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

气虚(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为中医名词术语,指机体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相关脏腑组织功能衰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其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包括先天不足、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久病重病、年老体弱等。多种西医疾病,诸如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均可有气虚的症状表现。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根据受影响脏腑的差异,气虚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及肾气虚等。此外,不同脏腑的气虚可相兼出现,例如心肺气虚、肺肾气虚、脾肺气虚等。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气虚的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年迈体弱、长期劳累、饮食不节、久病者。
病因
气虚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不足、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久病重病、年老体弱等。具体来说,先天不足、饮食不当,会使人体之气生成不足;劳累过度、久病重病,可导致人体之气过度消耗;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群,由于脏腑功能减退,人体之气也会自然衰退,进而引发气虚。
1、先天不足
在中医理论中,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若父母体质虚弱、患有疾病,或母亲孕期营养不足,则可能导致子女的先天之气不足,进而造成人体之气亏虚。
2、饮食不当
中医认为,气血的化生依赖于饮食中的水谷精微。若长期存在饮食不规律或不节制的情况,则容易损伤脾胃,导致其运化、受纳功能减弱。这样一来,饮食中的水谷精微就难以充分转化成气血,从而容易导致气虚的发生。
3、劳累过度
劳累过度会导致人体之气大量消耗,从而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
4、久病重病
患有慢性疾病或治疗不当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会不断消耗身体气血,进而容易引发气虚。此外,如果患有重大疾病,人体之气会受到严重损耗,从而引发气虚。
5、年老体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会逐渐衰退,气血的生成也会随之减少,进而容易出现气虚。
症状
气虚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微、头晕目眩、自汗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在活动或劳累后加重。此外,不同脏腑的气虚还会有各自特定的症状。
1、气虚的普遍症状
(1)神疲乏力: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这是由于气虚使人体精神及四肢肌肉失于营养而引发的。
(2)少气懒言、声低息微:表现为感觉气息不够用,言语无力而不愿意说话,呼吸及言语声音低微细弱,这是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而导致的。
(3)头晕目眩:气虚推动乏力,清阳之气不能上荣于头目,使得头目失于营养,进而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
(4)自汗:气虚可致卫气固护肌表、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自汗,表现为白天时时汗出。
(5)其他:气虚无力推动营血上荣于舌,故舌质淡嫩;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故脉虚。
2、脏腑气虚的特定症状
(1)肺气虚:可见咳喘无力、咳痰清稀等。
(2)心气虚:可见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等。
(3)脾气虚:可见不欲食或进食减少、腹胀、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
(4)肾气虚:可见腰酸膝软、耳鸣耳聋、夜尿次数多、遗尿等。
1、当人体出现气虚状况时,其机能会随之减退,导致运化功能失常,推动力不足,这可能进一步引发营亏、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等问题。
2、气虚进一步发展,其升举之力变得虚弱,可导致内脏等下垂,这种情况被称为气陷证。此外,当气虚较为严重时,气的固摄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进而引发气不固证。在气虚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气脱证,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状况。
检查
如果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就诊后,医生通常会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以进行辨证分析。之后,根据具体病情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西医检查进行辅助诊断,如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X线、CT、MRI、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病理检查等。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肢体动作、舌质与舌苔变化等,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对于气虚患者来说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呼吸的声音,来对病情进行判断。
3、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伴随症状,以及其持续时间、病情变化情况、是否接受治疗等,以了解患者病情。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脉力等,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主要涉及的脏腑以及病情的轻重。按诊时,医生会通过触按胸部、腹部等来诊察疾病。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做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等,初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1、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肺部的情况,X线钡剂造影可明确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
2、其他
CT、MRI可进一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内脏器官的状态。
若患者体内发现肿物,可通过病理检查来确定其性质,进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心电图
心电图主要分为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两种,通过分析心脏产生的电信号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患者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2、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肺容量检查、通气功能检查、换气功能检查及小气道功能检查等,对于辅助诊断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诊断
一般来讲,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可获得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在综合分析后作出辨证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判断具体的病变脏腑,以指导临床治疗。
气虚通常需要与血虚进行鉴别。二者均有全身虚弱的表现,如乏力、头晕目眩等,然而气虚侧重于气的功能不足,气息低微、少气懒言、自汗症状突出;血虚则主要表现为血液亏虚,濡养功能减退,以面色、唇舌、爪甲等部位淡白无华,毛发干枯等症状为主,女性还常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等经血病证。气虚日久可引起血虚,血虚日久也可以引起气虚,二者可互相转化,或同时存在。
治疗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气虚的治疗以补气为基本原则。在补气时,需要根据脏腑病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肺气虚者,宜补益肺气;心气虚者,宜益气养心;脾气虚者,宜益气健脾;肾气虚者,宜益气补肾。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药物。此外,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也是治疗气虚的有效手段。
1、肺气虚
(1)方药:补肺汤、玉屏风散等加减。
(2)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熟地黄、五味子、山药、茯苓、紫菀、炙甘草、麻黄根、牡蛎等。
(3)中成药:可选用补肺丸等。
2、心气虚
(1)方药:七福饮、养心汤等加减。
(2)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等。
(3)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养心丸等。
3、脾气虚
(1)方药: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
(2)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扁豆、陈皮、山药、莲子、薏苡仁、桔梗等。
(3)中成药:四君子颗粒、补中益气丸等。
4、肾气虚
(1)方药:大补元煎等加减。
(2)常用药物:人参、熟地黄、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当归、山药等。
(3)中成药:正元胶囊等。
补肺丸、柏子养心丸、养心丸、四君子颗粒、补中益气丸、正元胶囊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针灸疗法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具体应根据证型而定。例如,肺气虚可选用肺俞、肾俞、气海、膻中、太渊、太溪等穴位;心气虚可选用心俞、郄门、内关、神门、厥阴俞、膻中、胆俞等穴位;脾气虚可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建里等穴位;肾气虚可选用关元、肾俞、三阴交等穴位。
2、推拿疗法
主要沿相关经络循行进行按摩,可点按重要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常用穴位同“针灸疗法”。
3、其他
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等疗法对改善气虚具有一定的效果,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气虚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若气虚患者能够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预后通常较好。然而,如果气虚长期未得到治疗,不仅会使脏腑功能愈发低下,还可能引发阳虚、血虚、水停、气滞等病理变化,甚至形成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预后相对较差。
1、气虚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如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等,从而使病情变得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2、气虚可致人体气的防御功能减弱,从而使身体更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
3、气虚日久,可能会引起气陷证、气不固证,从而导致腹部坠胀感、脏器脱垂、流涎、大小便失禁、遗精、滑精、早泄、崩漏、滑胎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元气急骤外泄,进而引起气脱的危重证候。
轻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通常可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气虚。
日常
气虚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采取良好的生活管理措施,包括调畅情志、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利于缓解病情,促进早日康复。
1、心理特点
(1)气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身体虚弱的状态,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倦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等,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容易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出现烦躁或情绪低落等。
(2)由于很多患者对气虚缺乏足够的了解,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2、护理措施
(1)建议患者主动向专业医生咨询,深入了解气虚的成因、症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此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2)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患者可以通过写日记、与朋友或家人交流等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此外,还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1、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注意观察服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气虚患者服用的药剂,多属于补益类药剂,宜文火久煎。此外,中药汤剂宜温服,不可以冷服。
1、平时应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2、居住环境应安静、舒适,温度及湿度适宜。同时,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因感受外邪而加重病情。
3、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4、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处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饮食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即人体后天所需的气血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所化生。因此,饮食调理对于气虚的恢复非常重要。通常来讲,要遵循食物营养充足、容易消化且不会损伤脾胃的原则。
1、保证营养均衡、种类丰富,可适当增加瘦肉、鸡蛋、奶制品、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食物应清淡、易于消化。
3、可以适当食用具有益气功效的药膳。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参芪炖鸡:用党参、黄芪、鸡肉适量,加入红枣、生姜,炖熟后食用。
(2)黄芪山药粥:黄芪、山药、粳米适量,熬煮作粥后食用。
1、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以免辛散耗气。
2、不宜进食滋腻等难于消化的食物,如炸鸡、肥肉、奶油等。
3、不宜多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雪糕等,以免克伐元气。
4、严禁酗酒、吸烟。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
3、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预防
气虚是可以预防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当锻炼、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并做到营养均衡、种类丰富,避免烟酒。健康的成年人应以谷物为基础,适当增加瘦肉、蛋类、鱼类、奶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食物。
2、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气虚的发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慢跑、做操、打太极、八段锦等。
5、患病后要积极治疗,以免病程迁延,耗伤正气。
就医指南
1、持续或反复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微;
2、伴头晕目眩、自汗;
3、伴咳喘无力、咳痰清稀等;
4、伴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等;
5、伴进食减少、腹胀、大便稀溏等;
6、伴腰酸膝软、夜尿次数多等;
7、活动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8、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自出现症状以来,您的症状有加重或减轻吗?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您有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吗?是否进行了检查?都做了哪些检查?有明确诊断吗?
4、您有服用什么药物来缓解症状吗?效果怎么样?
5、您既往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6、您饮食状况如何,有没有特别偏好的?抽烟喝酒吗?排便如何?
7、您平时作息规律吗?会经常熬夜吗?
8、您最近情绪怎么样?
1、我这是什么病?严重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6、平时我需要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