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又称心脾两亏、心脾亏虚,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脾气亏虚,心血不足的病理变化。临床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睡眠障碍、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心脾两虚在中医疾病中较为常见,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好发于长期劳累、饮食不节、久病失调、慢性出血者。
病因
心脾两虚的成因既可能源于先天禀赋不足,也可能由后天因素引发,包括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久病失调以及慢性失血等。
1、先天禀赋不足
如果父母的体质较为虚弱,或者在怀孕期间母亲调养不当,都可能影响胎儿的先天禀赋,致使胎儿存在先天气血不足的问题,从而容易出现心脾两虚的情况。
2、后天因素
(1)过度劳累: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持续的消耗会导致心脾两虚的状况出现。
(2)饮食不节:过度食用油腻、甘甜、厚重的食物,或者饮食毫无规律,时而暴饮暴食,时而饥一顿饱一顿,都会损害脾胃的功能。这会导致脾胃无法正常地消化吸收食物,进而造成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气血生化乏源。长此以往,心脾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便可形成心脾两虚的状况。
(3)久病失调:身体长期遭受疾病的困扰,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理和治疗,疾病会持续消耗人体的气血。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气血不断被损耗,心脾无法得到足够的气血濡养,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心脾两虚。
(4)慢性失血:中医认为,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液而不致散失。当人体出现慢性失血的情况时,血液不断地流失,气也会随着血液的丢失而随之脱失。这会导致心脾得不到足够的气血养护,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心脾两虚的状态。
症状
心脾两虚患者表现为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并存,患者常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慢性出血、神疲乏力等症状。
1、心血不足
(1)心悸怔忡:患者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这是由于心血亏虚,心脏失于濡养所导致的。
(2)失眠多梦:心血不足,不能滋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从而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
(3)头晕健忘:心主血脉,负责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包括脑部。当心血不足时,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脾气虚弱
(1)食欲不振: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
(2)腹胀便溏:脾气虚弱,运化无力,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产生气滞,引起腹胀。同时,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就会出现大便稀溏,不成形的症状。
(3)慢性出血:中医认为“脾统血”,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当脾气虚弱时,摄血无力,血不归经,则可见出血症状,且血色较淡。
(4)神疲乏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气血生成不足,全身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感到精神疲倦、身体乏力,活动后症状往往加重。
3、舌脉表现
舌质淡嫩,脉弱。
心脾两虚严重者可出现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跳过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脉搏微弱几乎感觉不到)等。
检查
如果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就诊后,医生通常会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以进行辨证分析。之后,根据具体病情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西医检查进行辅助诊断,如血常规、心电图等。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对于心脾两虚患者来说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呼吸的声音等,来对病情进行判断。
3、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伴随症状,以及其持续时间、病情变化情况、是否接受治疗等,以了解患者病情。
4、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脉力等,从而评估病情。按诊时,医生会对局部进行触摸、按压来诊察疾病。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有无异常,从而评估身体健康状况。
在必要的情况下,医生可能建议做心电图检查。通过这项检查,医生能够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诊断
一般来讲,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可获得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在综合分析后作出辨证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气血两虚等容易混淆的情况。
心脾两虚与气血两虚都涉及虚证表现,容易混淆,需要进行鉴别。心脾两虚主要表现为心脾虚弱的症状,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要特点。而气血两虚以全身性虚弱症状为主,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自汗等。
治疗
心脾两虚的治疗原则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在临床上,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此外,针灸疗法也可用于改善心脾两虚。
1、中药汤剂
在临床上,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在原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归脾汤:由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等。
(2)养心汤:由黄芪、茯苓、茯神、半夏、当归、川芎、远志、辣桂、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人参、甘草组成,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功效,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
(3)人参养荣汤:由黄芪、当归、桂心、炙甘草、橘皮、白术、人参、芍药、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组成,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症见倦怠乏力、食少、惊悸健忘、夜寐不安等。
2、中成药
(1)归脾丸:由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组成。该药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2)人参养荣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陈皮、远志、肉桂、五味子、炙甘草组成。该药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适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3)参芪五味子片:由南五味子、党参、黄芪、炒酸枣仁组成。该药具有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多梦、健忘、乏力、心悸、气短、自汗。
(4)其他:如人参归脾丸、复方扶芳藤合剂等。
归脾丸、人参养荣丸、参芪五味子片、人参归脾丸、复方扶芳藤合剂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从而改善心脾两虚患者的不适症状。常用穴位包括内关、三阴交、照海、安眠、心俞、脾俞、足三里等。
心脾两虚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来说,心脾两虚患者如果能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不适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完全痊愈。然而,如果未能及时接受治疗或者治疗方式不当,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出现气虚血脱的危急情况,此时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1、心脾两虚可引发心悸、失眠、健忘、腹胀、便溏等症状,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2、心主神明,脾在志为思。心脾两虚会影响人的精神情志,导致情绪失常。
3、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心脾两虚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通常来讲,心脾两虚患者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获得治愈。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心脾两虚。
日常
心脾两虚的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保证生活规律,并注重情志调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从而促进身体康复。
1、患者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2、家属应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帮助增强康复的信心。
1、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随意调整药物用量。
2、中药汤剂宜温服。
1、保持居住环境安静、宽敞舒适、温度适宜,适当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
2、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饮食
采取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疾病的恢复。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而言,应注重营养丰富的饮食,以确保获得充足的营养元素。
1、建议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可常食蛋、鱼等。
2、可食用党参、山药、莲子、桂圆、大枣等补心脾之品。
3、除常规食物外,患者可应用一些补益心脾的药膳,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平日可用山药、大枣、粳米适量,煮粥服用。
(2)把龙眼肉洗净,同冰糖放入茶杯中,煮沸后加盖闷一会儿,即可饮用。此饮品具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
1、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2、禁止饮酒、咖啡、浓茶等。
1、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3、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
心脾两虚的发生与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久病失调以及慢性失血等有关。因此,预防心脾两虚的关键在于注意劳逸结合、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日常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3、如果身体患有疾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且注重日常的调养工作,防止病情迁延而引发心脾两虚。
就医指南
1、反复或持续出现心慌不安、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2、经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3、反复出血,且出血颜色较淡;
4、伴精神疲倦、身体乏力;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要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出现多久了?
2、您不舒服的症状会由于某些因素而加重或缓解吗?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会在什么时候缓解?
3、您平时饮食怎么样?吃饭规律吗?
4、您从事什么工作?会经常劳累吗?
5、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近期有发生失血吗?
6、您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
7、自您出现症状以来,有吃过什么药物吗?
1、我这是什么病?严重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应该如何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4、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我平时要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