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是脾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原发性占位性病变。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可呈结节或弥漫性,巨大弥漫性血管瘤可侵及全部脾脏。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多为偶然发现。当肿瘤直径>2cm时,可出现左上腹不适或隐痛,并向左肩或左背部放射,有时可出现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肿瘤直径>2cm的脾血管瘤有进行性增大的趋势,有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可能,一般主张手术切除。

英文名称

splenic hemangioma

遗传性

本病无遗传倾向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肿瘤科

发病部位

脾脏

常见症状

左上腹不适或隐痛、恶心、嗳气、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

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超声、CT、MRI、X线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虽为良性病变,但肿瘤直径>2cm的脾血管瘤有进行性增大的趋势,有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需尽早手术切除[1]。

临床分类

1、基于肿瘤性质的分类

可分为3型,即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血管淋巴管混合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更常见。

2、基于肿瘤病理的分类

大体上脾血管瘤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发病率

脾血管瘤是脾原发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尸检的检出率为0.3%~14%。

好发人群

1、 发病人群年龄多为20~50岁。

2、 男性多发于女性。

病因

总述

脾血管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胚胎期脾血管组织和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有关。

症状

总述

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当肿瘤直径>2cm时,脾增大压迫周围器官,出现左上腹不适或隐痛,可向左肩或左背部放射,有时可出现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但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

并发症

1、脾功能亢进

有些脾血管瘤的患者可并发脾功能亢进,产生贫血、乏力、心悸、脾肿大等症状。

2、脾破裂

偶有患者因脾血管瘤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表现为突发腹痛、血压下降和休克。需及时前往急诊科进行手术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左上腹不适、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腹部体格检查,判断脾脏是否有异常,然后会建议患者行X线、CT、MRI、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其他胃肠、肝胆疾病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脾血管瘤患者的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特异性,若脾脏增大,通过脾脏触诊可触及;若脾血管破裂,则会出现腹部的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提示有腹膜炎的发生。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是诊断脾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可见脾内有边界清晰的类圆形高回声团,回声团内显示小的回声和高回声间隔光带,呈网络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可有脾动脉或脾静脉分支绕行或穿行,血管瘤内血流信号一般不易显示。做超声检查时,需暴露腹部并放松。

2、CT检查

以单发脾血管瘤多见,平扫呈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密度灶;增强后可类似肝血管瘤样周边强化,逐渐向中央充填;亦可早期均匀强化,伴有纤维化者无明显强化。弥漫型血管瘤,可使整个脾脏显示海绵样,有时甚至呈囊性表现,脾大明显。

3、MRI检查

可见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圆形、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影,增强后典型者类似肝脏的血管瘤的强化特点,纤维化者无明显强化;弥漫型血管瘤整个脾脏呈海绵状囊性改变。

4、X线检查

脾血管瘤的腹部平片检查多无阳性发现,当血管瘤巨大时,可表现为脾影增大或脾区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影。若有钙化,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斑点或弧形致密影。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诊断脾血管瘤的金标准。脾血管瘤常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理结果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者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可见含有血凝块的囊腔;弥漫型血管瘤整个脾呈海绵样,有时呈囊性表现,脾大明显;脾血管瘤可因血栓形成而梗死,通过机化而完全纤维化。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发现脾血管瘤的时间或者是出现左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时间,在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后,结合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会与慢性胃炎、脾转移性肿瘤、脾淋巴管瘤相鉴别。

诊断依据

1、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

2、当肿瘤直径>2cm时,可出现左上腹不适或隐痛,可向左肩或左背部放射,有时可出现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但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

3、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血压下降或出现低血压休克表现,应怀疑患者出现脾动脉破裂出血,此时查体可见腹肌紧张、压痛明显,严重者表现为弥漫型腹膜炎征象。

4、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B超是常规检查手段,具有经济、简便等优点,为首选检查方法,其中彩超检查阳性率更高。CT检查敏感性较高,三维成像CT可显示病变立体改变。MRI检查准确性高、安全、方便。X线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恶心、反酸等,与脾血管瘤压迫周围器官所表现的症状类似,但通过脾脏触诊、胃镜以及腹部超声、CT等检查即可鉴别诊断。

2、脾转移性肿瘤

是指非起源于脾脏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左上腹包块、食欲减退等,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脾,这些表现与脾血管瘤类似。通过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即可鉴别诊断。

3、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发生于成人者相对少见。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为偶然发现,也有较大者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相应症状,如左上腹痛、腹胀、恶心。病理上脾淋巴管瘤的囊腔内含有蛋白成分的囊液而非血液,而脾血管瘤的病理可见有血凝块的囊腔,因此通过病理检查即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标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当达到手术指标时应切除瘤体。当瘤体直径<2cm时,应定期观察,监控其增长趋势。当瘤体直径>2cm时,争取手术治疗,以防止自发性血管瘤破裂大出血、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出现。

急性期治疗

有患者因脾血管瘤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表现为突发腹痛、血压下降和休克。出现此情况需及时前往急诊科进行开腹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1、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心情愉悦,条畅情志。

3、均衡营养,保证高蛋白、高热量、低盐、富含维生素饮食。

药物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相关药品

本病无特效药物。

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成人肿瘤直径>10cm位脾包膜下,或凸出脾包膜,有破裂倾向;或近期增大迅速,脾脏广泛融合状改变,症状明显者。

(2)存在脾血管瘤引发的血液功能障碍,或脾血管瘤直径>4cm,有自发性或继发性破裂可能者。

(3)脾肿瘤借助增强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仍不能排除为脾脏的恶性病变(如血管肉瘤、淋巴瘤等),或对患者心理产生影响而要求手术,可行手术治疗。

(4)影像学检查并临床诊断为脾血管瘤保守治疗者,可建立随访机制,严密定期复查。

2、手术方式

(1)开腹脾切除术:是治疗脾肿瘤的标准手术,也是经典术式,适用于所有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脾血管瘤较大,尤其是伴有脾功能亢进的脾海绵状血管瘤建议采取脾切除术,优点是可根治、手术操作相对较易。但该术式创伤较大,同时使部分无病变脾脏无辜切除。

(2)脾脏部分切除:在现代脾脏外科发展和精准微创外科理念趋势下,临床上选择性保脾已逐渐成为共识,脾脏基础研究表明保留脾脏的25%以上,即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脾脏部分切除术创伤较脾切除小,能够保留脾脏的功能,从而减少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和血栓栓塞风险。但由于脾组织较脆,脾部分切除技术难度较高,术后易再出血,术式有一定难度。

(3)腹腔镜下脾脏切除、脾脏部分切除:随着微创腔镜外科的快速发展,在适当选择的脾脏外科患者中,腹腔镜脾切除术已成为首选,其具有手术创伤小、病情恢复快等诸多优点。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禁忌症包括脏器功能差;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及上腹部手术史或脾周粘连严重。

(4)其他治疗:如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脾切除,在脾脏外科已经开展应用;脾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术和射频消融术等,但应用较少。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大部分脾血管瘤的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或恶变,应引起警惕。

危害性

脾血管瘤若增长巨大可发生脾破裂或恶变,危及生命。

自愈性

本病不可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治愈性

本病一般经手术切除后可达到临床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根治性

本病为良性病变,大多数病例经手术切除后即可根治。

复发性

本病为良性病变,一般经手术切除后很少有复发的可能。

转移性

本病为良性肿瘤,无转移性。

日常

总述

脾血管瘤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复诊、配合治疗;注意休息,合理锻炼,发现不适,应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出现左上腹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后,会出现焦虑、担忧的心理,生怕自己患了恶性疾病,为家人带来负担,同时也会担心手术风险以及术后恢复的问题。

(2)患者会出现多疑、猜忌的心理,认为家属和医生对自己隐瞒病情,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

2、护理措施

(1)对于患者的焦虑情绪,家属应给予理解,并多与其进行交流,让患者感到家的温暖,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2)对于患者的猜疑,家属可请医护人员前来为患者讲解病情,让患者明白自己所患疾病为良性肿瘤,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过程当中。

术后护理

1、饮食与营养支持

术后家属应鼓励患者尽早进食,给于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2、镇痛护理

术后麻醉效果消失后,切口疼痛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此时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陪伴在患者身边,转移患者注意力,如果疼痛实在难忍,可呼叫医护人员前来处理。

3、康复锻炼

术后家属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进行适当的锻炼,避免卧床过久引起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生活管理

1、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刺激和波动,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均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以及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注意补充营养。

3、生活要规律,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

4、戒烟、戒酒。

病情监测

脾血管瘤较小,尚未达到手术切除标准的患者,可定期复查明确肿瘤是否增大,若出现左上腹不适、左肩牵引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血管瘤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此时要及时就医诊治。

复诊须知

直径小于3cm的无症状脾血管瘤主张暂不手术,每3~6个月复查,项目包括超声、CT等,以明确血管瘤大小和位置。如血管瘤体积无变化,可继续观察;如体积逐渐增大应缩短复查间隔,或出现手术指征时建议手术治疗。

饮食

饮食调理

脾血管瘤的患者应均衡饮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术后要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患者身体康复,有利于身心健康。

饮食建议

1、术后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如动物内脏、瘦肉、蛋奶、大豆、豆浆等。

2、饮食清淡,多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促进消化,如芹菜、萝卜、番茄、黄瓜等。

3、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按时吃,每餐吃七分饱即可。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2、不挑食,以免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疾病康复。

3、患者应戒烟忌酒,忌喝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4、忌食羊肉、海鲜等,特别是术后,否则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不利于康复。

预防

预防措施

脾血管瘤起病隐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因此只有定期体检,才有利于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突发剧烈腹痛、血压下降。

2、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呼吸急促。

出现以上情况须及时送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体检发现脾脏有血管瘤。

2、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出现以上状况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出现突发腹痛、血压降低,或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呼吸急促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体检发现脾脏有血管瘤,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者,可前往肿瘤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穿着宽松、易暴露腹部的衣服,方便医生检查。

3、以往有进行体检的,请携带体检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最好在家属陪同下就医。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不舒服什么时候会加重?什么时候会缓解?

3、除了您之前说的不舒服外,还有其他地方不舒服吗?

4、您之前有出现过这些症状吗?

5、您之前得过其他的病吗?

6、您之前去哪里看过这个病吗?效果怎么样?

7、您的家人有过相同的症状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严重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会痛吗?

3、我需要住院吗?要怎么治疗?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多久可以治好?

4、这个病的治疗费用高吗?医保报销吗?

5、这个病治好后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注意什么?

7、我以后还要来复查吗?

8、我这个是恶性肿瘤吗?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