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脾虚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包括脾气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等证型,其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与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又因不同证型的临床特征各有不同,故其治法和用药也会有所差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脾胃病科

发病部位

脾脏

常见症状

饮食减少、腹胀、浮肿、内脏下垂、大便稀溏、慢性出血

主要病因

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生活方式

检查项目

血常规、幽门螺杆菌(Hp)检测、便常规+隐血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细胞学检查、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肛门镜检查

重要提醒

脾胃虚弱者应经正规医疗机构中医师辨证诊断和治疗。

临床分类

1、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又名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虛弱,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3、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虛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清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4、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又名气不摄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不会传染。

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总述

传统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可能是由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所致,造成其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

基本病因

1、饮食因素

(1)饮食不节制或不规律都会影响脾脏,导致脾虚。

(2)过食生冷,易损伤脾阳,使得中焦阳气温煦功能减弱,出现阳虚。

2、生活方式

劳倦过度,如超负荷工作,不断耗损人体气血,脾脏得不到充足的养护,导致脾虚。

3、精神因素

长期思虑太多,精神抑郁,可影响食欲,使得脾脏得不到充足的水谷精微的养护,导致脾虚。

4、生理因素

(1)先天因素:部分患者先天体弱或脾虚。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气血慢慢不再充足,出现脾虚。

5、疾病因素

(1)如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使得脾气不断损伤,清阳下陷,造成脾虚气陷。

(2)久病之后,邪气耗伤正气,正气虚弱,使得整个机体虚弱,故而脾虚。

6、其他

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可损伤脾气,导致清阳下陷,则容易造成脾虚气陷。

症状

总述

脾虚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腹胀、浮肿、内脏下垂、大便稀溏、慢性出血等不适。但根据不同的证型,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典型症状

1、脾气虚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饮食减少,腹胀,进食后腹胀明显,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2、脾虚气陷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久泄,脘腹重坠作胀,进食后更加明显。小便混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至出现内脏下垂,或脱肛、子宫下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光泽、饮食减少,舌淡苍白,脉缓或弱。

3、脾阳虚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肢体浮肿、白带清稀量多、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4、脾不统血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并发症

若脾虚日久,可影响其他脏腑,进而导致整个机体虚弱。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幽门螺杆菌(Hp)检测、便常规+隐血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细胞学检查、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肛门镜检查等。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颈项躯体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必要时进行排出物的望诊。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会辨别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及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生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病变的寒热虚实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

4、切诊

主要是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脾虚证型的脉象。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血液情况,明确病因,如确定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贫血。

2、幽门螺杆菌(Hp)检测

了解有无Hp感染情况。

3、便常规+隐血检查

了解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钡餐可明确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

2、超声检查

可帮助明确患者子宫位置,排除腹部是否存在其他异常。

3、其他

CT、MRI及造影检查可进一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腹部、盆腔中的状态。

病理检查

医生可能建议部分患者进行相关细胞学检查,以排除癌变。

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该检查不仅可对胃黏膜直接观察、摄像,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医生怀疑有恶变,还可以在胃镜检查中取出活检做病理检查。

2、肠镜检查

包括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等,可观察肠内有无病变。

3、肛门镜检查

可在直视下观察直肠末端有无直肠脱垂、黏膜松弛以及有无出血、糜烂、溃疡、充血等情况。

诊断

诊断原则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幽门螺杆菌(Hp)检测、便常规+隐血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细胞学检查、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肛门镜检查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脾虚的具体证型不同,其治法用药也有所差异。如脾气虚主要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脾虚气陷主要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阳虚主要是健脾温阳;脾不统血主要是益气补血。

药物治疗

1、脾气虚

(1)方药: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2)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等。

2、脾虚气陷

(1)方药:补中益气汤等。

(2)常用药物: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橘皮等。

3、脾阳虚

(1)方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2)常用药物:人参、干姜、甘草、白术、附子等。

4、脾不统血

(1)方药:归脾汤等。

(2)常用药物: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等。

相关药品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归脾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建里、内关、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配穴。

2、推拿

主要沿胃经和脾经的循行进行按摩。可点按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3、其他

拔罐、刮痧等疗法对改善脾阳虚有一定的效果,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脾虚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脾虚的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

1、脾虚者可有饮食减少、腹胀、浮肿、内脏下垂、大便稀溏、慢性出血等不适,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若脾虚日久,可影响其他脏腑,进而导致整个机体虚弱,甚至会引发其他病证。

治愈性

轻症患者经过及时有效地对症治疗,通常可治愈。若病情严重顽固或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过程,均会导致病程迁延不愈。

治愈率

多数轻症患者经过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脾虚。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心理护理

精神因素是导致脾虚的原因之一。脾虚患者多因久病而多忧虑,与病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患者应注意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多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生活管理

1、生活要有规律,改变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2、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

3、适当的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有无腹泻、浮肿等表现以及大便的变化等。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饮食建议

饮食宜偏温,食物以精、细、软为主,如山药、萝卜、地瓜、南瓜等。平日可用粳米、山药适量,洗净放在一起煮粥,煮熟即可服用。

饮食禁忌

1、避免冷饮、雪糕之类的食物。

2、尽量避免寒性的食物,如蟹、螺蛳、蚌肉、柿子、甘蔗、香蕉等。

3、避免食用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香菜等。

4、避免高糖、高脂肪,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猪油、肥肉等。

5、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酒、咖啡等。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脾虚主要包括规律饮食、注意保暖、增强体质等。

1、规律作息,注意休息,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节食等情况。

2、要注意避免过多食用寒凉之品,特别是各种冷饮、冰镇食品。

3、平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4、平时要加强营养,多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5、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忧思过度。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或饮食减少、腹胀、大便稀溏;

2、伴肢体倦怠或浮肿、消瘦、肥胖;

3、伴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至出现内脏下垂,或脱肛、子宫下垂等;

4、伴乏力、眩晕、腹痛;

5、伴各种慢性出血;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脾虚患者一般可到中医脾胃病科就医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粪便检查,可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预留大便。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都有哪些不适?是否存在饮食减少、腹胀、浮肿、大便稀溏等表现?

2、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加重?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减轻?

3、平时的饮食情况如何?是不是特别爱吃雪糕、冰饮等生冷食物?是否存在暴饮暴食的情况?

4、平时是否爱熬夜?从小身体就偏弱吗?

5、工作压力大吗?是否长期超负荷工作?

6、之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都进行过哪些治疗?

7、(女性)怀孕、生产过几次?产后护理都是否得当?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是脾虚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进行哪些治疗?大概需要服药多久?

4、治疗后是否还会复发?

5、我平时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饮食禁忌吗?

6、我是否需要复查?多久复查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