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痞满

痞满(distention and fullness)又称胃痞,是指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用手触按柔软、无形、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则称为脘腹胀满。本病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外感邪气诱发或加重。一般预后良好,但若久病失治,可转化为胃痛,甚至转为胃癌、虚劳等。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属于本病范畴。

英文名称

distention and fullness

其它名称

胃痞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用手触按柔软、无形、无痛

主要病因

因饮食不当,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外感邪气等诱发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病理组织活检、X线钡餐、B超、CT检查、胃肠动力检测

重要提醒

若出现胃脘痞塞,满闷不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进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临床分类

1、实痞

(1)外寒内滞

主要表现为自觉上腹甚至中下腹部胀满不舒,食欲不振,喜叹气,恶心呕吐;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疼痛,大便稀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濡。

(2)饮食内停

主要表现有自觉上腹甚至中下腹部胀满,饮食后明显,伴有嗳气有酸臭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肛门排气频繁,如臭鸡蛋味;舌苔厚腻,脉滑。

(3)痰湿中阻

主要表现有自觉胃脘、胸膈胀满不舒,饮食减少或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有头晕目眩,身体困重,口中无味,口不渴,小便量少排出困难;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4)寒热错杂

主要表现有自觉胃脘胀满,饮食减少或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频繁;伴有胃肠鸣响,大便稀溏;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5)肝郁气滞

主要表现有胃脘部,胸部及两胁胀满不舒,爱叹气,恶心呕吐,嗳气频繁,或吐苦水;伴有大便干燥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虚痞

(1)脾胃虚弱

主要表现有脘腹满闷不舒,时轻时重,喜温喜按;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胃阴不足

主要表现有自觉胃脘痞胀不舒,胃部空虚杂乱感,饥饿感,但不想进食,胃部有恶心感,经常打嗝;伴有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染源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传播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

好发人群

一般实痞好发于青壮年,虚痞好发于中老年。

病因

总述

痞满的发生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有关。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疾病初期多为实证,日久正气消耗,可由实转虚,脾胃虚弱的患者,容易使病邪内侵,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表现。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1)外感风寒暑湿燥火邪气,侵袭人体,表邪入里,结聚胃脘部,阻塞中焦气机,气不能正常升降,而形成痞满。

(2)由于表邪入里,未能发散出体外,误用泻下的治法,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阻滞中焦,而成痞满。

2、内伤饮食

由于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或西瓜、梨子、火龙果等寒性水果)、过食肥甘厚味(如肥肉,糯米饭,油煎油炸食品等)、饮酒无度,导致脾胃损伤,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饮食停滞,逐渐形成痰湿,进而导致中焦气机阻滞,形成痞满。

3、情志失调

(1) 长期情绪低沉抑郁,或过度恼怒,导致肝脾功能受损,肝不能正常疏泄,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气机郁滞,阻于胃脘,遂成痞满。

(2)平时忧愁思虑太过,损伤脾胃,导致脾脏运化功能失调,气机不能升降宣发,胃脘失和,中焦气机阻滞,而成痞满。

4、体虚久病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久病后脾胃未恢复,胃阴不足,导致胃升降功能、脾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发生痞满。

症状

总述

痞满主要表现为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用手触按柔软、无形、无痛。伴饮食减少、稍微进食即感觉上腹胀满、打嗝,临床上有分寒热虚实四种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1、实痞表现有胃脘胀满还能饮食,食后胀满感尤为严重,饥饿时可缓解。

2、虚痞表现有不论饥饱,胃脘胀满感都明显,饮食量少,消化差。

3、寒痞表现有胃脘胀满感一直存在,热敷才能减轻,口不渴或口渴不想喝水。

4、热痞表现有突然性胃脘胀满,时发时止,口渴想喝冷饮。

伴随症状

伴饮食减少、稍微进食即感觉上腹胀满、打嗝、恶心呕吐等。

并发症

1、胃痛

由于痞满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可由不痛或轻度疼痛发展至疼痛、痛重,而转为胃痛;胃痛主要表现有上腹胃脘部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剑突下,近心窝处疼痛,胃痛的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胃痛的伴随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2、虚劳

痞满逐渐加重,脾胃受损,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饮食不佳,身体状况逐渐虚弱,可发展为虚劳,表现有神情疲惫肢体倦怠,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手足心热,心胸烦热,或四肢发凉,皮肤不温,脉虚无力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病理组织活检、X线钡餐、B超、CT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胃脘是否有胀满情况、面色、神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情发展。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疼痛,问既往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胀满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可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该检查对于癌前疾病及病变的诊疗也有重要作用。

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检查前患者需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以了解胃肠动力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2、B超、CT检查

可排出肝胆疾病及腹水等病变,以协助鉴别诊断。

病理检查

在胃镜下,从病变处取少部分组织,进行分析,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了解观察黏膜情况,并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2、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舒,胸膈胀满,用手触按柔软、无形、无痛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胸腹胀满症状的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等相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或伴饮食减少、稍微进食即感觉上腹胀满、打嗝,用手触按柔软、无形、无痛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寒温等因素诱发。

鉴别诊断

1、胃痛

痞满与胃痛病位都在胃脘部,病因都与饮食、情志、外邪及脾胃素虚有关,应注意区别。胃痞的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职,胃气壅塞;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所养,不通则痛。胃痞以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为主症;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胃痞发病较缓;胃痛起病较急。但二者在临床上可以交叉出现,或同时并见,或相互转化,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

2、鼓胀

鼓胀与胃痞均有胀满痞闷的症状,但鼓胀是由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停积腹内所致,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为特征,外有胀大之形,腹皮脉络暴露,出现血痣血缕,有黄疸、积证等病史,与胃痞不难鉴别。

3、胸痹

痞满常兼有胸膈满闷,胸痹心痛亦可见脘腹胀闷;但二者在病位、病变脏腑、病机、主症及兼症方面均不相同:胸痹病位在胸,主要是心或心经病变引起,病机主要是心脉痹阻,心失所养,以胸闷、胸痛为主症,可以兼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胃痞病位主要在上腹胃脘部,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职,胃气壅塞,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可以兼有胸膈满闷,纳少、呕吐等症状。但年老患者,若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以助鉴别。

4、结胸

两者病位皆在胃脘部,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以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治疗

治疗原则

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一般治疗

消除与发病有关的病因和不利因素,戒除烟酒,注意饮食,少吃刺激食物等。

药物治疗

1、实痞

(1)外寒内滞

方药:香苏散加减。

常见中药:苏叶、香附、陈皮、炙甘草。

中成药:香苏饮、加味香苏散。

(2)饮食内停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见中药: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保和丸、越鞠保和丸、健脾消食口服液、枳实导滞丸。

(3)痰湿中阻

方药:二陈平胃散加减。

常见中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

中成药:保和平胃散。

(4)寒热错杂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常见中药: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大枣。

中成药:荆花胃康片。

(5)肝郁气滞

方药: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见中药:苍术、香附、川芎、神由、栀子、积实、白术。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达利通颗粒、胃苏颗粒、金佛止痛丸、厚朴排气合剂。

2、虚痞

(1)脾胃虚弱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见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中成药:枳术宽中胶囊、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乃安胶囊。

(2)胃阴不足

方药:益胃汤加减。

常见中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中成药:养胃舒颗粒。

相关药品

香苏饮、加味香苏散、保和丸、越鞠保和丸、健脾丸消食口服液、枳实导滞丸、保和平胃散、荆花胃康片、气滞胃痛颗粒、达利通颗粒、胃苏颗粒、金佛止痛丸、厚朴排气合剂、枳术宽中胶囊、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乃安胶囊、养胃舒颗粒。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外治法在痞满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痞满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针刺

实痞证,可用毫针针刺足三里、天枢、气海、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针用泻法。虚痞证,可用毫针针刺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针用补法。

2、艾灸法

艾灸治疗能很好地改善痞满的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者。选取穴位有上、中、下三脘,足三里;有恶心、呕吐、嗳气者加膈俞。以上多采用艾箱灸的方法,较为方便。

3、熨法

麸皮30g,生姜渣15g,拌匀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适用于脾胃虚弱,中寒痞满者。

治疗周期

痞满的治疗周期般为1个月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痞满的治疗费用一般为200-1000元。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痞满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难以迅速根除。预后因人而异,但与正确的防治方案紧密相关。如果能控制发作,平时注意保护,调养正气,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根治。

危害性

1、中老年以及体弱病久,消化吸收能力逐渐虚弱,发作频繁的患者不易根除。

2、当痞满出现持续状态或反复发作时,容易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疾病。

治愈性

一般只要坚持治疗,注意饮食、情志的调摄以及体育锻炼,预后较好。

复发性

若引起痞满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等调护不当,都会引起痞满反复发作。

日常

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护,规律的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1、痞满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有悲观失望情绪,患者应保持乐观,心境平和,消除不良情绪,以防症状加重。

2、在平时需注意情志调养,避免急躁易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培养其乐观、积极、豁达、宽容的心理素质。

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给药,尽可能发挥药物适时作用,加强对药效的起效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2、中药汤剂宜温热服,有规律性疼痛宜在胀痛痞满发作前30分钟服药,可提高疗效。

3、以柴胡为主中药汤剂,服药时,避免与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氢氧化铝之类的西药合用,以免降低疗效。

4、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汗出情况。

5、治疗脾胃虚弱的药物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有外感表证时暂停服。观察服药后的情况,如出现口舌,鼻部生疮,胃脘部灼热,应立即停服,并报告医生处理。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室内光线柔和,用窗帘遮挡光线,避免阳光直射。

2、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病人呕吐时宜半侧卧位,轻拍背部。

3、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卧床不起或意识不清的病人,将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人呼吸道,引起窒息。

4、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呕吐病人吐后,用温开水漱口,以消除口中酸腐气味。

5、腹泻病人需加强观察病人大便性质、颜色、腹泻次数。大便干结者,可常用蜂蜜冲水饮服,有润燥通便作用。

病情监测

1、观察胃脘胀闷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诱发因素。

2、注意大便的次数,性状和伴随症状。同时加强对全身情况观察,如进行性消瘦、乏力等。

3、若呕吐反复发作,伴有皮肤弹性下降,两眼凹陷,而致津亏液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胃肠动力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检测,电子胃镜、B超,CT检查,X线钡餐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胃脘胀满时可减少进食。

2、对出现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黑木耳、瘦肉、鱼、鸡、蛋类、动物血等,并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补充,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

3、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

3、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蔗糖等。

4、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情志,起居有密切关系。平时注意饮食,情志的调摄以及体育锻炼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季节变化,防寒保暖,尤应注意胃脘部保暖,久病体虚的患者,应充分休息,劳逸适度。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切记戒烟。勿酗酒、暴饮暴食。勿过食生冷、油腻及腌制、辛辣伤胃的食物。

3、调摄精神,情绪上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诱发呕吐。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在身体许可情况下,室外散步,练太极拳,以利于气血、津液、营养输布。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突然心慌心悸,伴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2、出现恶心,烧心,吐酸水,食欲减退,腹部突然剧烈疼痛。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自觉胃脘胀满不舒,上腹部反复疼痛或不适。

2、伴有食欲不振、打嗝、吐酸水、恶心想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3、或出现头晕,乏力,不明原因的贫血、食欲量减少、体重下降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胃脘感觉胀满等症状?时重时轻还是持续加重不能缓解?

2、是否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等?

3、平常吃饭有食欲吗?饮食量如何?

4、大小便次数,便质,颜色情况如何?

5、平常生活压力大吗?容易急躁发怒吗?

6、家里有人得过类似疾病吗?

7、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8、吃过什么药吗?吃药后有缓解吗?

9、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胃脘满胀感,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2、这是什么疾病?有明确的诊断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吗?

4、现在疾病情况严重吗?需要吃哪些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5、治疗时长要多久?可以治愈吗?

6、疾病会复发吗?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7、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