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又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现的室性冲动,可单独出现,也可呈对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失重感、心跳停搏感等。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者,甚至可因长时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而产生心绞痛、低血压或心衰等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疾病分类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出现频率分类
(1)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出现<5次,或动态心电图检测<30个/小时。
(2)频发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出现≥5次,或动态心电图检测≥30个/小时。
2、根据发作的规律分类
当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如此类推。
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连续三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称室性心动过速;如室性期前收缩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期前收缩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3、根据心电图形态分类
同一导联内,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形态不同者称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4、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及症状表现分类
可将其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两类
(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即多为偶发或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没有明显不适的症状。
(2)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即多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症状较为严重且极易引起并发症。
流行病学
无
1、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4%。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患病率约为1%,而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40%~75%。
2、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11岁的儿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9%。
老年人多见。
室性期前收缩常有昼夜节律变化,大部分人在日间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时更多,亦有部分人在夜间更多。
病因
导致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任何可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均可引发室性期前收缩,如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室扩张或肥厚、心肌炎和心肌病、高血压性心室肥厚、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衰等。
2、药物作用
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米帕明、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毒副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也可引起室性期前收缩。
3、电解质紊乱
如严重低钾或低镁血症。
4、其他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等也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但原因不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也常见。
1、精神紧张、焦虑等。
2、过度劳累,长期熬夜。
3、过量吸烟、饮酒或咖啡等。
症状
室性期前收缩常无特异性症状,且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无直接相关。有症状者一般表现为心悸、心跳或“停跳”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
1、胸部不适
患者常自觉心慌、心跳有力或“停跳”感,还可伴胸闷、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等。
2、全身表现
(1)部分患者可因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由此引发乏力、气促、出汗、头晕等供血不足的表现。
(2)部分患者因频繁发作的期前收缩还可导致严重焦虑、失眠等不适。
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者,长时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产生心绞痛、低血压或心衰等。
1、心绞痛
主要表现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胸痛,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感。
2、低血压
典型症状为头晕或晕厥,且血压低于90/60mmHg。
3、心力衰竭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等。
检查
医生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包括心脏听诊、脉搏测量等体格检查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初步获得诊断。之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能建议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激素测定、电解质检测、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电生理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心脏听诊
医生立于患者左侧,用听诊器在患者心脏听诊区域依次听诊。听诊时,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且室性期前收缩的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2、脉搏测量
患者需保持状态平静,以免影响医生判断。常可发现患者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1、血常规
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情况。
2、甲状腺激素测定
以初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甲亢。
3、电解质检测
了解患者电解质情况,以除外因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而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
1、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瓣膜形态与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等,这在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
2、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的评估有助于鉴别冠心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
3、磁共振检查
心脏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指导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结节病、淀粉样变性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常规心电图
(1)检查意义:心电图是室性期前收缩主要的检查方式。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中期前收缩的形态对于判断期前收缩起源部位不可缺少。
(2)检查结果: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秒、宽大畸形;②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后可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2、动态心电图
可客观评价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表现形式,是否触发心动过速,以及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
3、运动试验
对于症状与运动存在关联的患者,可进行运动试验确定运动与早搏的关系,评估运动是否造成早搏增加,是否可能诱发更复杂的心律失常。大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在运动高峰时可减少甚至消失,此类患者不应因早搏而控制日常活动量。运动试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诊断有意义。对CPVT患者,当运动负荷增加时诱发室性期前收缩,并可从单向性室性期前收缩变为双向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而达到阈值心率,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该现象重复性强。运动试验还可用于CPVT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与随访。另外,运动试验也可评价有无心肌缺血。
4、电生理检查
有持续性心悸症状诊断不明、有心肌瘢痕证据的患者、冠心病合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度心功能下降、持续宽QRS心动过速诊断不明的患者可能需电生理检查。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建议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危险分层,对极高危、高危和部分中危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
诊断
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心脏听诊可拟诊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是确诊依据。部分偶发或间断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需记录动态心电图以协助诊断。
根据Lown分级标准,将急性心肌梗死时室性期前收缩分为:
0级:无室性期前收缩。
1级:偶发,单一形态室性期前收缩<30次/小时。
2级:频发,单一形态室性期的收缩≥30次/小时。
3级:频发,多形室性期前收缩。
4级:4A级,连续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4B级,连续的≥3次的室性期前收缩。
5级:RonT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下列心律失常相鉴别。
1、房性期前收缩(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二者均属于早搏现象,临床均表现为心悸、停跳等症状。
(1)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其宽大畸形的QRS波前有异位房性P′波,P′波与QRS波的方向一致,P′-R间期应大于0.12s;而室性期前收缩与P波无关,P波可在室性期前收缩QRS波之前或之后,或重叠在QRS-T波群中。
(2)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起始向量不同:前者与窦性心律相同,后者则可不同。
(3)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其QRS波畸形宽大的程度与R-P′间期长短有关,如R-P′间期长则畸形较轻,若R-P′间期短,QRS波群畸形明显。室性期前收缩无此规律。
(4)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常是完全性的,而 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代偿间歇是不完全性的。
2、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二者均属于早搏现象,临床均表现为心悸、停跳等症状。二者可通过心电图来鉴别。当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如未逆传到心房则畸形宽大的QRS波前无逆行P′波,此时鉴别有一定困难,下列两点有利于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诊断:
(1)期前收缩联律间距愈短,QRS波畸形宽大愈明显。
(2)宽大畸形的QRS波在V 1导联呈三相性。
(3)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逆行至心房产生P′波:P′-R间期应<0.12s,则可确诊。而室性期前收缩无此特点。但是逆行P′波在QRS波后出现,并且连续出现,则认为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排除室性期前收缩。
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者的早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去除诱因。症状明显,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医生首先会对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变作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以及确定治疗的终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只处理心脏本身疾病,不必应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
室性期前收缩伴发心力衰竭、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等情况时,应首先治疗病因。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焦虑情绪严重时可转诊至临床心理科门诊。
3、戒烟,避免大量饮用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1、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疗效有限。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证据少于β受体阻滞剂,并且这些药物本身也有可能会引起明显的症状。
2、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虽然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更有效,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应用此类药物的风险-获益比并不清楚,甚至可能会增加合并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前应进行谨慎地评估。目前的适应证如下:
(1)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室性期前收缩频发引起明显心悸症状,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酌情选用美西律、普罗帕酮等,心率偏快,血压偏高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
(2)有器质性心脏病,伴轻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0.4-0.5),原则上只处理心脏病,不必针对室性期前收缩用药,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引起明显症状者可选用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胺碘酮等。
(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静脉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美西律、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胺碘酮、利多卡因
射频消融术是除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另一种有效治疗早搏的方法。
1、手术方法
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引起心脏病变的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性心律失常异常传导途径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2、适应证
少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或左心室后间隔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若病人症状明显,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亦可射频消融治疗,但成功率较低。
部分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亦具有减少期前收缩和减轻症状的作用。但因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所用药物也有所不同,故应在使用之前详细咨询医师。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有无基础性心脏病及其类型和严重程度,是影响室性期前收缩预后的主要因素。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期前收缩的一般预后良好。
1、对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伴短阵室速,对心力衰竭患者会造成一定的猝死风险。
2、部分患者因频繁发作的期前收缩还可导致严重焦虑、失眠等不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室性期前收缩更为频繁,进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明显症状的室性期前收缩存在自愈的可能。
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恢复正常。
本身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不影响其预期寿命。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室性期前收缩的预期寿命与基础疾病有关。
日常
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运动,保持心态平和、做好病情监测等。
1、心理特点
由于缺乏对于疾病的认识,患者可能夸大自己的症状,觉得自己一定是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因而十分的害怕,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该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以便于患者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应关心、安慰患者,避免刺激患者。
(2)患者应该保持平和的情绪,让自己能够安静下来,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咨询医生了解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正确认识疾病,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发病频率。
1、射频消融术后须卧床休息8~12小时,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小时,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8小时,穿刺的肢体部位制止活动,观察是否出血。
2、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饮食。
3、术后72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穿刺点出血。动脉穿刺患者建议1周内不参加剧烈的活动,如打球、跑步、汽车等,穿刺局部保持干燥、清洁,洗澡时不宜用力搓擦。如有不适感觉立即到医院就诊。
1、当室性期前收缩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2、保证休息环境安静适宜,避免过于嘈杂环境。
3、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做剧烈运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宜。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做好病情监测,平时应注意记录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频率和状态。
饮食
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饮食要适量,不宜过饱。饭后不宜立即就寝。
1、烹调要用植物油,多选用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豆油、亚麻籽油、茶油和橄榄油等,并调换使用。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
2、粗细搭配,常吃杂粮、杂豆,如小米、玉米、燕麦、红小豆、绿豆、芸豆等。
3、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1、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油条、炸糕,油炸方便面、全脂乳、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
2、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鱼子、脑、肝、松花蛋等。
3、含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如冰淇淋、甜点心等。
4、辣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5、咖啡、茶等刺激中枢神经的饮料,烟酒。
预防
室性期前收缩原则上是无法预防的,避免相关病因及诱因可能会降低其发病风险。
1、起居有常,避免过度疲劳。
2、避免精神紧张,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3、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4、讲究膳食平衡,做到各种食品搭配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高糖高盐高脂。
5、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避免大量饮酒、浓茶、咖啡等。
6、避免私自滥用药物。
7、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期前收缩的原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等。
就医指南
1、患者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心悸、胸闷;
2、伴严重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3、出现晕厥、心脏骤停;
4、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尽量避免患者自行开车前往医院。
1、频繁发作的心悸、心脏停跳感;
2、伴胸闷、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
3、伴乏力、出汗、头晕、气促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于心血管内科门诊就医。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须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稳定者,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都有哪里不舒服?
2、第一次出现心慌是什么时候?是持续性的,还是突发突止的?
3、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吗?都进行过哪些缓解症状的措施?
4、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劳累、激动?
5、之前有没有关于心脏病的诊断?是否进行过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
6、既往还有什么疾病史?都进行过哪些治疗?是否服用过什么药物?
7、平时是否有吸烟、饮酒的习惯?每天的量是多少?
8、是否经常喝咖啡、浓茶?
1、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和治疗冲突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