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因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出现红细胞内铁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常见表现有乏力、疲倦、眼花、耳鸣、头晕、头痛及皮肤黏膜苍白、出血等症状。单纯营养不足者,经积极治疗后易恢复正常,而继发于其他疾病者,长期预后则取决于原发病能否根治。

英文名称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疾病分类

血液系统疾病

遗传性

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乏力、疲倦、眼花、耳鸣、头晕、头痛、皮肤黏膜苍白或出血

主要病因

包括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象检查、铁代谢检查、红细胞内卟啉代谢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粪便潜血检查、内镜检查、X线检查、盆腔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由原发病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者,单纯的补铁治疗后虽能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贫血,常需及时就医查明原发病,并积极进行相关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可将缺铁性贫血分为铁摄入不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等)、需求量增加(孕妇)、吸收不良(胃肠道疾病)、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慢性炎症)、丢失过多(妇女月经量增多、痔出血等各种失血)及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贫血、铅中毒、慢性病贫血)等类型。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为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为66.7%、育龄妇女为43.3%、10~17岁青少年为13.2%;以上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和9.8%。

好发人群

缺铁性贫血好发于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素食者。

好发地区

缺铁性贫血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病因

总述

主要病因是由于人体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或铁丢失过多,使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铁元素缺乏,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基本病因

1、病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大,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富含铁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富含铁食物,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可造成缺铁性贫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器、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异常)、咯血和肺泡出血(如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血红蛋白尿(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人工心脏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及其他(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献血等)。

2、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存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下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包括贮存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减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其表达量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所需的铁的代谢密切相关,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或与锌原子结合成为锌原卟啉,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红细胞胞质少、体积小,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严重时粒细胞、血小板的生成也受影响。

(3)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黏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症状

总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缺铁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以及组织缺铁表现。初期症状不易被察觉,往往被忽视。但随着体内铁含量的减少和贫血程度的增加,症状和体征会越来越明显。

典型症状

1、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导致的消瘦,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

常见症状为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欲缺乏等;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下凹呈勺状(匙状甲)。

并发症

1、感染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力较低,这会导致患者感染病毒和细菌的风险增加。

2、妊娠异常

当孕妇患有严重缺铁性贫血时,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或娩出低体重的新生儿。

3、心脏病变

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体内因缺乏足够的红细胞来给组织供氧,所以心脏必须泵出更多的血液以代偿缺氧,因此会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心脏肥大及心脏杂音等情况发生。

4、发育异常

当婴幼儿或儿童患有缺铁性贫血时,可能会导致其机体发育迟缓,出现认知问题或运动问题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当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疲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检查、骨髓象检查、铁代谢检查、红细胞内卟啉代谢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粪便潜血检查、内镜检查、X线检查、盆腔超声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视诊、听诊等体格检查,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情。

1、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是否有面容消瘦、皮肤及毛发干燥、甲部形态异常,有无皮肤黏膜苍白、精神行为异常、口腔炎症,如果患者为儿童还要注意其发育有无异常。

2、听诊

医生可能会进行心脏听诊确认有无心率加快等异常。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作为诊断贫血程度和贫血类型的依据。

(1)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

(2)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3)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

2、骨髓象检查

取少量骨髓涂片后镜下观察,可见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细胞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细胞无明显异常;红系细胞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3、铁代谢检查

(1)血清铁低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小于15%,sTfR浓度超过8mg/L。

(2)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

(3)骨髓涂片与亚铁氰化钾作用(普鲁士蓝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15%。

4、红细胞内卟啉代谢检测

铁缺乏时,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啉(FEP)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或与锌原子络合成锌原卟啉(ZPP)。FEP大于0.9μmol/L(全血),ZPP大于0.96μmol/L(全血),FEB/Hb大于4.5μg/gHb,均提示血红素合成障碍。

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是迄今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最佳指标,一般sTfR浓度大于26.5nmol/L(2.25μg/ml)可诊断机体缺铁。

6、粪便潜血检查

判断粪便中是否有血液成分,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情况。对IDA病因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影像学检查

1、胃肠道X线检查

当怀疑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胃癌,可进行X线检查,以辅助诊断。

2、盆腔超声检查

由于月经过多引起IDA患者,可通过超声检查卵巢、子宫内膜等部位的情况,以判断女性月经过多的原因。

其他检查

有时还可能需进行内镜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病变。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如近期患病史、月经过多史、日常饮食习惯等,再结合贫血等临床表现及体征,并参考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铁代谢检查、红细胞内卟啉代谢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粪便潜血检查、内镜检查、X线检查、盆腔超声检查等多项辅助检查结果,通常可以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还可能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诊断依据

1、ID(机体内贮存铁耗尽)

(1)血清铁蛋白<12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15%;

(3)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

2、IDE(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1)ID的(1)+(2);

(2)转铁蛋白饱和度<15%;

(3)FEP/Hb>4.5μg/gHb;

(4)血红蛋白尚正常。

3、IDA(缺铁性贫血)

(1)IDE的(1)+(2)+(3);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320g/L。

鉴别诊断

1、铁粒幼细胞贫血

是一种由于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但血清铁蛋白浓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多、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高,总铁结合力不低。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常见为地中海贫血,患者常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涂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并有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如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高,出现血红蛋白H包涵体等。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和铁饱和度不低且常增高。

3、慢性病性贫血

是一种由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铁代谢异常性贫血。其发病机制包括体内铁代谢异常、骨髓对贫血的代偿不足、红细胞寿命缩短等。贫血为小细胞性。贮存铁(血清铁蛋白和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增多。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减低。

4、转铁蛋白缺乏症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先天性)或严重肝病、肿瘤继发(获得性)。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含铁血黄素均明显降低。先天性者幼儿时发病,伴发育不良和多脏器功能受累。获得性者有原发病的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根除病因与补足贮存铁。通常医生会首先使用铁剂纠正贫血;如果机体存在原发病变,则在补铁的同时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还可考虑输血治疗。

对因治疗

积极寻找ID/IDA的病因,如青少年、育龄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和哺乳期女性等由于铁摄入不足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补充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育龄期女性可以预防性补充铁剂,每日或隔日补充元素铁;月经过多引起的IDA应该寻找月经量过多的原因;寄生虫感染患者应进行驱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应进行手术或放、化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应进行抑酸护胃治疗等。

药物治疗

主要为补铁治疗。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常用补铁方法包括口服和肌肉注射。

1、口服

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应注意,进食谷类、乳类、茶类会抑制铁剂的吸收,而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的吸收。

2、肌肉注射

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存在胃肠道病变影响铁吸收者,可用肌内注射治疗,其中,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注射铁剂。但需注意,此方法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局部淋巴结肿痛、低血压、心动过速肌肉疼痛、荨麻疹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相关药品

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益血生胶囊(如999益血生胶囊)

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来说,可经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指导使用中成药,例如益血生胶囊(如999益血生胶囊)。该药具有健脾补肾、生血填精的功效,用于脾肾两虚,精血不足所致的面色无华、眩晕气短、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缺铁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见上述证侯者。

其他治疗

贫血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输血。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对于大多数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而言,补充铁剂治疗可使血红蛋白较快的恢复正常,而继发于其他疾病者,长期预后取决于原发病能否被根治。

危害性

1、多数重度贫血患者有明显的头晕、头痛、乏力和疲倦,可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2、因原发病出现贫血的患者,若不能及时和积极的治疗原发病,贫血状态可能会一直存在。

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治愈性

单纯营养不足引起的IDA,经积极和有效的治疗后,容易恢复正常;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若原发病能获得根治,则IDA也可得到临床治愈。

日常

总述

日常合理作息,充分休息,适度锻炼,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对促进身体痊愈可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贫血患者的病程一般较长,且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主动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使自身正视疾病。

(2)家属可在患者生活、工作、治疗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其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同时注意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如用药后出现身体不适,应立刻停药,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以免耽误治疗。

生活管理

1、保持居住环境的干净、整洁、舒适,勤开窗通风,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2、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度劳累,以降低机体消耗。

3、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4、关注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寒生病。

5、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时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或戴好口罩,以防止感染疾病影响机体恢复。

饮食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合理均衡饮食、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尤其要保证铁元素的补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加快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

2、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香菇、豆类及其制品、各种肉类、禽蛋类、动物肝肾等。

3、采用铁制炊具,对预防和纠正缺铁性贫血均有益处。

4、补充充足的蛋白质,特别是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等。一方面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另一方面也为人体合成血红蛋白提供必需的材料。

5、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也可促进铁元素的吸收。

饮食禁忌

1、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2、避免饮用浓茶,减少乳类、谷类食物的摄入,以防抑制机体对铁的吸收。

预防

预防措施

加强高发人群的营养保健,同时针对可能会引起贫血的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可预防IDA的发生。

1、婴幼儿需合理喂养,并及早添加含铁量及铁吸收率高的辅食。

2、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并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

3、对于早产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胃切除者和反复献血者,可预防性补充铁剂。

4、出现月经过多情况的妇女,应积极调理身体。

5、存在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避免贫血的发生。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长期存在身体乏力、易疲劳等不适。

2、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眼花及耳鸣。

3、自感心悸、心率加快。

4、伴面容消瘦、皮肤苍白无血色。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一般建议首先去血液内科就诊,儿童还可以去小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尽量穿宽松轻便的衣服,方便医生做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在亲友陪同下就医,以防就医途中发生晕倒等意外情况。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适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2、随时间推移症状有无加重?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

3、有无异常出血情况,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或流鼻血等?

4、是否有肿瘤性疾病和慢性消化道疾病的病史?

5、之前参加过献血吗?多久献一次血?

6、最近使用过药物吗?具体都有哪些药物?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目前需要做什么检查?

3、有哪些治疗方案?我适合哪种?

4、治疗周期需要多久?能痊愈吗?

5、治疗费用可以报销吗?

6、这个病还会复发吗?

7、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