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后可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疾病。,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有传染性。主要传染源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传播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日常中常见的传染情形包括食用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洁净的水,与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与感染者共餐并使用感染者用过的不洁饮食器具,接触了感染者的唾液、体液、呕吐物或粪便排泄物后不洗手进食等。
全球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80%。在我国,多个中心的大规模自然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进展为消化性溃疡、胃癌后,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面临死亡风险。如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尤其是老年或伴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因大出血或急性穿孔而死亡,目前消化性溃疡的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期是Hp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我国Hp感染获得的年龄较小,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5岁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80%。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Hp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呈现不同的感染率。按地区划分,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西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以西藏地区感染率最高,达90%。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为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仅寄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Hp感染的致病机制与Hp产生的酶、分泌细胞毒素、诱导炎症反应、造成自身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Hp)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对黏膜有破坏作用。比如尿素酶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中和胃部的酸性环境,为细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过氧化氢酶能够分解过氧化氢,进一步抵抗胃部的氧化应激反应。
2、Hp分泌的细胞毒素,如含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和空泡毒素基因(VacA)的菌株,可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
3、Hp感染能够诱导胃上皮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因子,这些因子能够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和修复失衡,引发胃黏膜疾病。
4、在部分Hp感染者中,免疫系统可能产生针对胃上皮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损伤。这种损伤可能进一步加剧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程度。
症状
大多患者感染后并无明显症状,他们可能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的。有的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消化道不适。若未及时治疗和清除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进一步进展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并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尚未进展为其它疾病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各种消化道不适。
1、腹胀、嗳气
会感觉胃部发胀,就像食物不消化,并老感觉有气体从胃往上涌,不断打嗝。
2、厌食
没有食欲,食量减少。间歇性腹部疼痛不适。
3、反酸、烧心
有酸水从胃里泛上来。胸骨后有烧灼感。
当患者发展为系列消化道疾病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1、发展为消化性溃疡
可能出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如胃溃疡患者,疼痛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内,如果服用抗酸剂,疼痛会暂时停止。
2、发展为胃癌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进展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呕血、黑便、贫血、黄疸、乏力、持续胃痛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形成慢性胃炎。胃黏膜长期炎症损伤,可进展为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逐渐出现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最终可能进展为胃癌。
患者进展为消化性溃疡或胃癌后,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1、出血
轻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重者出现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暗红色血便。
2、穿孔
当溃疡、肿瘤穿透胃壁可发生急性穿孔。发生穿孔的多数是老年病人,穿孔前可以没有症状。穿孔可引起腹腔弥漫性腹膜、胆瘘等后果,临床上可见突发剧烈腹痛、休克等急症。
3、幽门梗阻
临床症状有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呕吐物可为宿食。严重呕吐可致失水,低氯、低钾性碱中毒。患者可有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检查
医生会进行腹部的相关体格检查,如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要求进行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测定、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等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及病因,还可能需要进行胃镜、X线钡剂造影、CT等检查。
医生会进行腹部的触诊、听诊等,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等体征,这些可能提示胃部炎症或溃疡的存在。
1、尿素呼气试验
医生会让患者口服13C或14C标记的尿素后向一个袋子里吹气。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菌可分解尿素,释放CO2,能够从呼出的气体中检测出被标记的CO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90%。
2、血清学抗体检测
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如IgG、IgM),以判断患者是否曾感染或当前正在感染幽门螺杆菌。
4、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
如试验阳性,则说明有消化道出血。
1、X线钡剂造影
服用钡剂后拍摄X线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和蠕动情况,间接评估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溃疡的钡剂直接征象为龛影、黏膜聚集,间接征象为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狭窄、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及球部畸形等。
2、CT
对于穿透性溃疡或穿孔,CT很有价值,可以发现穿孔周围组织炎症、包块、积液,对于游离气体的显示甚至优于立位胸片。另外,对幽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单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推荐用内镜,可选用上述非侵入性方法,内镜用于有其他检查指征时。胃镜可使用内窥镜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同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RUT(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
1、RUT(快速尿素酶试验)
在胃镜检查中取下部分胃黏膜组织,再将胃黏膜组织放入含尿素和pH指示剂的试剂中。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会裂解尿素释放氨,导致局部pH升高,从而使指示剂变色。RUT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法。
2、组织切片染色
将胃黏膜组织切片,通过特殊染色方法(如Warthin-Starry银染色、Giemsa染色等)使幽门螺杆菌在显微镜下可见。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
3、细菌培养
将胃黏膜组织样本置于适宜的培养基中,使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从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诊断
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以及胃镜取活组织尿素酶试验等检查可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继而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内镜、X线、CT、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疾患做出诊断。
符合如下任一种情况,均可确诊为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
1、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切片或幽门螺杆菌培养,三项检查中的任何一项呈阳性。
2、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试验阳性。
3、单克隆抗体法Hp抗原检测阳性。从未接受过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
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旨在清除体内幽门螺杆菌,恢复胃黏膜及消化功能。治疗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方法实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并防止其复发。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穿孔或癌变的患者,还需考虑手术治疗。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根除治疗,使用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1种铋剂。此外,还可根据病情应用益生菌、抗酸药等药物。
1、抗生素
是清除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等。医生会根据抗生素用药史调整具体用药,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多耐药地区,或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均有既往用药史的患者,推测可能存在难以根除的情况时,可酌情使用含呋喃唑酮的铋剂四联方案。
2、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能够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为抗生素提供更好的杀菌环境,同时也能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如江中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
3、铋剂
铋剂能够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同时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常用的铋剂包括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
4、益生菌
对于肠道微生态不稳定的患者,如功能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可以在使用四联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丁酸梭菌等。
5、抗酸药
如果患者有胃酸过多的情况,也可应用抗酸药来中和胃酸,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等。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奥美拉唑(如江中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果胶铋、枸橼酸铋钾、双歧杆菌、乳杆菌、丁酸梭菌、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
1、内镜治疗
(1)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含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可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并应视病情定期随访。
(2)对于一些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进行内镜下止血。
2、外科手术
对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胃穿孔以及怀疑病灶有癌变的情况,可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在铋剂四联方案低根除率地区实施经验性治疗,患者存在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存在铋剂过敏等不良反应时,可以考虑使用某些中药替代铋剂四联方案中的铋剂。相关研究显示,应用荆花胃康胶丸、半夏泻心汤,或以大黄、黄连、黄芩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方剂替代铋剂可达到与铋剂四联方案相近的根除率。具体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0~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治好的。大多数患者虽然发生了感染,但长期无明显症状,多通过体检发现,积极干预,预后良好。长期感染可能发展成慢性胃炎,少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消化性溃疡、胃癌。
1、幽门螺杆菌进入胃部后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胃黏膜发炎,进而引发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长期胃炎还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发生变性,进而引发更严重的胃部疾病。
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酸能够侵蚀到黏膜下层形成溃疡。消化性溃疡可能导致上腹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治疗,消化性溃疡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胃穿孔、幽门梗阻等。
3、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会反复受损和修复,此过程中可能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增加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进行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可以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实现彻底治愈,治疗结束后需停药一段时间复查以确认细菌是否已被根除。治愈后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以防再次感染。
日常
为了有效控制病情,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管理也很重要,包括注重个人卫生与餐具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实行分餐制减少家庭内传播,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同时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关注药物反应。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减轻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与整体健康的恢复。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跟规律用药有极大关系,患者在用药时应谨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尽可能足量足疗程用药,才有希望彻底清除病菌。
2、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3、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避免使用公共餐具,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餐具应定期消毒,可使用高温蒸汽或紫外线消毒柜进行消毒。
3、家庭成员之间最好实行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和食物,以减少传播机会。
4、戒烟,避免大量长期饮酒,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5、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6、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监控治疗进展。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宜食用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
2、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3、规律饮食,勿过饥或过饱。
4、胃炎患者可多吃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肾等内脏以及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
5、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
6、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急吞,以增加唾液分泌,中和胃酸。
1、少吃过酸过甜食物及饮料,忌浓茶、咖啡。
2、不吃霉变食物。
3、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
4、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
5、避免食用会引起腹部胀气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
预防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途径传播或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和传染。
1、健康人预防感染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2)不食生食,如三分熟的牛排、火锅时肉没烫熟就食入,不饮生水。
(3)生吃瓜果蔬菜时洗净、去皮。
(4)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具、牙刷等生活物品。
(5)若家里有确诊患者,应定期体检,及早防治。
2、确诊患者防传染
(1)积极治疗,争取根除。
(2)与家人分餐,使用的餐具应及时消毒。
3、特殊群体
(1)家长应避免咀嚼食物后喂给孩子。
(2)内镜室和消化科等医务人员应格外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做好消化内镜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就医指南
1、反复或间歇性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2、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出现无端的消瘦、体重下降;
3、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般到消化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最好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3、除了上腹不适,有别的症状吗?
4、平时大便正常吗?有黑便吗?出现过呕吐血性物质吗?
5、过去有胃肠疾病吗?怎么治的?效果如何?
6、最近有体重下降吗?
7、家里其他人有类似情况吗?
8、目前在服用哪些药?症状有没有缓解?
1、我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能治好吗?
4、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5、这个病有传染的可能吗?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和治疗吗?
6、大概需要多久可以治愈?
7、还会复发吗?复发了怎么办?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
9、平时饮食需要注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