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capsulat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所引起的疾病,传染性很强,主要特征为肉芽肿性皮肤损害。常由呼吸道传染,可侵犯肺、肝、脾、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皮肤损害等。

英文名称

histoplasmosis capsulati

其它名称

经典组织胞浆菌病、小型组织胞浆菌病、Darling病、美洲型组织胞浆菌病

疾病分类

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

遗传性

无遗传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皮肤丘疹

主要病因

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原体培养、血清学试验、X线检查、CT检查、直接镜检、分子生物学检测、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全身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因此,需及时就诊接受正规治疗,以免造成不良结局。

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型、急性肺型、慢性肺型和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有传染性,传染性极强。

传染源

传染源为自然界带菌的禽鸟类如鸡、蝙蝠、鸽或其粪便污染的土壤、尘埃等,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如猫、犬、牛、马等。

传播途径

1、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因接触鸟、蝙蝠或污染的土壤,吸入被鸟或蝙蝠粪便污染的泥土或尘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如大量吸入空气中该真菌的孢子可引起肺以外脏器感染。

2、儿童还可经消化道感染。

3、可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借血行播散。

好发人群

男性患者较多见。

好发地区

好发于北美洲和中美洲。

病因

总述

本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荚膜组织胞浆菌在流行地区土壤及空气中都可分离出。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肤黏膜、胃肠道等传入,流行区域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均可带菌。当病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可呈现局限原发或播散感染。

危险因素

1、机体免疫力低下,如婴幼儿、艾滋病患者。

2、患有全身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

3、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等。

4、生活在荚膜组织胞浆菌流行区域。

症状

总述

大部分患者仅为一过性无症状感染或不被觉察的轻症感染,少数感染者表现出明显的感染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型、急性肺型(高热、畏寒、呼吸困难等)、慢性肺型(发热、疲劳、厌食、咯血等)和播散型(体重减轻、咳嗽、腹泻等)。

典型症状

1、无症状型

患者无任何症状及体征,而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证实有过感染。

2、急性肺型

急性肺型感染往往是致死性的,以高热、畏寒、呼吸困难、咳嗽为突出表现。5%~10%患者有结节性红斑伴关节炎或关节痛。

3、慢性肺型

慢性空洞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为进展性和致命性,几乎都发生在那些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患者。症状包括发热、疲劳、厌食、体重减轻、咳脓痰和咯血。

4、播散型

(1)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艾滋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幼儿是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的易感人群。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和腹泻。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存在肝脾肿大,大约30%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淋巴结肿大。

(2)慢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该病多见于老年患者,患者多无明显免疫缺陷,患者病程迁延数月,未经治疗死亡率高。慢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临床症状与急性播散型类似,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厌食和体重减轻。体征可见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瘀斑以及皮肤黏膜损害。

伴随症状

1、胃肠道病变

播散性感染常可累及胃肠道,尤以结肠受累多见,患者表现为间断性腹痛、腹部压痛和腹泻。

2、肾上腺病变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可累及双侧肾上腺。患者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上腺受损是该病常见的致死原因。

3、骨胳病变

骨骼感染是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另一个常见症状。感染可导致骨髓炎,累及肌腱可导致腕管综合征,累及关节可致化脓性关节炎等。

4、皮肤病变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可累及皮肤,皮肤损害在艾滋病患者中常见,可表现为丘疹、脓疱或者是溃疡。

5、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膜炎或者是在磁共振成像中显示局灶性损害,这类改变通常在艾滋病患者中更常见。

6、心血管系统病变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还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组织胞浆菌心内膜炎罕见。

并发症

1、支气管胸膜瘘和气胸

慢性肺型可表现为咳嗽、多痰、疲劳、厌食、体重减轻、咳脓痰、咯血,逐渐衰弱,可进展为支气管胸膜瘘和气胸。

2、全身器官系统衰竭

该病可侵犯所有器官系统首先侵犯呼吸系统,导致肺部感染,病变发展为呼吸衰竭后,影响心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器官,导致全身器官系统衰竭。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做病原体培养、血清学试验、X线检查、CT检查、直接镜检、分子生物学检测,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还会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心肺情况,皮肤有无皮损,有无肝脏、脾脏肿大,淋巴结有无肿大。

实验室检查

1、病原体培养

组织样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和血均可用于培养,一般需要6周时间才能获得结果。

2、血清学试验

主要包括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以组织胞浆菌素作抗原的免疫扩散、补体结合试验和抗原检测等,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1)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使用1:100~1:1000稀释液0.1ml皮内注射,48小时后局部红肿>5mm者为阳性,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而不用于诊断。

(2)以组织胞浆菌素作抗原的免疫扩散(ID)和补体结合试验(CF):80%患者可呈阳性。CF滴度至少1:32或以上或4倍以上升高可提示有活跃的感染。ID试验较CF试验更具特异性,但CF试验敏感性更高。组织胞浆菌感染后2~3周呈现阳性,而且感染后CF抗体常持续多年低滴度阳性。在淋巴瘤、结核、结节病、其他真菌感染中,CF试验可出现假阳性。在急性肺型感染中其培养往往是阴性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试验。而免疫缺陷患者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血清学试验对诊断帮助不大。

(3)抗原检测:适合免疫功能低下者,血清阳性率为85%,尿为95%,也可用于脑脊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病原菌检测。急性弥漫性肺型患者有75%尿抗原检测阳性,而轻症肺型或慢性肺型抗原检测常阴性。抗原交叉反应见于芽生菌病,类球孢子菌病和青霉病。而抗原的水平常在成功治疗后转为阴性。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1)无症状型:可见肺部或其他内脏有钙化灶。

(2)急性肺型:胸片中可以发现单叶或者多叶肺的结节性浸润。

(3)慢性肺型:通常可发现单侧或双侧上肺叶多发空腔和双下肺叶广泛纤维化。

(4)播散型:提示弥漫性肺部浸润。

2、CT检查

除X线所能发现的征象外,部分患者可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了解患者组织病变的类型,帮助判断病变程度、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类型等,标本中可找到细胞内酵母型组织胞浆菌。

其他检查

1、直接镜检

采集血、脓液、痰、皮肤黏膜损害刮取物,淋巴结、肝、脾、骨髓等抽吸物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了解患者是否可能被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

2、分子生物学检测

直接从临床样本提取全基因组再利用组织胞浆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可用于组织胞浆菌病的快速诊断。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疫区旅行史)及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损害),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病原体培养、病理检查)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马尔尼菲青霉病、肺结核等疾病。

鉴别诊断

1、马尔尼菲青霉病

二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酷似,且两流行区域重叠,真菌检查结果可最后明确诊断。

2、肺结核

肺组织胞浆菌病主要应与肺结核相鉴别。可以依靠患者病史、病原体检查及(或)组织学检查进行鉴别。

3、其他

播散型感染所致的肝脾大、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应与内脏利什曼病、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鲁菌病等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无症状或轻症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无需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是重症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慢性肺组织胞浆菌和播散性感染患者需要接受治疗。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严重的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

患者可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两性霉素B治疗1~2周,继而改用伊曲康唑口服巩固治疗,治疗至肺部影像学检查明显好转可停药。一般而言,免疫正常患者疗程在12周以内,但免疫抑制患者需要延长疗程。

2、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

可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但治疗时间需延长至1年,治疗结束后需接受随访,防止疾病复发。合并心包炎患者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3、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可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两性霉素B治疗2周,临床症状好转后改用伊曲康唑口服巩固治疗1年,部分患者需延长疗程。部分轻症或慢性播散性感染患者可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患者需延长抗真菌治疗时间,两性霉素B治疗4~6周,伊曲康唑口服治疗1年以上。

相关药品

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

手术治疗

局限于皮肤或肺部感染的患者,可手术切除,在手术前应给予上述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术后抗真菌药物治疗至少应用6周。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无症状或轻症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大部分可以自愈;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需要治疗的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慢性空洞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通常疗效不佳;老年慢性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通常较慢,但一般也都有疗效。

危害性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全身器官系统衰竭等严重病变,从而危及生命。

自愈性

1、无症状或轻症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大部分可以自愈。

2、重症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慢性肺组织胞浆菌和播散性感染患者不可自愈,需要接受治疗。

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有病情变化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睡眠质量,可出现焦虑情绪。

(2)患者可有皮肤损害表现,影响美观,常使患者有恐惧、自卑等负面心理。

(3)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会过分担忧、焦虑,进而影响其对治愈的信心。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遵医嘱应用药物,以便取得较好疗效,进而增加治愈信心。

(3)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不要穿紧身衣,衣着一定要宽松。

2、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3、合理膳食,加强营养。

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2、注意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

3、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

4、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5、戒烟。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损害等症状有无缓解,如治疗后不缓解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无特殊要求,服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日常应食用易消化、清淡且富含营养的食物,限制摄入油腻食物。

饮食建议

1、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饮食禁忌

1、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3、戒酒。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引起本病的菌丝感染性较强,实验室工作应加强防护;

2、避免进入流行区,如有必要到疫区,要注意呼吸道的保护;

3、从事可能暴露于病菌的工作或活动(如拆迁、鸡窝打扫、洞穴探险等)时需佩戴口罩,做好呼吸道防护。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突发高热;

2、呼吸困难,不能缓解;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发热、畏寒、乏力;

2、皮肤反复出现丘疹、脓疱或者是溃疡;

3、近期内体重减轻较多;

4、最近经常出现腹泻;

5、伴淋巴结肿大;

6、伴咳嗽、咯血;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感染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不适症状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4、皮肤损害什么时候出现的?

5、体温最高到多少?

6、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7、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8、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9、最近有没有去旅行?去的哪儿?

10、有没有其他疾病?

11、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症状?

2、这种症状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