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饥饱失常、忧思劳倦、久病失养等原因导致脾胃气虚,从而引起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常的情况。临床上以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胃痞、泄泻、呃逆、呕吐、不寐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遗传性

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脾胃病科

发病部位

脾脏,胃

常见症状

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年老体衰、久病失养、先天禀赋不足

检查项目

望闻问切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超声、胃肠镜

重要提醒

脾胃虚弱者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还需重视饮食调理,以促进康复。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脾胃虚弱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好发人群

脾胃虚弱好发于饮食不规律、长期压力过大、缺乏运动、过度劳累、年老体弱以及久病大病的人群。

病因

总述

脾胃虚弱可能为多种原因所引起,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年老体衰、久病失养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

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长期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以及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会对脾胃造成一定损伤,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从而引起脾胃虚弱的情况。

2、劳倦过度

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过度,都会耗损气血,使脾胃缺乏气血的滋养,这又会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从而引起脾胃虚弱的情况。

3、忧思日久

从中医五行理论来说,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会直接伤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弱。

4、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会自然衰退,包括脾胃。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自身功能衰退会导致气血生成减少,进而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

5、久病失养

如果自身患有慢性疾病或者重大疾病,疾病会耗伤体内的正气,再加上脾胃得不到足够的调养,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引起脾胃虚弱的情况。

6、先天禀赋不足

遗传因素或者母亲在孕期的不良因素,可能导致有些人在出生时脾胃功能就相对较弱,即使在正常的饮食和生活环境下,也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

症状

总述

脾胃虚弱的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胃脘和腹部胀满且进食后更严重,或者没吃饭也感觉胀满,大便不成形,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者肥胖、浮肿。此外,患者的面色通常为淡黄或萎黄,舌脉特征为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并发症

1、脾虚气陷

若脾胃虚弱未及时治疗,则可能由于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反而下陷,而导致脾虚气陷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进食量减少、腹胀等气虚症状。

2、脾不统血

若脾胃虚弱未及时治疗,则可能由于脾气虚弱统血失常,导致血溢脉外,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及脾气虚症状(如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检查,以确定具体中医疾病和证型。必要时,还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超声、胃肠镜等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西医诊断。

体格检查

1、望诊

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口唇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闻患者的口气和听患者说话的声音。

3、问诊

主要为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持续时间、饮食习惯、情绪状态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医生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水平,进而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出血等问题。

2、血生化

该检查可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电解质水平等情况。

3、幽门螺杆菌检测

该检查可以确定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为制定西医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观察到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形态、大小及结构,进而帮助确定有无腹部脏器病变,如胆囊炎等。

其他检查

胃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肠和结肠等部位的情况,包括黏膜颜色、质地、光滑度、蠕动功能以及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诊断

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脾胃虚弱与脾胃虚寒、食滞胃脘等病证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指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食寒凉,导致脾阳不足、寒自内生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等。

2、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证是指饮食停积于胃脘部,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恶食物、嗳腐吞酸、泻下臭秽等。

治疗

治疗原则

脾胃虚弱的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本原则,患者首先应由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检查确定具体疾病以及证型,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推拿疗法等,以尽快改善脾胃功能。

药物治疗

1、常用方药

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2、常用中药

如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砂仁、甘草等。

3、常用中成药

健胃消食片(如江中健胃消食片)、健脾颗粒(如江中健脾颗粒)、参苓白术散、启脾丸、健脾丸、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医生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的品质与疗效。

相关药品

健胃消食片(如江中健胃消食片)、健脾颗粒(如江中健脾颗粒)、参苓白术散、启脾丸、健脾丸、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六君子丸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包括中脘、天枢、足三里、胃俞、脾俞等,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2、推拿疗法

包括摩腹、推胃经等,以帮助增强脾胃功能。

3、其他

如拔罐、刮痧等疗法,对于补益脾胃也有一定的效果。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脾胃虚弱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正确辨证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能及时就医诊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则可明显改善症状,实现临床治愈。

危害性

1、脾胃虚弱可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2、脾胃虚弱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问题。

治愈性

本病若能及时进行正确的辨证治疗,且注重日常调理,则多可达到治愈。

复发性

若患者仍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

日常

总述

脾胃虚弱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日常调理,包括但不限于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等。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可能由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等不适症状,而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认识到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

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3、适当进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适度调整药方。

饮食

饮食调理

脾胃虚弱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宜,可适当多吃具有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如红枣、山药、扁豆、小米、薏米、桂圆等,具有补脾益胃的作用,可适当多食用。

2、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中药,具有健益脾胃的功效,可使用其制作成药膳,如山药薏米粥、黄芪红枣粥等。

3、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雪糕等。

2、忌食油腻的食物,如肥肉、炸鸡、奶油蛋糕等。

3、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

4、少吃寒性、酸性食物,如螃蟹、螺蛳、柠檬等。

5、避免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6、少用煎、炸、烤等以油为介质的烹调方法。

预防

预防措施

脾胃虚弱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病证,常用措施包括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合理膳食等。

1、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忧愁、过度思虑。

3、饮食要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过度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

4、适当进行锻炼,如太极拳、慢跑等。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长期出现食欲不振、胃脘和腹部胀满;

2、伴有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3、伴有大便不成形、形体消瘦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需要到中医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穿宽松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2、这些症状是突然出现的,还是缓慢进展的?

3、您平时的饮食情况怎么样?喜欢吃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吗?

4、您平时作息情况怎么样?经常熬夜吗?

5、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每天感觉劳累吗?

6、您平时的情绪状态怎么样?

7、您有慢性疾病吗?

8、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和腹部胀满等症状?

2、病情严重吗?需要多久能缓解?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方法?

5、平时要注意什么?

6、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