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热痉挛

热痉挛(heat cramp)属于重症中暑的一种类型,是指由于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导致大量水和钠盐丢失,大量饮水而盐分补充不足,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疼痛的表现。该病好发于体力劳动者(如机房人员、炼钢工人、建筑工人、矿工等)、新兵和运动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热衰竭、热射病,甚至危及生命,经过及时治疗后,一般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英文名称

heat cramp

其它名称

暑风、暑痉

遗传性

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肌肉痉挛、疼痛

主要病因

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而钠盐补充不足

检查项目

电解质、尿液检查、血糖、72小时饥饿试验、颅脑CT、脑电图

重要提醒

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热衰竭甚至热射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经过及时治疗后,一般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患者痊愈后可能会处于热过敏状态,1~3个月应避免进入高温环境。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好发于体力劳动者(如机房人员、炼钢工人、建筑工人、矿工等)、新兵和运动员。

病因

总述

热痉挛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导致大量水和钠盐丢失,大量饮水而盐分补充不足,会导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显著下降,从而引起肌肉痉挛及疼痛。

基本病因

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通常一个工作日最高生理限度出汗量为6升,但在高温环境中出汗量可在10升以上。汗液中含水和钠盐,因此大量出汗会使水和钠盐丢失过多。大量饮水而盐分补充不足,会导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显著下降,从而引起热痉挛。

危险因素

1、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无风的环境。

2、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

3、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

4、缺少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

5、补充液体中含盐太少。

症状

总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下强体力劳动并大量出汗后,补充大量不含盐的液体有关,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肌肉痉挛和疼痛等。

典型症状

1、早期可有头昏、头痛、多汗、口渴、疲乏、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2、典型表现为四肢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最常见于双下肢腓肠肌,常伴有肌肉疼痛、腹部绞痛和呃逆(打嗝)。体温大多正常。

伴随症状

该病无明显伴随症状。

并发症

该病无明显并发症。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电解质、尿液检查初步作出诊断,然后进行血糖、72小时饥饿试验、颅脑CT、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从而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

了解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可帮助诊断。患者可有低钠血症和低氯血症。

2、尿液检查

明确有无肌肉损害,有助于诊断。患者可见尿肌酸含量增高。

3、血糖、72小时饥饿试验

检查血糖是否异常,可排除低血糖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颅脑CT可确定有无脑部病变,可帮助本病与脑血管意外相鉴别。

其他检查

脑电图是对大脑皮层的一项功能性检查,属于无创检查,简便易行、经济安全,可排除癫痫的可能。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发作史,曾处于中暑环境的人可能患病,然后结合典型症状以及相应检查结果,即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排除是否存在脑血管意外、低血糖、破伤风等疾病。

鉴别诊断

1、破伤风

破伤风主要症状为肌肉痉挛,和热痉挛很容易混淆。破伤风可由噪声、肢体接触或灯光等诱发,早期出现头痛和张嘴困难,还可能伴有吞咽困难和(或)颈部、背部或肩部僵硬。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颈部、手臂、腿部和腹部出现严重的肌肉痉挛,并伴随剧烈疼痛,而热痉挛为四肢痉挛。破伤风患者多有受伤史,而热痉挛患者曾处于中暑环境。

2、癫痫

两者均可发生肌肉抽搐。癫痫多为全身肌肉痉挛,伴有意识丧失,而热痉挛为四肢痉挛,且不伴有意识丧失。通过脑电图、电解质等检查可进行鉴别。

3、低血糖

两者均可有心慌、嗜睡、肌肉抽搐等表现。低血糖有血中葡萄糖浓度过低,而热痉挛不会出现。可通过血糖、72小时饥饿试验、电解质等检查鉴别。

4、脑血管意外

两者均可出现头昏、肢体震颤等症状。但脑血管意外多见于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可有昏迷或偏瘫表现,而热痉挛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新兵和运动员,这类人群均曾处于中暑环境中,并且未出现偏瘫。可通过CT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热痉挛需要进行及时处理,主要方法包括补充丢失的盐和水分、缓解痉挛的症状,同时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如果患者痉挛剧烈、意识丧失,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急性期治疗

1、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或静卧,可将男性患者的上衣敞开,进行充分的降温治疗。

2、可口服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补充丢失的盐和水分。

3、有周围循环衰竭(出现胸闷、嗜睡、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者,应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液和氯化钾。

4、被动伸展发生痉挛的肌肉,可以立即减轻肌肉痉挛的症状。

5、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痉挛剧烈等情况,应让患者保持侧卧头向后仰的姿势,保证呼吸道畅。

药物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

相关药品

生理盐水、葡萄糖液、氯化钾

手术治疗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1~3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若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中暑,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危害性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为热衰竭以及中暑,导致多脏器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治愈性

经过及时治疗后,患者一般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日常

总述

日常需要注意避免高温环境、保持通风、不要穿紧身衣服、适度补充含盐的饮料,可帮助控制病情进展,促进身体恢复,在疾病痊愈后1~3个月避免进入高温环境。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为不了解病情而出现急躁、紧张、不安等情绪。家属需要耐心安抚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患者需要保持情绪稳定,以促进疾病尽快康复。

生活管理

1、出行避免烈日暴晒,及时补充含盐的饮品。

2、合理作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清新,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4、避免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劳动或运动。

5、穿宽松、透气的衣服,不要穿紧身衣服。

6、患者痊愈后可能会处于热过敏状态,1~3个月应避免进入高温环境。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服用降温饮品,避免刺激性及油腻的食物,可帮助控制病情,促使身体尽快恢复,并预防疾病复发。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高温环境下及时补充含盐的饮品。

3、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

4、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及时补充水分,平时需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5、可饮用预防中暑的降温饮品,如山楂汤、冰镇西瓜露、绿豆酸梅汤等。

饮食禁忌

1、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2、忌油腻的食物。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并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导致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使人感到头晕、疲倦。

3、不要吸烟、喝酒。

预防

预防措施

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热痉挛:

1、高温环境下如果出汗过多,需要补充含盐的饮品。

2、暑天运动或高温下劳作人员,需要进行热适应性训练。

3、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

4、夏季尽量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

5、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

6、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11:00~15:00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太久。

7、保持环境通风。

8、老年、肥胖、疲乏、虚弱的人应该避免从事高温作业。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头昏、头痛、多汗、口渴、疲乏、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2、四肢阵发性强直性痉挛。

3、肌肉疼痛、腹部绞痛和呃逆(打嗝)。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需要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什么诱发因素导致您不舒服?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之前是否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7、您的工作是什么?

8、最近是否感觉疲乏、劳累?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需要治疗多久?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