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耳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介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是位于颞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中耳通过耳膜与外耳分开,并通过一个叫做咽鼓管的狭窄通道与鼻子和喉咙的后部相连。中耳炎(otitis media)则是指发生于中耳部位的炎症,病变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患者可出现耳部疼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临床上中耳炎多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该病好发于儿童,2岁和5岁是发病的高发阶段。中耳炎的分类较多,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较为典型,临床常见。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根据《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版)》,将中耳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
2、化脓性中耳炎
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的时间通常界定为6周。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的其他各部,如乳突的黏膜也有较轻微的炎症。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常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患者可出现耳鸣、耳溢液、听力下降等症状。
3、中耳胆脂瘤
本分类特指后天性胆脂瘤,不包括先天性胆脂瘤。本病为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乳突内的生长,其生成机制、病理及转归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同。胆脂瘤发展过程中可伴有细菌生长,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随,其临床处理与中耳炎有相同之处,故仍将其列入中耳炎分类。
4、特殊类型中耳炎
包括结核性中耳炎、AIDS中耳炎、梅毒性中耳炎、真菌性中耳炎、坏死性中耳炎、放射性中耳炎、气压性中耳炎等。
流行病学
本病无传染性。
有研究表明,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80%的孩子至少得过一次中耳炎。
多见于儿童。
中耳炎好发于冬季和早春。
病因
中耳炎主要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这种感染通常继发于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调节中耳的气压、清新耳朵里的空气、排出中耳的正常分泌物)进入中耳,并且还可引起咽鼓管充血和肿胀。咽鼓管肿胀导致了中耳渗出物无法排出,使得细菌和病毒在渗出液中滋生,最终发生了中耳炎。
1、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2)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发生功能障碍后,无法排出中耳的正常分泌物,则容易出现中耳部的感染。
(1)机械性阻塞:如儿童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后鼻孔及鼻咽部填塞等都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导致功能障碍。
3、变态反应
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4、其他
如飞行、潜水的急速升降可造成气压损伤,引起气压性中耳炎。
1、6个月到2岁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耳部感染,因为他们咽鼓管的大小和形状以及他们的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
2、居住环境不良可使免疫力低下者暴露于更多的感染,如普通感冒,进而增加发生中耳炎的风险。
3、哺乳位置不当,如躺下接受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患耳部感染。
4、腭裂儿童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的差异可能会使咽鼓管引流更加困难。
5、有中耳炎家族史,发生中耳炎的危险会增加。
任何原因导致的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比如老年人、儿童本身存在的免疫功能特点,或是因长期劳累、过度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致使免疫功能下降,均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
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耳道排出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但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具体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症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部流脓等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反复流脓、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1、耳部疼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前疼痛较为剧烈,且疼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隐隐的耳痛,慢性时多不明显。
2、耳道排出分泌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以后变为黏脓性分泌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流脓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分泌物为黏脓性,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偶可混有血迹。
3、听力下降
多数中耳炎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小儿常因对声音不敏感,反应力迟钝而就诊。
4、耳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出现低调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5、耳闷
耳内有堵塞或闷胀感。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伴有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主要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通常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伴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中毒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中耳炎严重者可引起头颅邻近部位的感染,出现颅内、颅外并发症。
1、颅外并发症
(1)颞骨外并发症主要包括耳周骨膜下脓肿、Bezold脓肿、Mouret脓肿。
(2)颞骨内并发症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迷路炎(迷路接管和化脓性迷路炎)、岩尖炎。
2、颅内并发症
主要包括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大脑脓肿、小脑脓肿)、脑积水。
检查
医生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血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颞骨CT、听力检查、电耳镜检查、纤维耳镜检查、咽鼓管检查、鼓室穿刺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耳部触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部会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
1、血常规检查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加,但在鼓膜穿孔后血象可逐渐趋于正常。
2、免疫学检查
若怀疑患者有免疫方面的问题时,可能需要做免疫学检查。
颞骨CT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中耳炎累及的范围,以及是否有听骨链的破坏、颅底骨质破坏吸收等征象,同时还有利于指导患者的手术。
1、听力检查
(1)纯音听力测试:用来帮助判断患者是传导性、感音性还是混合性的听力损失。一般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传导性聋;多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传导性聋,少数患者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传导性聋或混合型聋,轻重程度不一。
(2)声导抗图:声导抗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
2、电耳镜或纤维耳镜检查
可帮助查看患者鼓膜是否有充血、肿胀、色泽变化等异常情况。
(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内陷;慢性者可呈灰蓝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起病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消失,局部可见小黄点。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见鼓膜紧张部穿孔,大小不一,多为单发。
3、咽鼓管检查
通过咽鼓管检查可帮助检查咽鼓管是否通畅。
(1)瓦尔萨尔法:检查时患者需要用手指将两鼻翼向内压紧,然后闭口,同时用力呼气。咽鼓管通畅者,此时呼出的气体经鼻咽部循两侧咽鼓管咽口冲入鼓室,医生或可通过听诊管听到鼓膜的振动声,或可看到鼓膜向外运动。
(2)导管吹张法:检查前患者需要先清除鼻腔及鼻咽部的分泌物,然后医生会用1%麻黄碱收缩鼻腔和1%丁卡因行鼻黏膜表面麻醉,然后通过一根插入咽鼓管咽口的导管向咽鼓管吹气,借助连接于患者耳部和医生耳部的听诊管,以是否听到空气通过咽鼓管时的吹风声,来判断咽鼓管是否通畅。
4、鼓室穿刺检查
医生通常会用一根穿透耳膜的小管来排出中耳的液体,这一过程被称为鼓膜穿刺术。还会对液体进行病毒和细菌测试,以明确病原体。
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病史及相关的检查,医生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但是在诊断的同时医生常需要排除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如慢性鼓膜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外耳道炎等。
1、分泌性中耳炎常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鼻咽部肿瘤: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鼻咽癌的首发症状,特别是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排除鼻咽癌。鼻咽部检查应为常规检查项目,对可疑病例,应行鼻咽部活检。鼻咽部CT或MR成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脑脊液耳漏:颞骨骨折或先天性缺损破裂并脑脊液耳漏而鼓膜完整者,脑脊液聚集于鼓室内,可产生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根据头部外伤史,鼓室液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颞骨CT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资鉴别。脑脊液耳漏患儿可有反复脑膜炎感染史。
(3)胆固醇肉芽肿:胆固醇肉芽肿亦称特发性血鼓室,病因不明,可为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发症。鼓膜呈蓝色或蓝黑色。颞骨CT片见鼓室及乳突内有密度增高影。
(4)颈静脉体瘤: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为血管性肿瘤,可突入鼓室。患者有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瘤体巨大者有明显骨质破坏,颞骨CT扫描有助于诊断。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外耳道疖:外耳道疖的耳痛常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明显加剧;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无此现象。
(2)急性鼓膜炎:耳痛较明显,类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早期表现。鼓膜未穿孔前,较难作出鉴别。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慢性鼓膜炎:慢性中耳炎可出现反复流脓,鼓膜表面有较多肉芽与溃疡,但无穿孔,颞骨CT亦正常,可予鉴别。但常因未能清除干净脓汁而无法窥清鼓膜导致误诊。
(2)中耳癌:中老年人好发,多为鳞状细胞癌。常有长期流脓史,近期有血性分泌物与耳痛,可有面瘫与张口困难。鼓室内或外耳道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中耳CT可见局部腐蚀样骨质破坏,而非边缘钝化的压迫吸收,新生物活检有助于鉴别。
(3)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起病隐匿,脓液稀薄,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多发性穿孔,有时可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害明显,中耳CT示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肉芽活检或取分泌物涂片、培养多可确诊。
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为主,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医生还需及时评估是否有并发症的风险。
1、全身用药
(1)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如双鹤药业阿奇霉素分散片)、头孢呋辛、头孢唑肟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早期用药及时,可防止鼓膜穿孔。
(2)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可帮助缓解患者的耳痛以及发热症状。
2、局部用药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药物,用于辅助治疗。
(2)稀化黏素类药物:有利于纤毛的排泄功能,降低咽鼓管黏膜的表面张力和咽鼓管开放的压力。
(3)血管收缩剂:用含有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滴鼻,可帮助改善咽鼓管通畅度,减轻局部炎症。
(4)乙醇制剂: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3%硼酸乙醇甘油、3%硼酸乙醇、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
(5)局部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滴耳,可帮助控制局部的感染,可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6)减充血喷鼻剂:可帮助患者减少咽鼓管的阻塞。
红霉素、阿奇霉素(如双鹤药业阿奇霉素分散片)、头孢呋辛、头孢唑肟、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地塞米松、泼尼松、3%硼酸乙醇甘油、3%硼酸乙醇、5%氯霉素甘油
目前中耳手术已由传统的病灶清除发展到现代的清除病灶后的听功能重建,由于中耳乳突解剖结构、手术理念复杂,故手术方式不一。
1、鼓室成形术
该型手术仅限于鼓室、鼓窦及乳突正常,手术不开放乳突,在清理鼓室病变的基础上行听功能重建。现代意义或广义上的鼓室成形应包含鼓膜成形、听骨链重建、鼓室探查、鼓室腔重建、外耳道扩大成形、耳甲腔成形等概念。主要分为以下3型:
(1)Ⅰ型:指单纯鼓膜成形术,手术修补鼓膜缺损,不涉及听骨链重建。手术方法有外植法、内植法、夹层法等,修补材料以筋膜、软骨膜为主。
(2)Ⅱ型:镫骨底板活动,镫骨上结构存在或部分存在,鼓膜紧张部穿孔或完整。在鼓膜、鼓膜移植物或残存锤砧骨与链骨头之间放置传声媒介,如自体或异体听骨、软骨及各种类型的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钛合金、羟基磷灰石、高分子塑料等)。
(3)Ⅲ型:镫骨底板活动,镫骨上结构完全缺如,鼓膜紧张部穿孔或完整。在鼓膜、鼓膜移植物或残存锤砧骨与活动的链骨底板之间放置传声媒介,如自体或异体听骨、皮质骨、软骨及各种类型的全听骨赝复物-TORP(钛合金、羟基磷灰石、高分子塑料等)。
2、中耳病变切除术
以清除中耳乳突病变为主要目的,不考虑鼓膜与听骨链重建。主要包括乳突切开术、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Bondy手术)等。
3、中耳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主要包括完璧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
4、其他中耳炎相关手术
主要包括鼓室探查术、耳甲腔成形术、外耳道成形术、外耳道后壁重建术、乳突缩窄术、中耳封闭术等,主要辅助上述手术,以明确病情,帮助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中耳炎的预后主要与其是否及时接受治疗有关。通常经积极治疗后,中耳炎的预后一般较好。若病情严重且未经合理治疗者,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甚至引起头颅邻近部位的感染,出现颅内、颅外并发症。
1、中耳炎患者可出现耳部疼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急性中耳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慢性中耳炎。
3、中耳炎严重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的听力下降。
4、如果婴儿因中耳炎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儿在语言、社交等方面出现延迟。
急性中耳炎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可有效控制症状。
慢性中耳炎的症状可长期反复发作。
严重的中耳炎且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者,后期治疗后可能会遗留粘连性中耳炎(中耳不张)、鼓室硬化、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和隐匿性中耳炎等后遗症。
日常
患者平时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护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滴耳及擤鼻,还要注意在洗头、洗脸、游泳时防止耳内进水。
1、心理特点
中耳炎患者往往因长期耳痛、听力下降或反复流脓等症状而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担心病情恶化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烦躁不安、情绪波动以及学习注意力分散等特点。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患者应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1、患者在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一定要足量足疗程的应用,以免出现治疗不彻底的情况。
2、患者在用减充血剂滴鼻时,应尽量采用仰卧悬头位,但注意避免呛鼻。
做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术后短期内不要乘飞机,或高空飞行上升或下降时,可做吞咽或张口说话动作,使咽鼓管两端压力平衡。
1、患者洗头、洗脸、游泳时可用干棉球阻塞外耳道口防止耳内进水。
2、应避免抠挖耳朵,保持耳内清洁。
3、患者要学会正确的滴耳及擤鼻的方法。
4、对于耳部疼痛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热敷的方式缓解。
5、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耳部疼痛加重、听力下降明显等症状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粥、鸡蛋汤等。
2、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
3、适量摄入苹果、香蕉、香梨等水果。
1、忌食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
2、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等。
3、忌食甜腻食物,如糖果、糕点等。
4、戒烟戒酒。
预防
中耳炎主要通过去除可能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进行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清洁卫生。
2、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
3、学习有关正确擤鼻涕的卫生知识,擤鼻涕时不要过分用力,以防鼻涕进入鼓室引起感染。
4、保持外耳道的干爽,洗澡、游泳后,可以将一侧耳朵向下,空出里面的水,或用干布擦拭耳郭等容易清理的地方。
5、禁用硬物掏耳,防止鼓膜损伤。
6、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7、婴儿哺乳喂养时,应取半坐位,防止呛咳。
就医指南
1、出现进展性的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2、伴有耳鸣、耳闷胀感、耳朵排出分泌物等症状。
3、伴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通常可以到耳鼻喉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身体怎么样?
6、您最近感冒了吗?
7、最近耳朵里进水了吗?
8、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需要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3、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么?
4、需要做什么治疗?治疗过程中有什么风险吗?
5、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能治好吗?治好后会复发吗?
6、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