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是一种影像学表现,主要表现为小脑容积减少,脑沟增深增宽。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衰老、小脑疾病、药物中毒等。脑是神经系统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当小脑萎缩后患者可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及构音障碍。目前来说,小脑萎缩难以治愈,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英文名称

cerebellar atrophy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站立不稳、步态异常、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降低、认知及语言障碍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多系统萎缩、炎症、缺血缺氧、酒精或药物中毒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CT检查、MRI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

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小脑萎缩,其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截然不同,需尽早就医以明确病因。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暂无相关大样本数据。

好发人群

由于目前缺乏循证学依据,因此具体的好发人群并不十分清楚。

病因

总述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小脑会出现自然萎缩的情况。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的小脑萎缩是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如家族遗传性疾病、小脑变性疾病、小脑缺血缺氧、药物中毒、炎症等。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如家族种患有脊髓小脑变性、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遗传疾病。

2、小脑变性疾病

如多系统萎缩,常累及橄榄-脑桥-小脑系统,引起小脑萎缩。

3、缺血缺氧

如脑血管疾病导致小脑长时间缺血缺氧,也容易发生小脑萎缩。

4、药物中毒

长期应用苯妥英钠与小脑萎缩的发生相关。

5、炎症

如急性小脑炎,急性期小脑实质不规则肿胀,或呈多灶性白质损害,治愈后少数患者可留有小脑萎缩症状。

危险因素

1、家族遗传性神经疾病史。

2、酒精中毒、一氧化碳、硫化氢中毒。

症状

总述

人体正常的运动需要各组肌肉在力量、速度、幅度等方面的准确配合,这种配合依靠小脑进行协调。但如果小脑发生萎缩,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以及非运动性表现。另外,若患者的脑萎缩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患者同时还可出现其原发病的症状。

典型症状

1、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2、构音障碍

吟诗样语言,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冲撞、单调、鼻音。是由于发音器官如口唇、舌、咽喉等肌肉共济失调所致。

3、眼球运动障碍

小脑萎缩早期患者可表现为辐辏障碍及眼外肌运动障碍。可有双眼粗大震颤,少数患者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

4、肌张力减低

主要见于急性小脑半球病变,在慢性病变时较少见。但某些小脑萎缩的病例可见渐进性全身肌力增高,可出现类似震颤麻痹的情况。

5、非运动性表现

包括认知与语言功能障碍,一些证据表明小脑与精神疾病相关,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及成瘾行为等。

伴随症状

可同时伴随原发疾病的症状

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尿频、尿急、体位性低血压。

2、肢体运动障碍

如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感觉异常等。

并发症

疾病发展到晚期,患者因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褥疮、心脏疾病等病变。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询问病史,为患者做体格检查,之后需要做什么检查取决于医生对患者病因的初步判断,会根据情况要求患者完成一些量表,并会建议患者查CT、MRI及血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常进行系统的神经查体,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运动及反射的异常,特殊的试验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反跳试验,可表现为阳性。

1、感觉

医生常用一些器具(如大头针、棉絮或音叉等)触碰患者的皮肤,患者可能会有身体两侧相同位置的感觉不一致的情况,还可能完全没有感觉,或者会让患者触摸一个常见的物体(如钥匙),患者可能不能准确说出这个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名称。

2、运动

(1)医生会测量患者肢体的周径,患者可能出现双侧周径不一致的情况,。

(2)医生会用自己的力量使患者的肢体做被动运动(并要求患者的受试肢体放松),医生可感觉到患者的肌肉较硬或者被动运动的阻力较大。

(3)医生会要求患者做特定的活动(如屈肘),然后医生用手施加阻力,感知患者肌肉的力量强度,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力量下降的情况。

3、反射

医生会用叩诊锤敲击患者的某些位置(如膝盖下方的肌腱),以观察患者四肢肌肉收缩的情况,或用竹签划过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观察患者特定肌肉(如腹壁肌肉)的收缩,患者这些肌肉的收缩可表现为增强或减弱。

4、特殊检查阳性

(1)指鼻试验:医生会要求患者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用一侧示指触摸自己的鼻尖,患者可能会出现指鼻不准,手指接近鼻尖时速度变慢并可出现震颤,或睁眼时指鼻稳准而闭眼时不稳准。

(2)跟膝胫试验:医生会要求患者平躺,并将一侧足跟放在另一侧的膝盖上,然后要求患者的足跟贴着胫骨向脚踝移动。患者的足跟可能不能很准确地沿着胫骨移动,摇晃不稳,或者在移动中不能保持和胫骨的接触。

(3)反跳试验:患者两上肢向前平伸并闭上眼睛,医生用手分别或同时向下推动其前臂。患者的某一侧上肢可能会出现上下摆动幅度过大。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液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数目降低,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检查

通过该检查可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如脑炎)。急性感染时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等增多,酶学指标变化,病原学检查可以判断属于哪种感染。

3、肝肾功能检查

检测是否存在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以及某些药物中毒引起的肝酶升高或肾功不全。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及MRI是本病主要的诊断方法,为了明确患者脑部形态的改变(是否发生脑萎缩),并进一步定位定性,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此项检查。CT、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时可发现小脑萎缩时显示小脑沟纹增多、增宽,体积缩小,呈分枝树叶状,小脑周围腔隙增大,第四脑室扩大。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症状、临床检查及影像学等检查对小脑萎缩进行诊断,其中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极为重要。医生在诊断小脑萎缩的同时,还需要对引起小脑萎缩的病因进一步鉴别,如多系统萎缩、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鉴别诊断

1、多系统萎缩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小脑和自主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等多个系统的变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迟缓、肌肉强直、肌肉震颤、小脑共济失调等症状。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小脑、脑干、脊髓退行性变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协调功能减退和平衡失调。大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

治疗

治疗原则

目前的医学水平对已经形成的小脑萎缩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是采用一些能够改善患者症状的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干预一些可控的致病因素,尽可能的延缓病情的进展。

药物治疗

1、抗癫痫药(AEDs)

氯硝西泮主要用于癫痫和惊厥,也可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2、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可部分改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

3、其他

如利鲁唑,适用于延长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生命,也可用于缓解共济失调症状。

相关药品

氯硝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利鲁唑

手术治疗

小脑萎缩本身无需手术,但其部分原发病确诊后可能需要手术。

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本病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小脑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疾病,目前并没有较好的治疗措施,仅能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展。

危害性

1、小脑萎缩与某些遗传性疾病有关,而这些遗传性疾病有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

2、小脑萎缩晚期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疾病。

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

治愈性

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仅能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治愈率

目前不可治愈。

根治性

目前不可根治。

日常

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预防营养不良、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及肺部感染。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疾病的打击和折磨,导致患者存在悲观、焦虑、紧张、恐惧、失望等负面情绪,且又难以将这些问题进行表达和宣泄。

2、护理措施

家属要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并积极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身的疾病,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临床治疗,正确对待生活。多关注和关心患者,通过陪伴、言语关怀、爱抚等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树立坚定的治疗信心。

用药护理

1、严格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不得自发增加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患者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氯硝西泮是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头痛、兴奋、不安、乏力、言语不清、行为障碍等症状,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咨询医生。

生活管理

1、注重患者安全

严重共济失调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严重时加装床挡,同时要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伤害,要保持患者所在房间内的活动区域整齐,家用电器在使用完毕之后要立即拔下电源,并将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

2、选择舒适合理的衣物

衣物应易穿着,最好不要有拉链、搭扣等,且最好选择棉质、宽松的舒适衣物。

3、如厕护理

在患者上厕所时患者家属要进行协助,并在厕所门上贴上明显的标识。家属要提醒患者定时排便、排尿,在每晚睡前2小时要控制患者的饮水量。

4、合并基础疾病

对于同时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要接受规范治疗,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

5、适当运动

病情较轻可遵照医生嘱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病情监测

1、治疗效果的监测

需关注患者的主要症状的变化,如行走不利,这些均需尽可能记录下来,反馈给医生。

2、脑部形态的监测

需定期前往医院复查颅脑CT或核磁,以监测小脑萎缩程度的变化。

复诊须知

小脑萎缩呈慢性进展性退化疾病,难以治愈,患者应遵医嘱,长期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平时的饮食要注意补充营养,营养失衡容易对大脑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尽量使患者饮食摄入均衡,多吃健脑食物。

饮食建议

1、补充优质蛋白质,天然食物如鱼、畜禽肉类、蛋、奶、大豆,都是氨基酸的良好来源,可用于人体蛋白质的合成。

2、磷脂、胆固醇及部分中性脂肪都是脑细胞的构成成分,对维持脑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脑细胞的发育和突触的生长极为重要。天然食物如瘦肉、蛋、动物内脏、大豆、花生、芝麻与瓜子仁等都含有较丰富的磷脂和胆固醇。海产品如墨鱼、小黄鱼、虾、鳗鱼等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高。

3、脑部消耗的能量大部分都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即糖类是大脑的能源物质,所以每一餐都要含有一定的糖类,如馒头、面包、米饭。

4、维生素作为辅酶参与大脑的代谢,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奶和蛋中含有维生素B2,植物性食物特别是新鲜蔬菜和水果,更是含有多种维生素。

饮食禁忌

1、禁食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禁食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不吃烟熏食品。

3、不宜食干菜和腌制品。

其他注意

小脑萎缩目前没有特效药及根治性疗法,患者及家属应当充分了解病情及疾病预后,并选择正规的就医诊疗方式。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来说小脑萎缩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远离危险因素等方式来降低小脑萎缩出现的风险。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走路不稳、站立困难、步态不协调等症状;

2、伴有言语缓慢、吐字不清等症状;

3、伴有眼球左右摆动;

4、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5、伴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6、出现其他进展性的症状或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银行卡、现金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全身的体格检查,请穿方便穿脱的衣服。

3、言语不利、行走不便的患者,就医时需要家属陪护。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怎么不舒服?出现了什么症状?

2、您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3、您日常的工作、生活受到了这些症状的影响吗?

4、您最近有肢体力量减弱、言语不利、头晕或者看东西天旋地转的症状吗?

5、您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受过头部的外伤吗?

6、您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者肿瘤吗?

7、您是否已经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怎样的?

8、您正在服用药物治疗吗?是什么药物?

9、您的直系亲属是否有类似的疾病?

10、您平时抽烟、喝酒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这个病对我以后的影响大不大?

4、有哪些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您推荐哪种治疗方法?治疗会不会有副作用?

5、治疗这个疾病需要花费多少钱?要治疗多长时间?

6、我平时的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么?

7、我这个病是不是治不好了?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