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指个体在经历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后产生的一种应激相关障碍。其发病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素质、心理应对方式等有关,生活或环境的变化包括离婚、失业、转学、经济危机、退休等。患者可表现为短期的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社会功能损害,随着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消除或个体适应能力的改善而恢复(不超过6个月)。

英文名称

adjustment disorder

遗传性

可能跟遗传有一定关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抑郁、焦虑、失眠、逃学、斗殴、离家出走

主要病因

经历失业、离婚、重病、破产等应激事件

检查项目

精神检查、脑电图、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

重要提醒

如患者有自杀的想法,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男女无明显差异,任何年龄皆可发生,一般认为年龄越小,发生适应障碍的机会越多。

病因

总述

病因和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等。患者往往多在经历生活或环境上的变化等应激事件后而产生适应障碍,典型的应激事件包括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

基本病因

1、个体适应性变化

遗传研究表明,在面对应激事件后,遗传易感性是决定个体是否形成应激相关障碍的重要因素。在经历应激事件后,大脑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受体、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等,产生神经可塑性变化,通过电、化学活动对应激源产生应激反应。

2、生活应激事件

(1)青少年最常见的应激事件是父母不和或离婚、迁居远方、学习环境的改变(如从农村中学升入城市大学)。

(2)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应激事件是婚姻冲突、经济问题或残疾子女出生等。

(3)老年人最常见的应激事件是退休、社会地位的变迁及丧失子女等。

危险因素

1、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心理创伤;

2、还有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症状

总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焦虑或烦恼、失眠、头疼、腹部不适、胸闷、心慌等,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社会功能或工作受到损害。症状表现不一定与应激源的性质相一致,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与应激源的强度相一致。一般而言,症状的表现及严重程度主要决定于患者的病前个性特征。

典型症状

1、发病常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

2、成年人多见情绪症状,以抑郁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有无助感,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变化和体重减轻、激越行为;以焦虑为主者,则表现为焦虑不安、担心害怕、神经过敏、心慌、呼吸急促、窒息感等。

3、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表现为逃学、斗殴、盗窃、说谎、物质滥用、离家出走、性滥交等。

4、儿童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尿床、吸吮手指等退行性行为,以及无故躯体不适等含糊的躯体症状。

5、有些患者可出现暴力行为。

6、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病程可能延长。

伴随症状

一般无伴随症状。

并发症

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诱发焦虑症、胃溃疡、高血压等情况。

检查

预计检查

本病一般不需要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一些疾病,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脑电图、精神评定量表测定等检查。

其他检查

1、精神检查

为精神科特有的专科检查,指医生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状态等。

2、脑电图

脑电图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来测量大脑低电压的电活动。主要用于评估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用于评估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症状。

3、精神科评定量表测定

为排除一些疾病,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评定表的测定。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经历过不良生活事件的病史,患者焦虑、抑郁、退缩等表现,多可对本病进行诊断。诊断时应注意与抑郁症和人格障碍相鉴别。

诊断依据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

2、有理由推断易感个性、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对导致精神障碍均起着重要作用。生活事件发生前患者精神状态正常,很多其他人都能顺利处理此类事件而无任何异常,可患者却有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证据。

3、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表现为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缺乏等。

4、存在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妄想和幻觉)、神经症、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品行障碍的各种症状,但不符合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5、社会功能受损。

6、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至少1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鉴别诊断

1、抑郁症

抑郁是适应性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应与抑郁症相鉴别。一般来讲,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较重,常出现消极念头,甚至自杀企图和行为。症状有昼夜节律变化,且发病时精神因素不甚明显,既往有抑郁或躁狂发作史,也可有家族史。

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般发病于早年,且无明显的应激源,常有多年持续的人际适应不良史。有时人格障碍患者可被应激源所加剧,但应激源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导因素。如果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源作用下出现了新的症状,且符合适应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则应作出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双重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适应障碍的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障碍可自行缓解,或者转化为特定的更为严重的其他精神障碍。因此,适应障碍治疗的根本目的要放在帮助患者提高处理应激境遇的能力,早日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恶化或慢性化。

一般治疗

应尽可能的消除应激源,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在消除应激源后可恢复正常。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只用在情绪异常较为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是加快症状的缓解,为心理治疗提供合适的环境。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如劳拉西泮、丁螺环酮、舒必利等。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该继续进行,特别是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更为有益。

相关药品

劳拉西泮、丁螺环酮、舒必利

手术治疗

本病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措施,是为了解决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和情绪发泄的途径问题。

治疗首先要评定患者症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了解诱因、患者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因素在发病中的相对作用,应注意应激事件对患者的意义。可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医学危机干预、家庭治疗、团体治疗这些方法,鼓励患者把应激所致的恐惧、焦虑、愤怒、绝望、无助感,用言语表达出来。

无论采用哪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中都要抓住三个环节:消除或减少应激源,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态度和认识;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消除或缓解症状。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病程不超过6个月,预后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激事件的消退,应激反应也会逐渐恢复正常。部分发生于儿童时期的应激相关障碍患者,即使受害者遭受严重忽视后的照料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其症状也可一直持续整个青春期。

危害性

病情严重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会有自杀的想法。

自愈性

随着应激事件的消退,部分患者会恢复正常。

治愈性

经有效的治疗,患者多可恢复正常。

日常

总述

日常中患者应多与家人或朋友沟通,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可多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来振奋精神,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出现精神疲惫的情况。

心理护理

家人、朋友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克服目前的心理障碍。患者自身可多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

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保持精神充沛。

2、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并无特殊影响。

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

饮食禁忌

少吃油腻、过咸、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多由不良的生活事件引发,跟患者自身承受应激事件的能力也有关。平时可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读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自己对应激事件的承受能力。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长期心态比较消极;

2、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影响日常生活;

3、青少年总是逃学、斗殴等;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可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异常的表现?

2、有自杀的想法吗?

3、睡眠好吗?

4、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

5、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最近生活中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种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

4、要进行心理治疗吗?

5、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大概多久能好?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