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又称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导致虚寒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这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于胃痛、呕吐、腹泻、产后呃逆等多种疾病中。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脾胃虚寒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脾胃虚寒好发于长期大量进食生冷食物、过用苦寒药物、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以及年老体弱者。
病因
脾胃虚寒可能是由于脾胃气虚未及时治疗加重而形成;也可能是由于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感受外寒损伤脾胃阳气所致;还可能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导致脾胃阳气虚衰所引起。
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年老体衰和久病失养等因素,可导致脾胃气虚,进而增加脾胃虚寒的风险。
症状
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出现冷痛且得温、按压后会有所缓解、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四肢沉重乏力等。此外,女性患者还会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增多。患者的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检查
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检查,以确定具体中医疾病和证型。必要时,还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便常规、腹部超声、胃肠镜等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西医诊断。
1、望诊
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患者说话的声音,以初步判断病证虚实。
3、问诊
主要为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持续时间、饮食习惯、情绪状态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医生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水平,进而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问题。
2、血生化
该检查可了解肝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等情况。
3、便常规
该检查是评估肠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对患者采集的粪便进行观察和分析,确定其中是否存在异常物质(如血液、寄生虫卵、细菌等)或性状改变(如颜色、质地、潜血等),从而帮助判断消化道有无感染、炎症及出血等问题。
腹部超声可以观察到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形态、大小及结构,进而帮助确定有无腹部脏器病变,如胆囊炎等。
胃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肠和结肠等部位的情况,包括黏膜颜色、质地、光滑度、蠕动功能以及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脾胃虚寒与脾胃虚寒、食滞胃脘等病证进行鉴别。
1、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是指脾气和胃气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舌脉特征为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2、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是指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职,导致虚寒内生,主要表现为腰腹冷痛、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皖白等,舌脉特征为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疗
脾胃虚寒的治疗以温补脾胃为基本原则,患者首先应由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检查确定具体疾病以及证型,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1、常用方剂
如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理中丸、厚朴温中汤等。
2、常用中药
如党参、白术、干姜、芍药、黄芪、桂枝、生姜、饴糖、甘草等。
3、常用中成药
如黄芪建中丸、小建中颗粒、丁蔻理中丸、小建中胶囊、胃炎宁颗粒、香砂理中丸等。
黄芪建中丸、小建中颗粒、丁蔻理中丸、小建中胶囊、胃炎宁颗粒、香砂理中丸
一般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1、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2、其他
包括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等,也具有温中散寒、扶脾健胃的作用,可帮助改善脾胃虚寒的情况。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脾胃虚寒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正确辨证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能及时就医诊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则可明显改善症状。
脾胃虚寒可导致腹胀食少、脘腹冷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本病若能及时进行正确的辨证治疗,且注重日常调理,则多可达到治愈。
若患者仍存在嗜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脾胃虚寒的问题。
日常
脾胃虚寒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日常调理,包括但不限于规律作息、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等。
1、心理特点
患者可能由于腹胀食少、脘腹冷痛等不适症状,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认识到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要及时增添衣物,晚上睡觉盖好被子。此外,还可以使用热水袋或者热毛巾热敷腹部。
4、适当进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适度调整药方。
饮食
脾胃虚寒患者的饮食以温热为宜,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健脾温胃祛寒作用以及温热性质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之品,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的情况。
1、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健脾温胃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肚、猪肚、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红糖等。
2、可适当吃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如荔枝、椰子、榴莲、核桃、板栗等。
3、可适当吃一些暖脾胃的药膳,如生姜粥、萝卜羊排汤等。
1、不吃或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如芹菜、黄瓜、绿豆、马兰头、螺蛳、蟹等。
2、不吃或少吃生冷的食物,如雪糕、冰镇饮料等。
预防
脾胃虚寒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病证,常用措施包括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合理膳食等。
1、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忧愁、过度思虑。
3、饮食要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过多食用生冷寒凉之品。
4、适当进行锻炼,如太极拳、慢跑等。
5、平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注意腹部。
6、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过度使用苦寒药物。
7、出现脾胃气虚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诊治,避免病情迁延。
就医指南
1、持续出现腹胀、胃脘和腹部冷痛;
2、伴有进食量减少、怕冷、四肢发凉;
3、伴有大便稀软不成形、小便不畅;
4、伴有呕吐清水或者夹有不消化食物等症状;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需要到中医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穿宽松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都有哪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情况下加重,会在什么情况下缓解?
3、您平时的饮食情况怎么样?喜欢吃寒凉的食物吗?
4、您平时的情绪状态怎么样?
5、您平时注意腹部保暖吗?
6、您之前有长时间使用苦寒的药物吗?
7、您之前存在脾胃气虚的情况吗?进行过治疗吗?
8、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1、我为什么会出现腹胀、胃脘和腹部冷痛等症状?
2、病情严重吗?需要多久能缓解?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方法?
5、平时要注意什么?
6、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