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又称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以发热、寒战、瘙痒、荨麻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输血反应的发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患者在输注全血或(和)成分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输血反应。若院内患者出现疑似输血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如果在输血出院后出现异常表现,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英文名称

transfusion reaction

其它名称

输血不良反应

遗传性

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寒战、瘙痒、荨麻疹

主要病因

血型不合,血制品污染,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检查项目

复查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

重要提醒

严格规范输血,是预防输血反应的重要方式。

临床分类

1、按发生的时间分类

(1)急性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2)迟发性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的输血反应。

2、按发病机制分类

(1)免疫性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

(2)非免疫性反应:包括非免疫性溶血、细菌污染、输血传播疾病、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肺微血管栓塞等。

3、其他

(1)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过量破坏,即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按发生的缓急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内溶血。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又称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输血后24小时至1周,以血管外溶血为主。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其中,以发热和过敏反应最为多见。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发热反应为最常见的早期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2%~10%;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率约为3%。

发病趋势

总体呈下降趋势。

好发人群

儿童发病高于成人。

病因

总述

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受血者的年龄、体质、先前所患基础疾病、既往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等。

基本病因

1、血型不合

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合,如稀有血型不合、ABO血型或其亚型不合等,容易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发热性非溶血反应。

2、同种免疫作用

如由于多次输血,受血者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发热性非溶血反应。多次输血产生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可造成过敏反应。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除血型不合外,也与同种免疫作用有关。

3、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血液的存储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小时。经调查血液的存储时间过长,凝血蛋白原转化为凝血蛋白,会影响血液的正常使用,发生输血反应。此外,若冰冻红细胞没有正确去除甘油,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受到过冷、过热或震荡等,均可影响使用,引发输血反应。

4、血制品污染

血制品被细菌或病毒等污染,则容易引起发热反应。若血制品中含有可经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病毒、微生物,则会导致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5、输血不当

如一次过量输血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左心衰竭等;多次输血或红细胞,可致受血者铁负荷过量;反复异体输血,可使受血者产生同种血细胞(如血小板、白细胞等)抗体,继之发生无效输注、发热、过敏甚至溶血反应;异体输新鲜全血(富含白细胞),可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可出现酸碱失衡、枸橼酸中毒、高血钾等,需引起注意。

6、其他

如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可能导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献血者血浆中存在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抗体(抗-HLA)或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则会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生;过敏体质或IgA缺陷者,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

危险因素

1、体内已存在炎症反应者,如发热患者。

2、心功能较差、心肺功能不良或潜在心肺功能不良者。

3、有长期输血史或过敏病史者。

4、老人、小儿在输血时,容易出现输血反应。

症状

总述

输血反应主要以溶血性和非溶血性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

典型症状

1、溶血性输血反应

(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常出现高热、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痛、胸痛、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甚至无尿等。

(2)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常表现为输血数日后出现发热、全身发黄等。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常发生在输血后15~20分钟,部分在输血后数小时呈现迟发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38~41℃,可伴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心跳及呼吸加快,约持续1~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数小时后恢复正常。全身麻醉时发热反应常不显著。

(2)过敏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以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常见,也可出现皮肤潮红、广泛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等。重者会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乃至过敏性休克。

(3)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轻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者在输入少量血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汗、发绀。

(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发生,表现为输血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泡沫痰、发绀、心慌、严重肺水肿、心动过速、低血压(偶见高血压)等,可伴发热。

(5)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出现在输血后的4~30天,患者表现为高热、皮肤潮红或红斑、恶心、呕吐、黄疸、腹痛、腹泻、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或衰竭。

并发症

1、电解质紊乱

(1)低钙血症:通常输血时,作为血液抗凝剂的枸橼酸在体内被肝脏和肌肉代谢破坏,不致发生中毒。当大量枸橼酸随血液迅速输注后,使血浆枸橼酸浓度大大提高而产生毒性反应。枸橼酸与游离钙结合,可使血浆Ca2+浓度降低,而引起低钙血症。表现为肌肉痉挛、手足抽搐、感觉异常和心慌等症状。

(2)高钾血症:大量输注库存血可致高钾血症。

2、急性肾衰竭

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急性肾衰竭的表现。

3、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严重的溶血反应时,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能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死亡。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严重时,也会出现DIC。

4、左心衰竭

输血反应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以急性肺水肿的症状为主。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被迫起坐、频咳、咳大量泡沫样或血性泡沫样痰,血压升高,口唇发紫、表情恐惧、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湿冷等。少数患者会出现休克甚至短期内死亡。

5、休克

输血反应严重时,常会出现烦躁、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如产气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尤为严重,往往难以纠正。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血型复查、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等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进一步明确血液情况。

2、复查血型

核对患者与供血者、配血试管的标本与血袋中的血型有无错误。

3、交叉配血试验

用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标本与血袋剩余血标本做交叉配血试验,如果以上交叉配血试验均不配合,说明输血前交叉配血错误,可能与实验操作结果判读及标本错误有关。

4、抗体筛查试验

对受血者输血后血袋剩余标本重新进行抗体筛查试验,可能检测出被漏检的不规则抗体。

5、其他

包括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检测、血清结合珠蛋白、胆红素测定、尿胆原及尿胆红素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在输血期间或输血结束之后24小时内,出现任何无法用原有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均应考虑发生输血反应的可能。医生一般通过实验室检查,结合输注血液制品的额外详细信息来综合判断。

治疗

治疗原则

至今关于治疗输血反应的方法虽然不少,但大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通常对单纯的轻度输血反应(过敏或发热),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用药后症状可缓解;对于中、重度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对症治疗

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医生一般会减慢或暂停输血,密切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视症状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寒战期注意保暖,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口服阿司匹林或肌注退热药物;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镇静药等来缓解紧张。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而又因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在对症处理后继续输血,并加强输血期间对患者状态的观察。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轻者,医生会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来缓解症状。症状严重者,医生会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或氨茶碱来缓解支气管肌肉的紧张,进而缓解呼吸困难。出现喉头水肿时,必要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若出现过敏性休克,要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3)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医生会立即停止输血,将剩血离心沉淀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同时作细菌培养。还会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来抗感染,菌种不明时宜选广谱抗生素。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时,还要积极纠正休克。

(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医生会立即给予支持治疗,如吸氧、机械通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5)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此类输血反应无特效治疗,医生可能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缓解症状。

2、并发症的治疗

左心衰竭者,医生会立即停止输血、输液,保留静脉通道、吸氧;使用速效利尿剂,比如呋塞米等,将多余的液体排出;也可以使用强心药物,加强心脏的功能;如果患者出现神情紧张,医生可能会使用镇静药物,减轻心脏的负荷。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位,比如双下肢下垂,减少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也能减轻心脏负担。

急性期治疗

对于出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医生会立即终止输血,并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尿色、尿量和是否出血等;通过输注胶体液、晶体液,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甘露醇等,防止溶血后血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堵塞肾脏,进而可以保护肾脏,防止肾衰竭;碱化尿液,以防止溶血后血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沉积;应用抗凝物质来预防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还可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对于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医生会采取对症处理,严重患者会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药物治疗

通常针对不同的症状反应,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如发热者使用退热药物,过敏反应者使用抗组胺药物等。

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苯海拉明、异丙嗪、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氨茶碱、呋塞米

手术治疗

输血反应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输血反应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一般的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只要处理及时得当,通常预后良好。但若出现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预后较差。

危害性

严重的输血反应若不及时救治,则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可治愈。

治愈率

轻者多可治愈,重者常预后不良。

根治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实现根治,但病情较重者彻底治愈较难。

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

总述

既往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出现输血反应后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起伏。

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己随意加减药量,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生活管理

1、规律生活,合理膳食。

2、长期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应避免吸烟饮酒,保护血管。

病情监测

应注意血压、尿液的颜色、尿量等,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复诊须知

遵医嘱进行复查,需要带好病历及相关证件,建议最好安排家属陪同。

特殊护理

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能帮助机体恢复正常。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注意保持营养均衡。

饮食禁忌

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不要吸烟喝酒。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应遵从医嘱进行输血,不要向医生提出不合理的输血请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输血前患者需接受严格的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做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或抗体鉴定,以便医生选择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同型的洗涤红细胞,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3、过敏体质者应提前告知医生,输血前半小时可服用抗组胺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来预防。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