。
6、气性坏疽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区别。后者发病前创伤常累及肌肉,病变以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肌炎为主,伤口常有某种腥味,X线检查肌肉间可见气体影。脓液涂片检查可大致区分病菌形态,细菌培养有助确认致病菌。
7、其他
须与深静脉栓塞及真菌、病毒、昆虫叮咬等引起的蜂窝织炎样表现,可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蜂窝织炎一经确诊,即予足量抗生素全身治疗可控制疾病进展。寻找潜在的易感因素,并进行治疗以防止复发。该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化脓的患者需要切开引流。
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改善全身状态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高热时冷敷物理降温,进食困难者输液维持营养和体液平衡,呼吸急促时给予吸氧等辅助通气。
1、局部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可用25%~50%硫酸镁、75%酒精、0.5%络合碘或0.5%呋喃西林液湿敷,并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也可敷贴黄金散、鱼石脂膏等。
(2)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等。
2、系统治疗
原则为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索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1)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等。
(3)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或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25%~50%硫酸镁、75%酒精、0.5%络合碘、0.5%呋喃西林、莫匹罗星软膏、黄金散、鱼石脂膏、3%过氧化氢液冲洗、青霉素、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生肌膏
若形成脓肿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
1、手术方法
在静脉麻醉下作广泛切开引流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尽量保留切口周围皮片。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I I I"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应超过正常皮肤,但深达深筋膜,医生会尽量清除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2、术后
术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膏,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采用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有一定疗效。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蜂窝织炎患者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在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后可治愈,部分特殊类型的蜂窝织炎有致死风险。
1、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2、蜂窝织炎可能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积极寻找病因。
本病经过专业治疗可以治愈。
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具体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完全消灭病原体,可以根治。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有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嘱治疗蜂窝织炎,足量用药,日常需保持皮损部位清洁,注意防护,避免二次损伤。
1、心理特点
本病起病急,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病情可反复发作,患者易对治疗失去信心。
2、护理要点
(1)患者可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医护人员会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进行解答并进行心理疏导;患者也可多和病友进行交流,相互鼓励,缓解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2)家属需要理解患者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带着乐观的情绪去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引导患者发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
1、必须遵照医嘱足量用药,切忌擅自停药和更改剂量,以免用量不足导致丹毒复发。
2、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用药之前按医嘱做好皮试,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1、术后严格按照医嘱换药,以便观察恢复情况。
2、患者和家属应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一旦出现引流不畅问题,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平时注意皮肤的清洁,避免损伤。
2、皮肤受伤后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
3、积极治疗身体的化脓性疾病。
4、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浓度,血糖过高影响伤口愈合。
5、已出现病变者严禁自行挤压,防止碰伤,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饮食
蜂窝织炎患者宜清淡饮食,同时注意营养搭配,以促进机体代偿功能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利于控制病情。
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丝瓜、黄瓜、冬瓜、银耳、苹果、香蕉等。
2、瘦肉、鸡肉、鸡蛋、牛奶等食物可补充优质蛋白。
1、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大蒜等。
2、避免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如罐头、腊肉、咸菜等,以防引起组织水肿
3、禁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蜜饯、果脯等,血糖增高影响伤口的恢复。
4、禁烟酒。
预防
1、平日应重视皮肤的清洁卫生和防避损伤,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皮肤受伤后要及早处理,有某种化脓性病变更应及时治疗,减少本病发生。婴儿和老年人的抗感染能力较弱,要重视生活护理。
3、保持皮肤功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禁止公用衣帽、毛巾、面盆等,防止接触传染。
就医指南
1、突发高热、寒战;
2、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3、婴幼儿高热拒乳、哭闹不安或昏睡、昏迷。
以上情况出现时需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1、四肢、颜面、足背、足趾、外阴及肛周等部位,出现局部弥漫性浸润性红斑;
2、皮肤出现界限不清的皮损,迅速扩散至周围组织,表面皮温高,疼痛明显;
3、皮损出现局部化脓情况;
4、皮肤呈硬化萎缩改变,有色素沉着或潮红、灼热。
出现以上症状及时就医咨询。
1、病情危机时需要及时就诊急诊科。
2、患者病情稳定时可皮肤科或外科就诊。
3、年龄较小患儿可就诊儿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出现皮损部位进行检查,就诊时应穿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或者携带药盒,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伴有发热、寒战等情况吗?
2、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症状加重和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3、您最早发现皮损出现在什么部位?
4、您皮损局部有无隆起、烧灼感和疼痛?
5、您有糖尿病、足癣等疾病吗?
6、您之前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吗?如何治疗的呢?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1、我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病会传染吗?
4、目前应该如何治疗呢?需要住院吗?
5、需要用药吗?需要治疗多久?
6、这个病可以治愈吗?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7、治愈之后会复发吗?
8、我还有其他疾病,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有什么影响吗?
年龄较小患儿,以上问题可由家属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