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湿热

湿热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此处所说的湿热通常指湿热证,指湿与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关。常见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症状以头身困重,食少,腹胀,恶心,口苦,大便不爽、不成型,小便量少色黄有异味,皮肤以瘙痒、溃烂流水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黄疸、多种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肿、肝癌、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尿潴留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身困重、食少、腹胀、恶心、大便不爽、小便量少色黄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

检查项目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

重要提醒

湿热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治疗。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好发于偏嗜肥甘厚腻者或肥胖者。

病因

总述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谓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此处所说的湿热即湿热证,为中医证候名,指湿与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其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江南、广东、福建等地气候潮湿闷热,日久湿热邪气堆积体内。

2、饮食不节:过食肉类、甜品、奶茶等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脾运化功能障碍,胃热炽盛,脾运化能力减弱,湿气内生,与胃热结合产生湿热。

3、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是水湿运转的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肝失疏泄则不能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危险因素

1、生活在湿热环境的人群;

2、先天脾胃虚弱者。

症状

总述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初扪肌肤不觉得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肝胆湿热表现为肋胁痛,口苦,或身目发黄;脾胃湿热可见腹胀,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膀胱湿热可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

典型症状

1、肝胆湿热证:自觉时冷时热,口苦,肋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小便颜色深,严重者出现目黄、皮肤黄等黄疸表现,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有阴部潮湿、瘙痒、湿疹,外生殖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2、脾胃湿热证:身体热,心烦,总想吐,口苦,口中黏腻,口渴、但不想喝水,腹胀,吃饭不香,腹痛腹泻,泻下急迫频繁,或泻后仍有便意,大便颜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感,小便量少而排出困难、颜色深,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膀胱湿热证:小便量少色黄、频数、急迫,排尿时有灼热感,或排出困难且疼痛,或小便浑浊、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并发症

脂溢性皮炎、痤疮、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炎、黄疸。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判断病情。必要时可能建议做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颈项躯体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排出物的望诊等。

2、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医生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呕吐、肠鸣等各种响声,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主要是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湿热的脉象。湿热患者多为脉数。

实验室检查

1、便常规:排除细菌或病毒感染,协助诊断。

2、血常规、肝肾功能:明确身体基本情况,排除感染等部分病因。

诊断

诊断原则

依据证侯、舌诊、脉诊、中医脏腑辨证诊断。

鉴别诊断

1、湿热需与寒湿相鉴别

二者是性质相反的证候。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发热、尤其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头身重,厌油腻、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而寒湿主要表现为腹部满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2、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鉴别

二者均有发热,苔黄腻,脉数等湿热证候。但又有其他不同的表现,具体详见“典型症状”。

3、心火下移与膀胱湿热证鉴别

二者均可见小便频急、灼涩疼痛等症。但前者为火热炽盛,灼伤津液,兼有心烦、口舌生疮等症;后者为湿热蕴结膀胱,气机不畅,有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证候。

治疗

治疗原则

湿热缠绵难愈,要坚持治疗。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但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热重的治疗以清热为主。

药物治疗

1、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龙胆草、黄芩、栀子、当归、生地、柴胡等。可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2、脾胃湿热证: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茵陈、茯苓等。可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丸。

3、膀胱湿热证:八正散加减,常见中药有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等。可用中成药热淋颗粒。

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八正散

其他治疗

可选用针灸治疗,不同证型其选穴不同:

1、肝胆湿热证:选择行间、太冲、合谷、肝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内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脾胃湿热证:选用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公孙、水分、脾俞、胃俞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配穴。

3、膀胱湿热证:选择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天枢、行间、委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治疗周期

湿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

湿热可侵犯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出现黄疸、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肿、肝癌、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尿潴留等多种疾患。

治愈性

湿热经合理调理可有效改善症状,甚至治愈。若湿热日久或患者湿热体质,则治愈困难,需要长期调整。

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病程较长或患者湿热体质,需要长期调整,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用药护理

湿热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擅自停药,以免病情反复发作。

生活管理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过度情志波动。

2、重视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增加汗出,提高消化功能和抗病能力。

3、保持生活有规律。

特殊护理

平时可进行穴位保健。

1、肝胆湿热证:按摩行间、太冲、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每日1次,每次每穴5~10分钟。

2、脾胃湿热证:按摩中脘、足三里、天枢、公孙、水分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3、膀胱湿热证:按摩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天枢、行间、委中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湿热者宜清淡饮食,可多吃西瓜、冬瓜、苹果、绿豆、红豆、薏米、莲藕等滋阴清热利湿之品。

2、平日可选用白茅根10g或茵陈10g煮水,做代茶饮。

3、夏日适当多食用绿豆粥或薏米粥。

饮食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热性食品(如辣椒、大料、牛羊肉等),严禁酗酒、吸烟。

预防

预防措施

湿热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不宜吃肥腻食品和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