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肠癌

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绝大部分为单个癌肿。该病的具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消化道疾病等有关。患者往往可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贫血、消瘦等症状。

英文名称

colorectal carcinoma

其它名称

结直肠癌

疾病分类

消化系统疾病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血便、腹痛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疾病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大便隐血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钡灌肠X线检查、腹部CT、腹部MRI、PET-CT、肠镜、组织病理学活检

重要提醒

大肠癌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改善预后。

临床分类

1、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直肠癌: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直肠长约15~18cm)。

(2)左半结肠癌:指腹部左侧结肠发生的癌,包括左侧横结肠癌、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

(3)右半结肠癌:指腹部右侧结肠发生的癌,包括盲肠癌、升结肠癌和右侧横结肠癌。

2、根据病理分类

(1)腺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2)腺鳞癌:少见,肿瘤由鳞癌细胞和腺癌细胞两种细胞构成,主要位于直肠下段和肛管。

(3)未分化癌:癌细胞呈片状或团状,无成熟腺管样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则,预后很差。

3、根据肿瘤肉眼观察的大体形态分类

(1)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深达肠壁肌层的溃疡,肿瘤可穿破肠壁,向周围浸润,转移较早。

(2)隆起型:肿瘤向肠腔突出,肿块较大时表面可有溃疡,向周围浸润少。

(3)浸润型:肿瘤沿着肠壁生长,使肠壁增厚,肠腔变窄,但表面常无隆起或溃疡。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18年预估的新发病例为37.63万例,死亡19.10万例。

发病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好发人群

1、大肠癌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

2、结肠癌男女发病率比较接近。

3、直肠癌以男性较为多见。

好发地区

1、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

2、我国大肠癌以直肠癌为主,而欧美国家大肠癌则以结肠癌为主。

病因

总述

大肠癌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因素有关。

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部分大肠癌的发生与遗传背景有关,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患者更容易发生本病。

2、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比如日常缺乏锻炼、久坐等。

3、不良饮食习惯

研究认为,长期高脂、高磷、低纤维、低钙饮食会增加大肠癌发病的风险。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风险也会明显升高。

4、消化道疾病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克罗恩病等。

症状

总述

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

典型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可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2、粪便性状改变

患者常有黏液便、血便、脓血便、粪便变细等情况。

3、腹痛

由于癌肿糜烂,继发感染刺激肠道而引起,一般表现为腹部持续隐痛、腹部不适或腹胀,晚期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加剧。

4、腹部肿块

大肠癌腹部肿块以右腹多见,肿块质硬,结节状。

5、全身症状

由于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伴随症状

1、当肿瘤扩散出肠壁在盆腔广泛浸润时,可引起腰骶部酸痛、坠胀感。

2、当侵犯腰骶神经丛时常有腰骶尾部持续性疼痛。

3、肿瘤可转移到现肝、肺、骨等处,使患者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比如黄疸、食欲不振、胸痛、骨肿胀疼痛感等。

4、部分患者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

并发症

1、肠梗阻

肠道梗阻的症状发展是有较长过程的,主要根据阻塞肠腔的程度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开始时肠道蠕动越来越慢,大便越来越困难,逐渐会出恶心、呕吐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腹部像刀绞样疼痛,肛门不排气。

2、肠道出血

大肠癌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是肠道出血,但是大量出血并不多见。若发生出血,必须与大肠的良性疾病,比如痔疮、大肠息肉等,进行鉴别。

3、肠道穿孔

肠道穿孔会出现腹部疼痛、腹部压痛、严重时触摸腹部如同木板样,此时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其行大便隐血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钡灌肠X线检查、腹部CT、腹部MRI、PET-CT、肠镜、组织病理学活检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告诉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并充分暴露肛门部位。通过视诊,可以直观的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黏液等判断疾病性质,也可以观察到有无混合痔的脱出及湿疹等。

2、触诊

医生可以直接接触到肛周皮肤,并查看肛周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是否有触痛肿胀等现象。医生会触摸局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肿大。触摸腹部,看有无异常肿块、压痛。

3、直肠指诊

一般来讲直肠指诊可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中下段直肠肿瘤,可查出癌肿的部位、距肛缘的距离及癌肿的大小范围、固定程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医生一般会叮嘱患者左侧卧,臀部靠近床边,会叮嘱患者放松肛门,并用戴有手套的右手示指涂上润滑油告知患者后轻轻插入肛门触诊。

实验室检查

1、大便隐血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大规模普查时的初筛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

2、血常规

医生会通过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数目,判断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

3、血生化

医生会通过该检查,了解肝肾功能以及血电解质等情况。

4、肿瘤标志物检测

该检查对于诊断、治疗、评价疗效、随访均有意义,一般常规进行癌胚抗原(CEA)测定。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甲胎蛋白(AFP)。

5、基因检测

检测发现相关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本病。

影像学检查

1、钡灌肠X线检查

应用气钡双重造影技术。可清楚显示黏膜破坏、肠壁僵硬、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狹窄等病变,提高诊断正确率。但出现梗阻的患者要慎用。

2、腹部CT

CT是术前判断大肠癌分期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大肠癌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具有重要意义。

3、腹部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肠癌病灶以及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多与CT检查联合,尤其是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及手术评估。但该检查相对费时、费用也较高。

4、PET-CT

主要用于大肠癌患者怀疑存在远处转移,但普通CT或MRI检查无阳性发现时,PET-CT可同时显示全身情况,筛查肿瘤转移情況。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是大肠癌治疗的依据。但是因取材的限制,活检不能确定有无黏膜下浸润,因此需要结合内镜、影像学检查来综合评估。

其他检查

对于疑似大肠癌患者,均推荐行全结肠镜检查,但不适用于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结肠肠管在检查时可能出现皱缩,因此,内镜所见肿物下缘距肛缘的距离可能存在误差,医生一般会综合CT、MRI或钡剂灌肠等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史,以及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再结合钡灌肠X线检查、腹部CT、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活检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肿瘤分期、分型、身体情况等因素,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药物治疗

对于有特定基因或靶点的患者,可使用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治疗,以杀伤癌细胞,而不损伤或较小损伤正常组织细胞。

相关药品

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

手术治疗

1、微创手术

(1)内镜手术:对于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大肠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者黏膜剥离术(ESD)可将癌变完整切除。在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晚期病例,可通过内镜放置金属支架预防或者解除肠腔狭窄和梗阻。

(2)腹腔镜手术:结肠镜检查中无法切除的息肉可以使用腹腔镜手术切除。在此过程中,外科医生会通过腹壁上的几个小切口进行手术,并插入附带摄像头的仪器,这些摄像头会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结肠内结构。外科医生还可以从癌症所在区域的淋巴结中取样。

2、外科手术

外科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的位置和分期以及患者既往患有的其他疾病情况,决定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以尽量做到肿瘤和区域淋巴结的完全性切除。

(1)结肠癌:外科医生会建议一些患者进行结肠部分切除术。在此过程中,外科医生会去除结肠中包含癌症的部分以及癌两侧的正常组织边缘,然后重新连接结肠或直肠的健康断端。如果无法重新连接结肠或直肠的健康部分,则可能需要进行造口术。这涉及从剩下的肠的一部分在腹部壁上创建一个开口,以消除粪便,并放入一个牢固地固定在开口上的袋子中。通常在结肠癌手术期间也检查或切除附近的淋巴结。晚期癌症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很差,出现肠梗阻、穿孔时,外科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并不是为了治愈癌症,而是为了缓解体征和症状。

(2)直肠癌:手术是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医生可能在术后进行放疗或化疗,加强疗效。

放化疗

1、放疗

放射疗法使用辐射性的高能量束,杀死癌细胞。治疗过程如同做影像学检查,一台特殊的仪器在患者周围移动提供能量束。一些患者手术前可通过放疗来缩小肿瘤,以便更容易将其切除。也可以在手术后使用放疗。目前一般推荐放疗化疗联合使用。放疗后会出现放射性炎症、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适。

2、化疗

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1)化疗分类:术前以缩小肿瘤、争取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为目的的新辅助化疗;术后预防复发的辅助化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晚期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姑息化疗。

(2)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等。

其他治疗

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均可作为本病的辅助疗法,但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大肠癌的预后主要与癌症分期、病理类型、病灶部位、手术水平及辅助治疗等相关。目前认为大肠癌的预后是消化道肿瘤中最好的,其中结肠癌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达到60%以上,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也达到50%以上。

危害性

1、本病为恶性肿瘤,可危及患者生命,减少寿命。

2、本病为难治性疾病,治疗周期长,过程痛苦,治疗成本高,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治愈性

早期通过积极的治疗,可能实现治愈。

复发性

大肠癌术后亦存在一定复发风险。

转移性

肺、肝脏、骨骼及大脑是大肠癌最容易转移到的脏器。

生存周期

1、早期大肠癌患者(满足内镜手术适应证者),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但存在一定复发风险。

2、对于有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在经过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50%~78%。

日常

总述

日常生活中注意给予患者爱与关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遵医嘱按时用药,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疾病的恢复,改善预后。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常因所患疾病为恶性肿瘤而出现绝望、恐惧、愤怒等情绪,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自暴自弃等情况。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同时鼓励患者及时讲出心理感受,并及时开解、疏导患者。

(2)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可以听放松心情的音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提高生活质量。

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则应积极就医。

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遵医嘱调整合适的体位,待身体恢复后可由床旁运动逐渐转为正常活动。

2、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牵拉、抓挠伤口,避免伤口接触污物,以免污染伤口。

3、家属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心率、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变化,或者伤口渗血、渗液过多,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室内应维持一定的湿度。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

3、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并清洗衣服,家属尽量每天帮助患者擦拭身体。

4、病情缓解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复诊须知

患者治疗后遵医嘱定期随访。复诊时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大肠癌复诊要求如下:

1、体检及肿瘤标记物监测

每3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共5年,5年后每年1次。

2、胸部、腹部及盆腔CT或MRI

每半年1次,共2年,然后每年1次,共5年。

3、肠镜

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如未见息肉,3年内复查,然后5年1次。一般对于随诊检查出现的结直肠腺瘤均推荐切除。

4、PET-CT

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对已有或疑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考虑行PET-CT检查以排除复发转移。

饮食

饮食调理

良好的饮食护理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患者的饮食尽量易清淡、富有营养为主,尤其是术后的患者。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进食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建议

1、每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饮食以少渣、高营养物为主。

2、多进食营养价值比较高、清淡而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尤其是优质动物蛋白质(如鸡蛋等)。

3、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和钾)和维生素。

4、应尽量多饮水及果汁,水必须煮开,水果去皮洗净,一定要保持干净卫生。

5、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一般从清流食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软食,最后过渡到普通饮食。清流食如大米汤、果汁等;流食如藕粉、芝麻糊、面条汤、蔬菜汤、肉汤、鱼汤、鸡汤、排骨汤、蜂蜜等;半流食如烂面条、大米粥、肉松、蔬菜泥、肉泥、果泥、麦片粥、豆腐脑等;软食如蒸、炖、熬的蔬菜和肉类、豆腐、煮鸡蛋等。

饮食禁忌

1、戒酒,少喝刺激性饮料。

2、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3、少吃腌制、熏烤、油炸的食物。

4、不要偏食,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

5、少吃坚硬、有黏性的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大肠癌,但筛查能够发现息肉并及时摘出,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日常进行科学的生活管理,可以控制一些危险因素。

1、肿瘤筛查

医生建议,具有结肠癌风险因素的人应考虑在50岁左右进行结肠癌筛查。但是,风险较高的人,例如具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应考虑早筛查。

2、注意日常饮食

日常生活中注意减少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的摄入。同时减少进食经过腌制、熏制、化学防腐剂处理的肉制品。上述食物可能含有大量的杂环胺和多环芳香烃,这两种物质都有可增加大肠癌的风险。建议多吃粗粮、蔬菜水果。

3、积极锻炼

体重或体脂肪超标会增高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促进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凋亡,增大患大肠癌的风险。运动可以降低体脂,还可以加快肠的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粪便中毒素对肠黏膜的不良刺激。

4、戒烟戒酒

长期吸烟、饮酒均为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多,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病的机会就越大,尤以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的危险性最大。如果饮酒再加上吸烟,两者有协同作用,则患癌的危险性更大。因此戒除不良嗜好,是降低癌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5、潜在药物预防

已经发现一些药物可以减少癌前息肉或结肠癌的风险。例如,一些证据表明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降低与经常使用阿司匹林或类似阿司匹林的药物有关。但是目前研究不足,尚不清楚减少结肠癌风险的剂量和时间长度是多少,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高危人群可以常规使用这些药来预防结肠癌。而且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有一些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溃疡。所以患者不能自行随意用药,应咨询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

2、伴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1、本病是一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应前往肿瘤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2、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应及时到胃肠外科治疗。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可能会进行肠镜等内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8、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8、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