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指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是荨麻疹的一种,其病程大于6周,主要表现为风团或伴有红斑,每天发作或间歇性发作,其病因复杂,病情顽固,可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发作频率分类
(1)慢性持续性荨麻疹:风团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
(2)慢性发作性荨麻疹:风团间歇数天或数周发作,发作和消失交替。
2、根据有无刺激因素诱导分类
(1)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2)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皮肤科常见病之一,据相关研究资料统计显示,本病的发病率为0.1%。
1、过敏体质人群。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进行免疫治疗或放化疗的人群。
3、有荨麻疹家族史的人。
病因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外源性致敏原或刺激物诱导发作,亦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自身疾病等内在因素有关。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不管是外源性还是内源性,多难以明确。
1、外源性
(1)食物及食品添加剂:食物与慢性荨麻疹关系不密切。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与食品添加剂有关,如防腐剂、人工色素、抗氧化剂和酵素等,包括酵母、水杨酸盐、枸橼酸、鱼白蛋白、偶氮染料、苯甲酸衍生物、亚硫酸盐等。
(2)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也可引起。
(3)吸入物:花粉、动物羽毛、尘螨、甲醛等。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照射、摩擦、压力、震动等。
2、内源性
(1)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可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2)系统性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慢性胆囊炎、白血病、骨髓瘤、结缔组织病等,容易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荨麻疹。
(3)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可能与口腔、咽部、扁桃体、牙齿、胆囊等的感染以及胃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4)其他: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维生素D3的缺乏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下因素可增加慢性荨麻疹的患病风险:
1、有慢性荨麻疹家族史者,其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
2、以前患过荨麻疹者,更易于发病。
3、过敏体质或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发作史。
4、免疫功能紊乱,由于自身系统性疾病存在,或正在进行免疫治疗、放化疗的人,患病风险较大。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不定时的发生风团或伴有红斑,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组织肿胀和血管性水肿症状,病程持续时间超过6周。常不伴有其他系统症状,但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1、皮肤风团
风团表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周边可见红晕。发作从每日数次到数日一次不等,发作时风团时多时少,时有时无。风团发作时多有瘙痒等自觉症状,部分患者瘙痒较为剧烈。风团可以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2、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是一种发生在较疏松部位的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患者血管性水肿发生率约为50%,一旦形成,病情容易反复,不易消退且持续时间较风团长,夜间发作时症状较为明显,但一般无瘙痒感,且其消退后不会留有瘢痕。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晕、腹痛、头晕、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关节痛等全身性的症状。
慢性荨麻疹一般不会引起特别明显的并发症,但可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白癜风、Ⅰ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少数患者可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以下介绍部分伴随疾病:
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年女性多发,病程较长,甲状腺呈弥漫性、无痛的轻度或中度肿大,可有轻压痛,甲状腺表面可光滑,也可以不光滑。颈部局部压迫和全身症状不明显,常有咽部不适感,少数患者可有突眼。
2、白癜风
是一种由于黑素细胞被破坏所致的色素脱失性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斑,境界不清,逐渐扩大为境界清楚的色素脱失斑,白斑中可出现散在的黑点、毛囊性色素点。
3、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表现为对称性双腕、手、踝、足等多关节疼痛、肿胀及僵硬,可伴有乏力、低热、肌肉酸痛等关节以外的症状。
检查
皮肤不定时的发生风团或伴有红斑、瘙痒等症状时,需积极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等检查。
1、检查患者身体是否发热。
2、观察脸部、嘴唇、咽喉、舌头肿胀的程度。
3、观察患者皮肤,了解患处面积大小、红肿程度和瘙痒程度。
1、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
IgE检测对多数慢性荨麻疹发病诱因的提示作用较为有限。
2、其他
慢性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医生可能建议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粪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相关自身抗体和D-二聚体等,以排除感染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必要时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和维生素D的测定等,以尽可能找出可能的发病因素。
1、皮肤点刺试验
对疑为变应原引起的荨麻疹,需要做此项检查。其结果对明确发病诱因有一定参考价值。医生会将受试液经点刺进入前臂皮肤,5~10分钟后擦去试液,常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在对侧前臂设阴性对照。一般均以组胺液为阳性对照。患者应在没有临床表现的时候进行试验;有过敏性休克者、妊娠期不宜做此试验;受试前2天需停用抗组胺类药物;结果为阴性时,医生会要求继续观察3~4天,必要时需要3~4周后重复试验。
2、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即收集患者自己的血清,注射到皮内,观察反应。判断是否存在过敏反应。其意义是对疾病的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
一般情况下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皮损特点就可以作出诊断,通常不需要做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
慢性荨麻疹应与荨麻疹性血管炎作鉴别。
1、人群分布不同
前者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任何性别;后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2、临床表现不同
前者可出现在全身任何部位,主要表现为风团,可伴有红斑,无出血点,风团发作从每日数次到数日一次不等,发作时风团数量时多时少,皮损消退后一般无色素沉着,患者可有剧烈瘙痒;后者好发于面、腰、背、大腿、臀部、手背等,主要表现为类似风团的扁平水肿性红斑,边缘清晰,表面常有出血点,通常持续24小时以上,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和烧灼感。
3、实验室检查
前者一般无明显异常;后者常有血沉增快,部分有低补体血症。
4、病理检查
前者表现为真皮水肿;后者可有血管炎性改变。
治疗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应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控制和缓解症状。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控制,选择药物以安全、有效、方便和规律为原则,抗组胺药是首选药物。
对病因明确或可疑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应尽量避免吸入、接触和摄入诱发物质:
1、药物引起者,立即停药,并可考虑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2、对疑为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应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过敏原并加以避免。
3、如明确为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所致,可针对性抗细菌、真菌和驱虫治疗。
1、抗组胺药
一般首选第二代无镇静或低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常用的有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如999地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等。如果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或调整药量,或联合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
2、H2受体拮抗剂
可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可与抗组胺药联用,如孟鲁司特、曲尼司特、扎鲁司特。
4、生物制剂
如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注射给药。
5、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等,多用于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如999地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孟鲁司特、曲尼司特、扎鲁司特、奥马珠单抗、环孢素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如光疗,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使用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治疗1~3个月。
治疗周期受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慢性荨麻疹病情病程迁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反复发作,可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病情反复,病程长,虽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但是可带来身体痛苦和精神折磨,有的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2、病因复杂,病情顽固,常常存在治疗效果差或者治疗后停药即复发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耐药。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皮损可自行消退,但是会反复发作。
可通过正规治疗控制症状,减轻或消除皮损,改善生活质量。
50%的患者在6个月内可以痊愈,约20%的患者长达20年不愈。
难以根治。
易复发,反复间歇性发作。
日常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保持心情愉悦以及遵医嘱用药等,有助于症状的缓解和病情的恢复。
1、部分荨麻疹发病原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瘙痒剧烈,虽然不危及生命,但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对其生活影响很大。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会担心自己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加之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从而感到恐惧,家属、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学习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恐惧。
3、荨麻疹全身泛发皮疹、发无定处,使得面部及其他可被别人观察到部位的皮肤出现皮疹,患者感到自卑从而不愿与人交流使自己感到孤单。患者多与家属进行沟通,多与病友互相交流治病心得,可通过读书、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1、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加重病情。
2、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必要时积极就医。
1、皮肤局部护理
(1)应尽量避免搔抓、摩擦,避免使皮损加重,甚至发生感染,病情迁延不愈。
(2)加强皮肤保湿、护理。
(3)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每周一至两次,避免用热水、肥皂、香皂(尤其是硫黄皂、中药皂)擦洗皮肤,因其可使皮损加剧。 洗浴之后可使用皮肤滋润保湿剂。
2、着装注意事项
(1)宜穿着纯棉织品,尤其是贴身的服装,且衣领部位不宜过紧或过硬。
(2)穿着的衣服要柔软、宽松,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3)避免使用人造纤维和毛织品直接接触刺激皮肤而使病情加剧。
3、环境管理
(1)确保卧室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中,改善睡眠质量。
(2)注意避开可疑过敏原,如避开宠物,避免去花草、飞虫较多的户外。
(3)外出注意防晒等。
饮食
本病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某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荨麻疹症状,故应注意调整饮食习惯。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均衡饮食,按时吃饭,尽量选择清淡的食物。
2、保证每日蛋白质的摄入,可选择鸡肉等作为蛋白质来源。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所需维生素。
4、保证充足饮水。
1、荨麻疹患者应尽快做过敏原的检查,若查出明确的食物过敏种类,对已经查出的食物过敏原应避免食用该种食物。常见的可引起急性荨麻疹的食物,如鱼、虾、蟹、贝类、坚果和水果等。
2、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3、少吃腌制、熏烤、油炸的食物。
4、忌烟酒。
预防
1、寻找过敏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
(1)远离致敏食物: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概率。
(2)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
(3)春夏季出门应带口罩,尽量避免去花草较多的地方,如公园等,因花草类植物也是主要过敏原。
(4)夏季避免在户外及阳光直接照射处长时间逗留,做好防晒措施,选用刺激性小、化学物质少的防晒喷雾,最好使用防紫外线的雨伞等外用物品或穿长袖衣裤,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化学物质。
(5)保持居室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冬季从室内外出时要适当增添衣服,避免受凉。
(6)在四季中荨麻疹患者都应做好防止蚊虫叮咬的措施,在夏季应慎用防蚊虫物品,因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泛发皮疹,对刺激性的物质较为敏感,防蚊虫用品化学物质较多,刺激性较大,在使用防蚊虫用品时应避免在皮肤上直接涂抹或喷洒防蚊虫试剂,可选用防蚊贴等,这样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皮疹加重。在室内无人时喷洒驱虫喷雾,但对吸入性物质过敏患者不应使用此种方法,可改用蚊帐等。
(7)注意屋内卫生,擦拭物品时应选用浸湿过的毛巾,以免尘螨吸入体内,引发过敏反应。
(8)勤晒被褥,因螨虫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紫外线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螨虫,但应注意在晾晒被褥及衣服时不可隔着玻璃,因玻璃可阻挡紫外线强度,所以应到室外阳光充足的空地处晾晒,最佳时间为12:00-14:00,这时紫外线强度最佳,回收被褥及衣服时应先拍打后再回收,以免尘土及昆虫遗留在被褥及衣服上诱发荨麻疹。
(9)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应注意控制
(10)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
(11)患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2、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
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黏菌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患者应记清楚药物类别,避免使用。
3、积极治疗原有疾病
荨麻疹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能诱发荨麻疹的疾病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就有:寄生虫感染如肠蛔虫、蛲虫等;细菌性感染如龋齿、齿槽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鼻旁窦炎等;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如手足癣等。另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紊乱,甚至体内潜在的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应积极治疗身体基础疾病。
4、保持健康心态
荨麻疹的发作和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一定的关系,患者日常应保持平和健康心态,平时多听节奏舒缓的音乐,保持心情愉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急性荨麻疹的发生。
5、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注意科学锻炼,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30分钟,每周运动3~5次。
就医指南
1、皮肤反复出现粉红色或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
2、反复间断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皮肤出现风团,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
2、伴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者需到内分泌科进行相应诊治。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保持皮肤清洁,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出现这种皮损多久了?
2、您觉得瘙痒么?
3、您都有哪些部位出现这些皮损?
4、您皮疹的出现是持续性、间断性,还是偶发的?
5、自从您发现皮损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么?
6、除了皮损,您还有其他不适么?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治疗过么?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对什么过敏么?
10、您最近有进行疫苗接种或使用了什么药物么?
11、是否第一次吃某些食物、接触新的产品或收养了宠物?
12、您的家人有类似情况发生过吗?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皮损?
2、我的情况严重么?
3、这些皮损多久会消退,消退后会留有痕迹么?
4、我的皮损会传染么?
5、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8、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