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paralysis of the facial nerve)又称为面瘫,是指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种常见疾病,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类。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年轻患者一般预后较好,年老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

paralysis of the facial nerve

其它名称

面肌瘫痪、面瘫

相关中医疾病

口僻、吊线风

疾病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面部

常见症状

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主要病因

主要由面神经炎、肿瘤、头部外伤、血管性病变等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CT、MRI、肌电图

重要提醒

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遗留面瘫后遗症。

临床分类

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分类: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核以上大脑皮质病变引起面肌麻痹者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为非完全性面部表情肌麻痹,多见于脑栓塞、脑出血、脑肿瘤、脑内炎症。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核及其以下面神经各段病变引起面肌麻痹者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性麻痹,周围性面瘫远多于中枢性面瘫,而周围性面瘫又以颞骨段病变最多见。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病因

总述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最常见原因为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另外,卒中、肿瘤、炎症、外伤、血管性病变等因素均可以导致面神经麻痹。

基本病因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脚大脑皮层下、大脑皮层等处发生病变导致,主要病因有脑肿瘤、脑卒中、脑外伤和其他炎症等。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主要与嗜神经病毒(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有关。常在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多数人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危险因素

1、妊娠状态。

2、严重先兆子痫。

3、糖尿病。

4、上呼吸道感染。

5、高血压。

6、肥胖人群。

7、免疫力低下者,发病风险增加。

诱发因素

寒冷可能诱发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症状

总述

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泪腺功能障碍、味觉异常、听觉过敏等。面部可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大及无抬眉运动等。

典型症状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可出现面部一侧的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或下垂,不能做露齿、鼓颊、吹哨动作,但可以皱额、皱眉、闭眼。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通常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绝大多数发生于一侧,双侧者较少。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出现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在吹口哨和大笑时尤为明显。部分患者起病前1~2日有患侧耳后、耳内或面部的轻度疼痛。典型症状有:

(1)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2)眼睛无法完全闭合,眼球常露在外面。

(3)口角歪斜,表现为嘴巴歪向一侧,常流口水。

(4)不能做皱额、蹙眉、露齿、鼓气、吹口哨等动作。鼓气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出现漏气。

(5)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上外方,露出白眼(白色巩膜)。

(6)进食时,食物常滞留在患侧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从同侧流出。

(7)泪点随下睑而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出现流泪。

(8)部分还会出现患侧舌头前2/3的味觉消失,对声音异常敏感。

伴随症状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可能伴有言语不利、半身瘫痪等症状。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郭和外耳道感觉迟钝、耳后疼痛、肢体感觉麻木、发热、蚁行感等。

并发症

1、联带运动

联带运动是一种异常的同步运动。表现在一组面肌随意运动或反射性收缩时,另一组肌群亦发生不自主收缩。如闭眼时出现口角向上抽动,眨眼时颏部肌肉轻微抽搐等。

2、鳄鱼泪综合征

可出现进食时患侧溢泪的现象。

3、镫骨肌收缩

面肌运动时耳内有胀满感或出现轰鸣声,可伴有面肌痉挛。

4、半面痉挛和面肌挛缩

面肌重新获得神经支配后,有时可出现痉挛或挛缩,表现为部分肌肉(如睑)颤动,鼻唇沟过深等,严重者半侧面肌出现抽搐。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面部肌肉瘫痪,患者不能自由的展现面部表情,出现额纹消失、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为患者安排肌电图、CT和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因,确定诊疗方案。

体格检查

医生观察患者有无面瘫的体征,有无额纹,鼻唇沟有无变浅或消失,眼裂有无增大,眼睑能否闭合等。主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者有无肌力减弱、反射消失等症状。医生嘱患者做抬眉、微笑、皱眉、鼓腮、噘嘴等动作,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表现。

影像学检查

CT和MRI: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当怀疑存在颅内器质性病变时应行头部MRI或CT检查,可以显示骨折、肿瘤等情况,帮助判断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其他检查

肌电图:用针电极刺入肌肉进行刺激,测出其运动单位的特殊电位。可了解患者面部神经的损伤程度,医生可推断恢复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后,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并排除面肌痉挛等疑似疾病,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也可表现为口角肌肉抽搐,严重者患侧面部肌肉均抽搐,但没有额纹、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体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与本病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治疗措施。主要采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水肿、炎症的消退,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保护患侧暴露的角膜等。

对症治疗

眼部的保护治疗: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常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

急性期治疗

1、脑出血引起面神经麻痹的治疗

医生嘱患者卧床休息,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并保持患者血压平稳,防治继续出血。

2、脑梗死导致面神经麻痹的治疗

给予患者吸氧和通气支持,控制体温和血压,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溶栓治疗。

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片等。急性期需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可减轻局部水肿、炎症。但要注意停药时,需逐渐停用。

2、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由带状疱疹者引起者,需加用抗病毒药物。

3、神经营养治疗

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复方维生素制剂等。

4、抗生素治疗

可以治疗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常用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

相关药品

地塞米松、泼尼松片、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眼药水

手术治疗

面神经减压手术对部分患者有效。对长期不愈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面-舌下神经、面-副神经吻合术,但疗效暂不确定。

物理治疗

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等理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治疗

针刺疗法以祛风、通经络、调气血为原则。理疗和推拿按摩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局部疼痛症状。中医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碘离子透入等康复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4~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年轻患者预后一般较好,老年患者伴耳后疼痛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则预后较差。

危害性

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会遗留面瘫后遗症。

治愈性

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支持。

日常

总述

患者不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要注重日常生活管理,帮助疾病痊愈。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可有面部肌肉瘫痪、眼睛不能正常闭合等症状,患者可能会有焦虑、自卑的心理。

(2)本病若不积极治疗,有可能遗留面瘫后遗症,对患者产生长远的影响,患者可能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尊重患者,避免患者存有心理负担。

(2)患者应该相信医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多参加文娱活动,避免集中过度的注意力在疾病上。

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暖、适宜的居住环境。

2、患者应当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睡觉时可以戴眼罩,并记得关闭窗户,避免面部受凉。

3、患者应该适度锻炼,增强体质,如散步、太极拳等。并且在外出锻炼时注意面部保暖和眼部保护,可以带适宜的面罩。

4、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常用温热的毛巾敷面部,并多尝试面部动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异性要求,用餐时尽量用健侧口腔咀嚼食物,细嚼慢咽;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养成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

2、患者可多吃燕麦、玉米等粗粮。

3、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等。

4、患者可以多吃鸡、鸭、鱼等食物,供给身体新陈代谢。

5、建议患者适量补充维生素,特别是应多补充维生素B,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6、对于有饮食障碍的患者,家属可为其准备软质或者半流食物,帮助患者进食。

饮食禁忌

1、患者应戒烟酒。

2、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生活中糖类物质的摄入,少吃炼乳、蜜饯等食物。

3、患者要避免食用垃圾食品。

预防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预防本病: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等。

2、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避免缺乏维生素B。

3、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避免遭受严重外伤。

4、注重面部保护,避免面部长期遭受冷风侵袭。

5、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6、经常进行适度的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患者持续出现口角歪斜、讲话漏风;

2、伴随滞食;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一般可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耳鼻喉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7、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8、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9、您之前受过外伤吗?

10、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治疗多长时间才能缓解我的症状?

5、治疗费用高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