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又称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慢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主要累及大、中动脉。患者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远端供血不足,重者可发生溃疡或坏死。典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肢远端皮肤苍白、温度降低、麻木、动脉搏动减弱、睡觉时疼痛等。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相关中医疾病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基于病情发展的顺序分期
(1)FontaineⅠ期(轻微症状期):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
(2)FontaineⅡ期(间歇性跛行期):此期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出现间歇性跛行和肌肉酸痛。
(3)FontaineⅢ期(静息痛期):此期动脉不能满足静息状态下血供,出现静息痛、皮肤萎缩、指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小腿肌肉萎缩。
(4)FontaineⅣ期(溃疡和坏死期):此期患肢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出现肢端溃疡、坏疽、组织坏死。
2、基于坏死范围分类
(1)Ⅰ级:坏死(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
(2)Ⅱ级:坏死(坏疽)扩延至足背及足底,超过趾跖或掌指关节。
(3)Ⅲ级:坏死(坏疽)扩散至踝关节及小腿、手部及腕关节。
3、基于病变发生部位分类
(1)Ⅰ型:局限于腹主动脉末端及髂总动脉,无远端分支病变。由于病变周围有广泛侧支循环,很少发生下肢缺血症状。
(2)Ⅱ型:主要集中于腹部动脉,同时累及髂外动脉甚至股总动脉,多数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如静息痛(睡觉或休息时疼痛明显)、皮肤溃疡等。
(3)Ⅲ型:为多水平、多节段、弥漫性病变,同时累及流入道及腹股沟韧带以下的流出道动脉。患者多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脑动脉、冠状动脉、内脏动脉等。常表现为明显下肢缺血症状,可发生皮肤溃疡、坏死等。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1、疾病常见,本病常发于50岁以上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4∶1。
2、我国50岁以上ASO发病率约为0.8%。
3、美国70岁以上ASO发病率为 10%,37岁~69岁发病率为1%~2%。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诊断技术的发展,ASO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1、50岁以上的中老年是本病好发人群。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病因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在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也是发病的高危因素。
1、血管内膜损伤
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激素、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因素,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层受到破坏,进而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造成大量细胞外基质和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2、脂质代谢紊乱
因动脉内膜通透性改变、内膜组织间隙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代谢能力降低、LDL运送过程受阻或血浆中LDL的浓度增高,使LDL聚积在动脉内膜,与结缔组织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3、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管特殊部位的解剖特点息息相关,剪切力低、血管分叉处的层流、狭窄病变远端的湍流等血流速度改变容易导致硬化斑块形成。此外,高血压、血管机械性损伤也会促进硬化斑块的形成。
1、年龄
调查显示ASO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故高龄可使ASO患病风险增加。
2、性别
ASO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4倍,再加上高龄风险,中老年男性患病风险较高。
3、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患者体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较高,容易造成硬化斑块形成。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容易遭受破坏,导致动脉硬化。
5、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易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6、肥胖
肥胖人群饮食结构不健康,摄入脂类、糖类较多,容易患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是ASO高风险人群。
7、家族史
由于饮食生活习惯及糖尿病、高血压的遗传特性,ASO往往会出现家族聚集。
1、使用激素
激素类药可能会使血管内皮损伤而增殖,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2、细菌病毒感染
感染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其增生,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3、进入高原
长居于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后血流中血氧含量减少,破坏血管结构,容易使斑块形成。
4、外伤磕碰
外伤磕碰可能会损伤局部血管,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形成血栓。
症状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肢缺血症状,多数为肢体慢性缺血,偶尔可见急性缺血。症状岀现的早晚、轻重,和血管闭塞的部位、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如果病情发展缓慢,便有可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临床症状可不明显;反之,早期就可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
1、初发症状
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肢体畏寒发凉、温差性疼痛(寒冷刺激引起疼痛)、肢端麻木如有蚁行感。有时可以出现下肢酸痛或沉重感,抬高患肢可诱发体位性疼痛。
2、间歇性跛行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为活动之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或疲乏无力,必须停止活动或行走,休息1min~5min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疼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距离一般为300m左右(间歇性跛行距离)。
3、静息痛
病变最初在肢体末端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不断向心发展,晚期在休息状态下也发生疼痛。静息痛一般在夜间卧下10min~20min后发生,下垂患肢或行走则可以缓解疼痛,再次平卧入睡时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
4、溃疡或坏疽
本病晚期可出现肢端紫绀,皮肤发亮,甲变厚、变形等,可能出现局部肿胀或水疱,导致自发性溃疡或坏疽。
5、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由于血管狭窄或堵塞,在病变动脉段的远端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1、疾病长期发展会出现局部麻木、烧灼感、肢体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
2、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甚至会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僵直、屈曲挛缩。
1、发病早期,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多数患者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症状,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2、随着病情发展,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出现间歇性跛行和肌肉酸痛,且症状不断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逐渐缩短,休息时间延长。
3、病情继续发展至病变动脉不能满足静息状态下血供时即出现静息痛,发生营养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呈蜡纸样,指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患足潮红但上抬时又呈苍白色,小腿肌肉萎缩。
4、最后,当患肢皮肤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时,出现轻伤即无法愈合,发生肢端溃疡,溃疡不断增大,导致肢体坏疽,合并感染将加速组织坏死。
1、蓝趾综合征
患者因动脉斑块碎屑的脱落造成末梢小血管微栓塞,在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存在的情况下呈现足趾的青紫现象,临床上称蓝趾综合征。
2、腰痛
病变部位较高,高位动脉阻塞,腰部肌肉供血不足,引起腰部疼痛。
3、阳痿
病变部位高,高处动脉阻塞,阴部供血不足,不能充血,阴茎无法勃起或勃起后迅速变软。
检查
患者出现肢体发凉、怕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会先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健康状态,如果怀疑有血管闭塞或狭窄,会建议患者进行多种实验室检查来进一步确诊。可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对患者发病部位及病变严重程度进行明确。
1、一般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四肢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及动脉搏动,听诊有无动脉收缩期杂音,观察患者运动是否正常、肌肉是否有萎缩。
2、伯格征
医生会让患者仰卧,将双下肢抬高,髋关节屈曲45°~90°,3min后如果足部皮肤苍白,则为阳性,提示患肢供血不全。
3、下垂试验
在做完伯格征实验后,医生会让患者坐起,双足自然下垂,如果患侧皮肤色调超过10s没有恢复正常则为阳性,提示供血不全,超过20s者提示严重供血不全。
4、足背静脉充盈试验
医生让患者仰卧,将双下肢抬高,髋关节屈曲45°~90°,再坐起,双足自然下垂,如果足背静脉超过10s没有充盈,提示动脉供血不全,如果在1min~3min内充盈,提示严重供血不全,3min以上者,提示侧支循环不佳,是坏疽的先兆。
5、指压试验
医生用手指压迫患者的指甲或皮肤,出现一过性苍白,应于1s~2s内消失,动脉供血不全者肤色恢复较慢,指压后局部无变化者,提示即将发生坏死。
1、血常规
ASO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升高。
2、凝血四项
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凝血时间缩短。
3、血脂检查
ASO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特别是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增高明显。
4、脂蛋白电泳
结果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减少。
1、血管快速扫描
用血管快速扫描仪扫描血管,描记图形,可以准确测量动脉内血流流速,以及粥样硬化斑块所占横截面的百分比,可以模拟进行体表定位观察斑块情况。
2、核素灌注扫描
检查前医生会将201Tl(铊)核素灌注入患者血管,之后在体外扫描显像,计数缺血病变区域背景区的反射活性,可以测得病变区正常血管与病变部分的比值,用来判断预后。
3、多普勒超声
多普勒超声能将血流信号经彩色编码后输出为图像,是一种简便、无痛、无创的检査,费用相对较低、准确率较高,能确定动脉硬化闭塞的范围,提供动脉壁的情况。
4、动脉X线体层摄影(CTA)
CTA可以获得三维立体血管影像,可以直观地了解动脉闭塞的部位。
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诊断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可以及早发现动脉闭塞及狭窄情况。
6、血管造影
向血管内注射高密度造影剂,使血管在X线或CT下显影,是一种有创检查。血管造影可以了解病灶的范围,阻塞的程度,呈多发还是呈节段性,常用来选择手术部位。
7、腔内血管超声
属于有创检查,将微型超声探头置入血管内,显示血管断面图像和血流图形,可以精确探知血管阻塞面积及狭窄程度。
8、血管镜检查
有创检查,将探头置入血管内获得血管内膜和血流情况的实时彩色图像,血管镜可清晰探知ASO早期斑块、附壁血栓、溃疡形成、内膜分层、内膜瓣浮动。
1、节段性测压
用多普勒听诊器或容积描记仪,测量下肢各平面的动脉收缩压,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为踝部血压(踝部胫前或胫后动脉的收缩压)和踝肱指数(踝部血压与同侧肱动脉血压之比),正常值≧1.0。在踏车运动后立即测量动脉压,正常肢体血压几乎不变,而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压及踝肱指数下降且恢复较慢。
2、动脉波形检查
釆用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及各种容积描记仪描记动脉波形,正常动脉波具有主峰波和重波,而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波形发生明显变化,重波消失。
3、足趾微循环的测定
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测定足趾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各种血细胞的变形能力,有助于反映足部毛细血管的灌注情况。常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价手术效果,并用来确定是否存在胶原性疾病等全身疾患。
4、经皮血氧分压测定(PtCO2)
测定静息状态,运动后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常用来了解下肢供血情况、选择患肢截肢平面、判断截肢后创口能否愈合。
5、心电图检查
患者需平躺露出前胸和手腕脚踝,医生会将心电图机的不同导联接到患者手腕、脚踝和胸前皮肤上,将心脏搏动时在体表产生的电位变化记录下来,分析其波形规律。正常人的心电图为规律的窦性心律,如果动脉硬化已经影响心肌供血,则患者心电图会出现异常。
6、肺功能检查
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咬住咬嘴对肺功能检测仪吸气和呼气,肺功能仪记录下每次吸气、呼气的容量,测得潮气容积、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通气量等,用来判断肺功能是否正常,动脉硬化是否已经影响到肺。
诊断
本病的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多种检查结果确定,影像学检查结果是本病确诊重要的参考标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源性和骨关节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下肢急性动脉栓塞、主-髂动脉栓塞、关节炎等疾病可能与本病部分症状相似,多需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1、发病年龄>40岁;
2、既往有抽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
3、有动脉硬化的表现,如肢体发凉、温差性疼痛、肢体酸痛或沉重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4、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患处节段血压与正常血压相差较大;
6、彩色多普勒超声 、CTA、 MRA和 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根据前4条可以做出临床诊断,血压比值和彩色超声可以判断下肢的缺血程度。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好发年龄20岁~40岁。本病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但血管病变位置与ASO不同。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动脉呈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病变段以外的动脉多正常显影。
2、神经源性和骨关节疾病
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可表现为臀部和大腿肌肉酸痛,疼痛为放射性,不总与运动有关,站立时可加重,改变体位可使症状缓解。髋关节病变也可导致大腿疼痛,一般在行走时立即出现,休息后不能马上缓解,髋关节活动可能受限。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明显区别。
3、多发性大动脉炎
当胸、腹主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等下肢缺血症状,多见于年轻女性,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区别。
4、下肢急性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急性期后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症状。患者多有房颤病史,起病急,起病前无间歇性跛行。血管造影可发现下肢动脉显影呈突然中断而病变近端的动脉显影正常。
5、主-髂动脉栓塞
常继发于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发病突然,可出现患肢剧痛、皮肤苍白、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动脉搏动消失。
6、关节炎
膝或髋关节炎也可出现小腿或大腿疼痛,在活动时加剧,患者同时伴有关节积液或关节活动受限征象,肢体动脉搏动多正常,X线平片显示关节间隙增宽、狭窄、关节面粗糙等征象。
治疗
所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应接受治疗,治疗的基本目标是控制疾病的发展,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患处血供,保护患处免受损伤,减轻缺血性疼痛,处理缺血性溃疡。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动脉硬化闭塞症均需手术治疗,绝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都可以釆取非手术治疗。
1、戒烟
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与吸烟有关,因而,ASO患者应该完全、永久戒烟。
2、控制高血脂
患者应该限制胆固醇及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把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在应用降血脂药物前,患者应首先进行饮食疗法,并至少坚持3个月,多数患者血脂可降至理想水平。
3、控制相关疾病
如有糖尿病、高血压、心绞痛,及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都应该寻求相应的治疗。
4、运动疗法
治疗间歇性跛行最有效的方法为增加行走距离的运动疗法。运动中,刚出现跛行时不能停止,应坚持到肌肉酸痛不能忍受时为止,休息几分钟后,再继续训练。每天应至少坚持1小时,至少坚持3个月。
5、保护患肢
小心保护患肢,防止创伤;勤剪趾甲,保持足部清洁;注意保暖,使足温保持在35℃~37.7℃;穿柔软、宽松的鞋;如果足部发干,可涂抹可可油。
6、治疗缺血性溃疡,减轻静息痛
对于缺血性溃疡,应积极治疗,预防感染。局部可用3%硼酸溶液浸泡,也可使用1:10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口,然后局部涂以红霉素软膏类药物。如果局部有渗出,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当伴有蜂窝组织炎或淋巴管炎时,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
1、血管扩张药
可以用来改变血管反应性,纠正微循环紊乱,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硝酸脂、乌拉地尔、烟酸、卡托普利、氯沙坦、维拉帕米等。
2、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药,可以防止血栓形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可阻抑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3、溶栓、祛聚、抗凝药
溶栓、祛聚、抗凝药主要用于急性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后血栓形成。
(1)溶栓药:如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等。
(2)祛聚药: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3)抗凝药:如肝素、华法令及抗血小板药物。
4、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1)己酮可可碱: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有效改善微循环,减轻静息痛,行走距离也可明显增加。
(2)ω-3、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血脂、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防治动脉血栓及血管旁路术后再狭窄。
(3)咪唑类:近年来研制的几种咪唑类化合物作为血栓合成酶抑制物,可以阻断血小板聚集和内容物释放,从而治疗下肢ASO。
5、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还原酶抑制剂
如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降血脂。
(2)抗氧化药
如丙丁酚维生素C、维生素E、亚硒酸钠等。
(3)随着对ASO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化,抗粥样硬化治疗亦出现新趋向。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氯沙坦。
②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
③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R046-2005。
④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如γ-干扰素。
⑤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
6、改善代谢药物
如肉毒碱,能够改善代谢,使在同样供氧量的情况下,有更多的能量被利用。
阿司匹林、潘生丁、硝酸脂、乌拉地尔、烟酸、卡托普利、氯沙坦、维拉帕米、链激酶、尿激酶、t—PA、scu—PA、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华法令、己酮可可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噻氯匹定、洛伐他汀、氟伐他汀、卡托普利、氯沙坦、硝苯地平、γ-干扰素、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肉毒碱
1、经皮穿剌动脉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
局部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进行扩张和放置各型血管腔内支架。
2、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适用于短段病变者,但术后早期易并发血栓形成。
3、血管旁路移植术
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各类人工血管于阻塞段的近、远侧之间作搭桥转流。
(1)主-骼动脉病变者,可采用腹主-股或髂动脉旁路手术。
(2)股-腘动脉病变者,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作旁路转流术。
(3)其他手术方式
①股总动脉-腘动脉(膝上或膝下)旁路移植术;
②股总动脉-小腿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腓动脉)或足背动脉旁路移植术;
③股总动脉-腘动脉,膝上或膝下-小腿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腓动脉)或足背动脉旁路移植术,此种手术方法称为序贯式动脉旁路移植术;
④腘动脉-小腿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或 腓动脉)旁路移植术;
⑤腘动脉-足背动脉旁路移植术;
⑥小腿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腓动脉)-足背动脉旁路移植术。
4、带蒂或游离大网膜移植术
少数患者经动脉造影证明膝下3根分支,即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均闭塞,不能施行动脉重建术,常进行大网膜游离移植术或大网膜带蒂移植术。此法对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亦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1)大网膜游离移植术:自腹腔内切取沿网膜动、静脉经过裁剪而延伸了的大网膜瓣吻合在患肢的股或腘动、静脉上,然后将此富有血供的网膜(生物瓣)在肢体筋膜下自近侧至远侧埋置,直至足部,称为大网膜游离移植术。
(2)大网膜带蒂移植术:将血供丰富的大网膜酌情保留左或右侧胃网膜动、静脉,沿其血管走行施行裁剪和延伸,自腹腔穿出,将网膜埋置于患肢筋膜下,自近侧至远侧,直至足部,称为大网膜带蒂移植术。
5、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适用于动脉主干广泛性闭塞,无法施行旁路转流术者。切除同侧2、3、4腰交感神经节和神经链,或用药物注射,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能取得近期效果。
6、截肢术
患肢已大片坏疽的患者需截肢。
7、自体干细胞移植
仅限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动脉搭桥的患者,或者由于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本病是动脉缺血性疾病,血阻于脉中,以血脉瘀阻为基本病机,但由于体质、病因及所处疾病阶段不同而有差异,所以中药根据个人表现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血管弹性,增加肢体动脉供血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对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止坏疽能起到积极作用。后期需配合外治及手术治疗。
1、辨证论治
本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宗气渐衰,治疗时尤应注重益气,常分为以下证型。
(1)寒湿阻络证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2)血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可加活血破瘀、通络止痛效果较强的虫类药。
(3)湿热毒盛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4)热毒伤阴证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顾步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基本外治
①皮肤没有溃疡时:重在保护,避免刺激,防止坏死,局部不宜用药。也可用当归、独活、桑枝、威灵仙煎水熏洗。
②皮肤出现溃疡时:对于干性坏疽,应消毒后包扎,预防继发感染,限期手术治疗。感染创面可做湿敷处理。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油膏(如湿润烧伤膏等)液化清除创面坏死组织;难以液化者,采取蚕食清创方法,逐步清除。彻底的清创术宜待炎症消退后施行。
③坏死组织剜除术:待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用刀切除。术后每日局部换药治疗,愈合时间较长。
(2)植皮术
点状或邮票状植皮术,适用于创面过大,难以自行愈合,但经治疗后血液循环改善,感染已被控制,肉芽新鲜者。
以上均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治疗周期不等,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Ⅰ期、Ⅱ期、Ⅲ期通过积极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或延缓疾病发展,Ⅳ期可能需要截肢才能阻止疾病发展。本病影响日常生活,严重者危及生命,必须经过治疗才能康复,可能留有后遗症。本病无法根治,如果恢复后不注意日常管理,可能再次发作。
1、可能影响患肢运动功能,遗留间歇性跛行,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2、如若需要截肢,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3、溃疡并发严重感染时,可能危及生命。
4、患者可出现剧烈疼痛,影响生活,导致焦虑、紧张、抑郁情绪出现,影响心理健康。
1、Ⅰ期、Ⅱ期患者预后较好,经过药物治疗后一般能够治愈。
2、Ⅲ期患者治疗难度大,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有所好转。
3、Ⅳ期患者如果已经出现大面积坏疽,则无法治愈,需要截肢以免坏死范围扩大。
绝大多数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能够治愈。
日常
患者应该遵从医嘱,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宜改良生活习惯、按要求进行运动锻炼、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1、心理特点
(1)由于病程较长,患者疼痛剧烈、行走困难,加上对于疾病不了解,所以会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本病发生后如情况严重需要截肢,可能使患者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
2、护理要点
(1)家属要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不良情绪及其原因,积极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疏缓负面心理。
(2)患者和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要给予患者关心、安抚与劝慰,缓解其因手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协助医护人员进行临床工作,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
(3)对于截肢患者,家属应该与其多加沟通,注意防护,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1、血管扩张药物要严格按医嘱剂量和次数使用,过量可能会加重下肢缺血症状。
2、抗血小板药物和溶栓、抗凝、祛聚药、血管动力学改善药物不能随意停止使用,以免血栓形成。
3、肉毒碱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4、使用以上药物时,要注意观察使用后的反应,一旦出现出血、过敏,一定要及时就医。
1、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医护人员会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特别是心电监护和血压,每隔1h会进行一次血压的测量,如果发现血压降低,要立即告诉护士或医生,医生会酌情调整用药。
2、体位和活动
手术结束后患者要严格平卧。陪护人员在医生拔除患者动脉鞘后注意对穿刺部位切口实施压迫。患者要保持患肢自然伸直。卧床时间不能短于1周,1周后可以活动,活动时要做好保护措施避免摔伤。
3、患肢护理
时刻观察患肢颜色、皮肤温度、运动情况以及身体各种反应,并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固定,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发生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对于患肢,陪护人员要经常性按摩,同时患者要积极进行足背运动,以保持血液循环进行。
4、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3天内应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高蛋白食品,糖尿病患者严格糖尿病饮食,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便秘情况,严禁用力大便。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等,要做好患肢护理,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出现。
1、戒烟
患者应戒烟,避免因吸烟造成血管收缩、动脉痉挛,加重缺血。
2、防潮保暖
(1)在寒冷季节外出时应戴手套和围巾、穿毛袜,潮湿时及时烤干。
(2)保持室温在21°C以上;若要使四肢保暖,应将热水袋放于腹部,使血流增加,反射性扩张四肢血管。
3、避免损伤感染
(1)修剪趾甲时避免损伤皮肤,不要赤脚走路,选择合脚的鞋。
(2)避免搔抓皮肤造成开放性伤口,不要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以润滑液按摩皮肤,防止干燥、龟裂。
(3)每天温水洗脚,不要用热水洗脚,防止烫伤。
(4)更换鞋袜并让其通风,不穿胶底鞋以防真菌等感染。
(5)当皮肤有溃疡或感染时应及时就诊,不可自行处理,以免感染蔓延。
4、适当运动
(1)定时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避免跷二郎腿。
(2)进行伯格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具体如下:平卧,抬高双下肢45°~60°,维持1分钟~2分钟,直到脚部发白,有痛感,再坐起,双腿自然下垂,脚跟着地,做踝关节伸屈和左右摆动,以及足趾伸展和内收活动,持续2分钟~3分钟,然后平卧,盖被休息2分钟。每次活动20分钟,每天3次~4次。若运动过程中肤色变紫或疼痛,应立刻平躺,高举脚部,直到感觉舒服为止。
5、穿着宽松
避免穿着紧身衣物,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1、手术患者术后需要严密监测心功能和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在旁注意,特别注意观察患肢皮肤及血压的变化。患肢若出现血压下降、剧烈疼痛、麻木、苍白、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立即与医师沟通。
2、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如穿刺部位有无包块、隆起,如有异常要与医师沟通。
3、经治疗恢复后应观察四肢活动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术后定期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复诊的时间因人而异,建议患者每月复查一次。
2、在复诊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感受和症状,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身体检查,包括皮肤温度、动脉搏动等,还将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包括动脉压力测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等,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衣物以便检查。
饮食
ASO的发生和复发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1、宜低热量、低糖、低脂肪饮食以防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食用一些鸡肉、猪肉、牛奶、大豆等高蛋白食物和新鲜蔬菜。
2、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以维持血管平滑肌的弹性,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出血。
3、可以选择一些预防动脉硬化的食物,如茄子、燕麦、山楂、红薯、木耳、蜜桔等。
4、勤喝水,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1、戒烟戒酒,研究显示吸烟喝酒与ASO发病有相关性。
2、避免高脂肪、高碳水的高热量饮食方式,高热量的饮食会促进血脂增高,使多余的脂质在血管沉积。
3、忌食辣椒、鱼虾蟹、葱姜蒜等辛辣刺激发物,使用上述食物会使血管扩张。
预防
以下注意事项或可帮助降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应及时治疗,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2、饮食调理
(1)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为主,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如“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如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
(2)多食预防动脉硬化的食物,如牛奶、大豆、生姜、大蒜、茄子、木耳、燕麦、红薯、山楂、茶叶、海鱼、蜜橘等。
3、戒烟
应该减少吸烟次数或完全戒烟,以免损害血管,二手烟吸入者应提醒吸烟者不要吸烟或带口罩防吸入二手烟。
4、生活调理
(1)坚持适量的锻炼,运动量需要根据本人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每天最好坚持30 min的运动。
(2)外出注意保温,脚部保持干燥清洁,穿合适的鞋袜,避免损伤。
5、精神调理
(1)多与家人朋友沟通,释放压抑、紧张情绪,避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2)必要时可以寻找专业帮助。
就医指南
1、患者出现溃疡、坏疽,及皮肤溃烂、紫绀、灰暗,疼痛剧烈,伴有臭味。
2、患者合并感染,出现高热、休克。
3、患者术后突然出现急性栓塞,疼痛剧烈,动脉搏动突然消失。
以上均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出现间歇性跛行,肢体麻木、疼痛,肌肉疲劳,休息后缓解,夜晚出现静息痛,皮肤颜色改变,甚至伴有溃疡、散发恶臭。
2、除上述症状外,有体检特别是凝血功能异常结果。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1、出现大面积溃疡、坏疽,或合并感染,或术后出现动脉急性栓塞等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到急诊科就诊。
2、没有上述症状,仅是患肢发凉、麻木,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肌肉疲劳的症状,情况平稳时,应到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肢体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哪个地方感觉痛或者麻?
2、疼痛的程度如何?白天重还是晚上重?
3、平时会有怕冷、麻木的感觉吗?
4、有过走不了路的情况吗?休息之后会不会改善?
5、您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吗?
6、以前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吗?有没有做过检查?
7、来之前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治疗?
8、您抽烟吗?
9、平时吃饭有什么偏好吗?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3、这个病好治吗?
4、我要住院吗?
5、手术治愈率高吗?有没有什么风险?
6、平时吃饭要不要注意什么?
7、要来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