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keloid)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和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组织,其特点包括病变超过原始皮肤损伤范围、持续性生长,外观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和充血的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肿块样组织。一般不会自行消退,部分患者治疗后会复发。

英文名称

keloid

其它名称

结缔组织增生症

相关中医疾病

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

疾病分类

皮肤病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整形外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高起皮肤表面、质硬韧、颜色发红的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肿块隆起,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主要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羟脯氨酸含量检测、病理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

瘢痕形成后造成自身器官或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且瘢痕疙瘩容易破溃,一旦出现症状须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出现感染以及影响正常生活。

临床分类

1、瘢痕疙瘩大体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

(1)原发型瘢痕疙瘩:多在胸前或肩后,初起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色红或暗红,象皮样硬度,呈条索状、蝴蝶状、圆形、不规则形等。

(2)继发型瘢痕疙瘩:也叫增生型瘢痕疙瘩,多因烧烫伤、创伤、痤疮、感染化脓或因采用手术、激光、冷冻、植皮、激素药物封闭后引起受损组织过度增生和皮下组织破坏变性所致,多凸出皮肤,色红或暗红,伴痒或刺痛,部分有明显向外延伸的毛细血管,饮酒或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症状常有加重倾向。

2、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瘢痕疙瘩可以分为肿瘤型和炎症型

(1)肿瘤型:瘢痕突起显著,顶部较基底膨大而形如蕈状,表面有皱纹、皱褶,或呈结节状。

(2)炎症型:通常以明显充血伴有痛痒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3、根据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大型和超大型

(1)小型瘢痕疙瘩:直径<2.0 cm。

(2)中、大型瘢痕疙瘩:瘢痕长度为 2.0~10.0 cm,宽度<5.0 cm,手术切除后可以直接拉拢缝合。

(3)超大型瘢痕疙瘩:长度>10.0 cm,宽度≥5.0 cm,切除后无法直接缝合,需要植皮或皮瓣转移闭合创面。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1、肤色较深的种族,黑种人和亚洲人比白种人更易患病,据统计,深粉色较浅肤色人种的瘢痕疙瘩发生率高 6~9 倍。

2、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

病因

总述

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身体特异素质、种族差异、激素分泌水平等有关。瘢痕疙瘩是皮肤在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

基本病因

1、全身性因素

(1)遗传: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可能和常染色体显基因有关。

(2)身体特异素质:患者多有瘢痕体质,只要体表有任何轻微的损伤就可以形成瘢痕疙瘩。

(3)种族差异: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色人种(黑人和黄种人)瘢痕疙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白人。

(4)激素分泌的水平:也属于全身性因素之一。瘢痕疙瘩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发病,这提示可能与青春期性激素水平高有密切关系。

2、局部因素

(1)常见于医源性的侵袭性诊治后:如自愿的美容术(文身和刺耳孔等)后。

(2)日常生活事件:例如虫咬、搔抓伤等。

(3)其他:伤口异物、炎症、局部受到牵拉等,也可促进瘢痕疙瘩的形成。

症状

总述

皮损初发为高出皮面的丘疹或索状物,逐渐扩大呈斑块或红色隆起,常呈蟹足状不规则向外周扩张,表面光滑,失去正常皮纹,见毛细血管扩张。

典型症状

1、发病部位

好见于胸骨区,亦常见于肩部、面部、颈部、耳部等处。

2、皮损特征

(1)初起为小且坚实的红色丘疹,缓慢增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皮面,经常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2)继发于烧伤,伤者可出现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3、症状特点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有的只有轻微痒觉或灼热感,在天气变化时较明显,有的感觉刺痛或疼痛。

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特殊并发症。

检查

预计检查

皮肤损伤后出现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条状、带状或不规则形,伴有瘙痒或灼热,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进行血清和尿中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必要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瘢痕的部位、面积大小、数目、形状、颜色、厚度、面积、挛缩情况等,并触诊瘢痕处判断瘢痕的质地、弹性和表面粗糙程度。

实验室检查

血清和尿中羟脯氨酸含量检测是观察瘢痕增生程度和动态观察瘢痕情况的参考指标。

病理检查

当患者瘢痕疙瘩反复出现或者医生怀疑有恶性病变时会建议患者完善病理组织学检查。瘢痕病理组织学是鉴别瘢痕与瘢痕癌或其他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可靠依据。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对患者瘢痕的观察以及相关病史的询问,结合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会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出来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凡符合下述任何一条或一条以上者皆可确诊为瘢痕疙瘩:

1、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

2、瘢痕病程超过 9 个月仍无自发消退征象。

3、以前做过手术切除而又复发者。

鉴别诊断

1、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一般在外伤后1个月左右隆起增生,早期从表面看与瘢痕疙瘩无明显不同,难以区分,但随病情进展,肥厚性瘢痕不超过原损伤范围,一般也不发生放射状蟹足样皮损,而这两点正是瘢痕疙瘩的临床特点。

2、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最初表现为紫色到粉红色的质硬、相互分离的肿块,尤其是发生在瘢痕疙瘩易发部位,容易与瘢痕疙瘩混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常发生在躯干部,将近 20%的患者有创伤史,通常没有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鉴别这两种疾病的最好方法,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为分化良好的纤维肉瘤,而瘢痕疙瘩是由增厚的螺旋形、杂乱无章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

治疗

治疗原则

瘢痕疙瘩的治疗比较困难,最佳治疗方法仍是以减少复发为目的的综合治疗,不同大小的瘢痕疙瘩其治疗原则不同。

一般治疗

1、小型瘢痕疙瘩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但耳部小型瘢痕疙瘩和含有感染灶的小型瘢痕疙瘩,医生会建议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法。

2、中、大型瘢痕疙瘩

在采取了预防瘢痕疙瘩术后复发措施的条件下,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3、超大型肿瘤型瘢痕疙瘩

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和采取了预防术后复发措施的条件下,医生会采用以手术切除辅以皮片和皮瓣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案;炎症型瘢痕疙瘩如果没有明显的瘢痕增生,而以充血明显和平软组织为主要特点时,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注射、去红激光、硅胶制剂和外用药等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曲尼司特

治疗瘢痕疙瘩有效。曲尼司特是一种组胺拮抗剂,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治疗瘢痕疙瘩需要加大剂量,连续口服半年以上。服药后首先止痒、止痛,随后瘢痕变薄。

(2)苯海拉明

治疗瘢痕疙瘩有效,可减轻瘙痒症状。

2、皮损内注射治疗

(1)皮质激素类药物

①方法:单独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与手术后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可阻止瘢痕疙瘩向外伸展并逐渐缩小。

②禁忌症:高血压、内分泌紊乱、 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和近期备孕的患者禁用。

③常用药有曲安奈德,不良反应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失调,以月经量多、周期提前、淋离不断为多,一般停药后 1 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药物注入瘢痕下正常组织内或药量过大可以起皮下组织萎缩、色素减少;库欣综合征十分罕见;部分患者长期使用该药可出现轻度肥胖、毛发生长旺盛,男性患者可能出现阳痿等。

(2)抗肿瘤药物

①常用药:包括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

②不良反应:氟尿嘧啶的副作用包括疼痛、烧灼感、色素沉着及注射点的溃疡形成;丝裂霉素C是手术切除后的切口局部应用,副作用为减弱伤口愈合。

(3)钙通道阻滞剂

局部注射维拉帕米可导致瘢痕萎缩、变软、变平,其联合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可与曲安奈德相比。

3、外用药物治疗

(1)曲安奈德霜剂、维A酸霜

外用,可缓解症状。

(2)地丙搽剂

可局部止痒。

(3)其他

积雪苷类药物和洋葱提取物类药物可以改善痛痒症状和预防复发。

相关药品

曲尼司特、苯海拉明、曲安奈德、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维拉帕米、曲安奈德霜剂、维A酸霜、地丙搽剂

手术治疗

1、直接切除缝合法

(1)分期切除缝合:瘢痕分期切除缝合是在瘢痕面积较宽而不能一次将瘢痕全部切除,或勉强切除,切口缝合有明显张力的情况下采用的分两次或数次将瘢痕全部切除的手术方法。

(2)瘢痕内切除缝合:切除瘢痕时不能将瘢痕全部切除,切口仅限于瘢痕内,不能外延至正常皮肤,留下瘢痕边缘的部位组织进行缝合,这种手术方法称为瘢痕内切除缝合。常用于严重的增生性瘢痕。瘢痕内切除可以不刺激切口胶原组织合成,降低复发率,即使出现复发,也不会超过原来的瘢痕损伤范围。

2、皮瓣移植术

皮瓣是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等,具有自身血液供应的复合组织块。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与本体(供皮瓣区)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部。医生会在供区选取合适的带蒂的皮瓣,然后移植到受区。

3、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是通过增加置入皮下扩张器的容量,对表面皮肤产生压力,使其产生“额外的皮肤”,利用新增加的皮肤转移覆盖创面的技术。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埋置部位多选择在与病变部位邻近的正常组织,这样扩张后增加的皮肤与病变区皮肤在颜色、质地、结构和毛发含量上均比较匹配。多数患者在扩张一次后即可完成创面覆盖,少数病例需两次以上。

放化疗

放射治疗就是使用高能放射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使用浅部X线放射来治疗瘢痕疙瘩,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瘙痒,能使瘢痕缩小、变软。其副作用有红斑、皮肤萎缩、溃疡、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切口愈合延迟等,对于年幼者或对可能促进潜在致癌的部位(如乳腺、甲状腺)以及大面积、多部位病变者应禁用。

物理治疗

1、音频电疗

可部分或完全消除痒和痛,疼痛不同程度变平、缩小等。

2、冷冻疗法

应用冷冻剂如液氮的低温破坏瘢痕内细胞和微血管,造成组织缺氧坏死,脱落变平,以达到消除瘢痕的目的。冷冻治疗后大致经过冷冻凝结、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创面修复几个过程,每次治疗进行 2~3 次的冻蚀-解冻的循环操作,间隔 25 天左右进行下一次治疗,多需 10 个疗程以上方可使瘢痕疙瘩病变萎缩。

3、硅凝胶片敷贴

应用的最佳时机为伤口愈合后 2 周左右,在此后的半年内使用为效果最佳时段。在使用过程中极少有不良反应,有时会出现皮肤软化、皮疹以及瘙痒,但所有的副作用在去除凝胶后几天内就可以缓解。

4、激光疗法

激光疗法是用特殊波长和脉冲宽度的光能量来去除靶组织,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最有前景且在不断更新的治疗方法。

5、加压疗法

是以弹力织物对伤口愈合部位持续加压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常用的压迫方法有捆绑弹力绷带、穿戴弹力织物、佩戴压力耳环(主要用于耳垂瘢痕疙瘩)、穿加压衣等。本法适用于瘢痕面积大、不适宜放疗或局部药物治疗者。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瘢痕疙瘩属疽证,是经络痹阻,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等引发的病证。瘢痕疙瘩患者可在专业中医医生辩证下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瘢痕疙瘩形成机制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望通过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的克隆及基因位点定位,使在基因水平上控制瘢痕疙瘩的发生成为可能。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一般较少自行消退,多数将伴随着患者的一生,越长越大,造成患者终生的痛苦。该病治疗较困难,部分患者于治疗数年后仍可复发。

危害性

1、瘢痕疙瘩越长越打并可能出现破溃感染、严重的痒痛不适。

2、瘢痕形成后造成自身器官或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如手背瘢痕造成掌指关节屈曲受限、不能握拳,口周或唇部瘢痕造成小口畸形、张口困难或唇外翻、流涎等。

3、瘢痕疙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美观,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可自愈。

治愈性

瘢痕疙瘩通过手术等治疗方法可以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复发性

瘢痕疙瘩在治疗之后可复发,可能复发面积超过原来的面积。

日常

总述

患者日常保护好瘢痕所在的位置,避免二次损伤,注意休息,避免瘢痕处过度拉扯。瘢痕疙瘩可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美观,甚至影响肢体功能,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精神负担,患者要学会放松,缓解压力。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瘢痕疙瘩可影响患者的美观,容易使患者产生自卑的心理。患者也可因患处瘙痒、疼痛,影响正常生活而出现烦躁、焦虑的心理。

2、护理要点

家属可予以患者更多的关爱,理解患者深受病痛的折磨,可以和患者多交流和沟通,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

用药护理

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2、如果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护理

1、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敷料渗湿,立即通知医生及时更换,保持伤口处干燥,防止发炎。

2、术后患者宜流质饮食,排气后予以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

3、麻醉苏醒后进行肢体按摩,尽早下床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生活管理

1、穿着宽松棉质衣服,避免患处摩擦。

2、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患处清洁,防止感染。

3、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抓挠患处。

4、平时加强自我保护,有意识的保护瘢痕处,避免外伤,避免引起二次损伤。

饮食

饮食调理

瘢痕疙瘩患者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多吃水果蔬菜类食物,少量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燥性、发物。

饮食建议

1、宜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草莓、橙子、豌豆苗、土豆、荠菜、青椒等。

2、瘦肉、鸡肉、鸡蛋等食物可补充优质蛋白。

饮食禁忌

1、禁食发物,如鲜笋类、牛羊肉、鲤鱼等。

2、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生蒜等。

3、禁食油腻性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

预防

预防措施

1、瘢痕体质及有瘢痕疙瘩家族史者,应当尽量避免一切外伤、各种刺激以及皮肤继发感染。

2、避免应用有危害可能的化妆品,可能减少瘢痕疙瘩的发生。

3、一旦出现创伤时不要惊慌,自己不要盲目处理,及时就医。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皮肤损伤后出现逐渐增大的红色丘疹,超过原损伤部位,隆起于皮肤表面。

2、皮损部位瘙痒、疼痛明显;

3、关节部位出现条状或不规则状硬斑块,影响关节屈、伸等功能;

4、口周或唇部瘢痕造成小口畸形、张口困难或唇外翻、流涎等;

5、皮损发生在暴露部位,严重影响美观。

以上症状出现时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瘢痕疙瘩患者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严重者可到整形外科进行相应的诊治。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瘢痕部位进行检查,需要穿着宽松衣服,面部尽量不要化妆。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如何什么时候产生的瘢痕呢?

2、瘢痕部位是否做过手术、或有过烧伤等

3、瘢痕的颜色、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是持续增大还是一直保持不变;

4、您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感;

5、您感觉关节活动的时候有受到牵拉吗?是否妨碍正常活动呢?

6、您的瘢痕处是否发生过破溃呢?每次愈合、持续多长时间?

7、是否进行过治疗,疗效如何。

8、您的家族是否有瘢痕疙瘩的病史?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

2、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哪些?会遗传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