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梅核气

梅核气,中医病名,是指咽中异物感,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中梗阻感多在吞咽动作时,尤其是在吞咽唾液时感觉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无异常感觉甚至会有所缓解,检查咽喉部或邻近器官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多与情绪有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

其它名称

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咽喉,头部

常见症状

咽中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主要病因

多与情绪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心理量表测试

重要提醒

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忧虑,同时应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据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正常人群中可达46%。

好发人群

以中年女性居多。

病因

总述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情绪有关。人体气的上行,依赖于肝的功能,当压抑情绪、心情抑郁的时候可引起肝郁,气随之而郁堵,气不上行,津液也随之停留,短时间内,气停咽喉引起梅核气,且日久津液生痰,痰与气一同停留引起梅核气。梅核气在现代医学中指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生理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

基本病因

1、食管运动功能紊乱

有研究认为位于咽和食管连接部位的上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与梅核气症状的产生有关,但两者间关系仍存在争议。

2、精神因素

主要由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咽部功能障碍,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恐癌症、忧郁症、癔症、周期性精神病、产后精神障碍等。

症状

总述

中医古籍中记载“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咽部有非疼痛的异物感,如团块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粘着感等,咽不下,也吐不出。

典型症状

1、咽部有异常感觉,如粘着感、吞咽梗阻感、烧灼感、团块阻塞感、痒感等。多在情绪应激时加重。

2、在做吞咽动作或吞咽唾液时症状加重,但无吞咽困难。常常企图通过咳嗽、咳痰和吞咽等动作来解除上述症状,结果由于咽部频繁的运动和吞入大量的空气,使原有的症状更为严重。

3、部分患者有颈部紧迫感,自觉呼吸不畅。

伴随症状

病程较长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急躁和紧张等精神症状。

并发症

焦虑、急躁、紧张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做耳鼻喉专科检查、邻近器官及全身检查,初步了解病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行X线、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等检查,必要时需做心理量表测试。

体格检查

1、耳鼻喉专科检查

(1)视诊: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鼻咽、口咽和喉咽,观察有无黏膜充血、肿胀、萎缩、淋巴组织增生、瘢痕或肿瘤等。

(2)触诊:可采用咽部触诊、颈部触诊、一手咽内一手颈部联合触诊,可发现咽异感所在部位,是否有肿瘤、异物、压痛等病变。

2、邻近器官和全身检查

医生可能会对鼻、眼、耳、颈部及全身各处作相关检查,判断有无异常。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有助于排除某些器质性疾病,如颈部X线、上消化道钡剂透视。

其他检查

1、纤维喉镜

主要用于了解咽喉的解剖结构,判断咽喉部是否存在异常。

2、纤维食管镜

可用于提示胃食管反流引发的梅核气。

3、心理量表测试

对于怀疑心理异常者,可做此测试,有助于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如体格检查、X线检查、纤维喉镜)显示无器质性病变,通常可以做出诊断。

诊断依据

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性或间断发作的咽喉部非疼痛性团块感或异物感,体格检查、喉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感觉发生在两餐之间;

3、无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

4、没有胃食管反流引起症状的证据;

5、没有伴组织病理学异常的食管动力障碍;

6、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鉴别诊断

1、需要与中医鉴别的病症

(1)奔豚气:奔豚气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至咽喉或胸,时有时无。

(2)呃逆、嗳气:呃逆者明显感觉有气从胃中上行至喉间,并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嗳气也是明显有气从胃中气体上出咽喉,但发声长且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嗝。

2、需要与西医鉴别的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常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其主要症状为反酸、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少数患者可感觉有咽部异物感。

(2)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胸痛等。

(3)慢性咽炎:成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等,患者晨起时可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干咳,伴恶心,有时黏膜可出血,咳出带血分泌物。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可有分泌物或痂皮附着,咽侧索增生变粗。对症治疗、改变饮食习惯、戒烟酒及改变生活工作环境症状可缓解。

(4)鼻窦炎:表现为鼻后干燥、痒或微痛,分泌物黏稠。分泌物常向下流至咽部,对咽黏膜产生刺激,从而引起咽异物感、瘙痒、干燥。

(5)咽部异物:多有咽部异物史,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刺痛、针扎感,检查可见扁桃体、扁桃体窝、舌根部、会厌谷、咽侧壁或梨状窝等处异物存在,异物可为鱼刺、竹签、蟹皮、虾皮、金属类等,去除异物后症状缓解。

治疗

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梅核气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肝郁和痰凝,故理气、化痰、散结是治疗本病的重点所在。而现代医学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来缓解症状,必要时需给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1、镇静及安定药

对癔病、焦虑、精神创伤者,可用镇定剂等。常用药物有地西泮、硝基安定等。

2、中成药

可用多种中成药,如金嗓散结丸、金嗓利咽丸、健民咽喉片、草珊瑚含片等,以减轻症状。

相关药品

地西泮、硝基安定、金嗓散结丸、金嗓利咽丸、健民咽喉片、草珊瑚含片

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咽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不妨碍饮食,同时伴有情绪抑郁,心性多疑,胸胁、胃脘、腹部胀满感,心烦,胸中郁闷,喜欢叹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常用中药有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等。

(2)痰气互结证

证候:咽喉异物感,自觉喉间有痰,咳不出,感觉时轻时重,或咳嗽伴白痰,食少,乏力,胃脘部、腹部胀满,爱打嗝,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等。

2、针灸治疗

(1)肝郁气滞证

选择肝俞、合谷、太冲、内关、膻中、期门、足三里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痰气互结证

选择脾俞、合谷、太冲、内关、膻中、丰隆、中脘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其他治疗

1、心理治疗

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针对患者的精神因素如“恐癌症”等,医生会为患者耐心解释咽部不适原因,并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2、行为疗法

患者可通过餐后散步、缓慢的进食或进行松弛训练使自身放松,从而改善症状。

治疗周期

梅核气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0-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梅核气的转归和预后,主要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患者经常自觉咽喉部有痰粘着感、堵塞感,既不能咽下,也不能吐出,在吞咽唾液时更为明显,虽然进食无障碍,但可能感觉食之无味,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

治愈性

经适当治疗后,患者症状可减轻,甚至存在治愈的可能。

治愈率

部分患者可治愈。

复发性

若患者受到情绪刺激等,则容易导致本病复发。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心理护理

1、患者可能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且反复、长期有咽部不适感,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此时应全面了解梅核气的发病原因,正确认识本病,摆脱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2、家属应多关心、疏导患者,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

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中药通常见效较慢,且治疗后仍需服药巩固。

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尽可能地减少与化学刺激性的物质以及粉尘接触。

2、平时可通过静坐、瑜伽等运动配合其呼吸方式放松身心。

3、空咽可能加重咽部不适的症状,因此有空咽习惯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自己,以免形成恶性循环。

特殊护理

平时可进行穴位保健。

1、肝郁气滞证:按摩合谷、太冲、内关、膻中、期门、足三里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2、痰气互结证:按摩合谷、太冲、内关、膻中、丰隆、中脘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进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蔬菜水果,多吃清咽利喉的食物,如梨、枇杷等。此外,患者还可根据中医的证型用中药做代茶饮,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肝郁气滞证者平时可用佛手3g、陈皮3g做代茶饮服用,一日一次,500ml即可。

2、痰气互结证可用霸王花6g、陈皮6g做代茶饮服用,一日一次,500ml即可。

饮食禁忌

避免烟酒、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或慎用各种饮料。

预防

预防措施

1、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咽喉的保护。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