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是指脾肾阳气亏虚,运化饮食和水谷精微功能失常,调节水液代谢作用减弱的病理变化。临床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饮食失调、房劳过度、感受外邪、久病等有关。本证为阳虚证中较为严重的证候。如果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阳虚欲脱,或脾肾机能衰竭。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更年期或慢性病史的人。
病因
脾肾阳虚发生多与饮食失调、房劳过度、感受外邪、久病等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最终导致脾肾阳虚。病性属虚,病位在脾肾。
1、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偏食辛辣肥腻食物,或饮食无规律,过饥过饱,损伤脾胃,久病迁延,影响脾阳,肾阳,逐渐形成脾肾阳虚。
2、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房事不节制,或有手淫习惯,耗伤肾精,肾气,继而损及肾阳,元阳不足,波及脾阳,形成脾肾阳虚。
3、外感水湿寒邪
外感湿寒邪,日久不能消除,肾阳受损,不能温暖脾阳,导致脾肾阳气同时损伤,虚寒内生。
4、久病
泄泻痢疾等疾病日久不痊愈,损伤脾阳,病情缠绵,不能充养肾阳,逐渐形成脾肾阳虚。
症状
脾肾阳虚主要体现在消化机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和温煦脏腑机体失常三方面。临床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为主要特征。
1、消化机能失调
腹胀,久泻,泄泻多在黎明之前,泻下清稀且有未消化食物,或久痢。
2、水液代谢紊乱
面部浮肿,下肢水肿,甚至有腹水。或有小便不利。
3、温煦脏腑机体失常
肢体不温,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会根据具体疾病做西医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检查、B超、CT、心电图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肢体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四肢、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肢体了解发病部位、皮肤温度、是否肿胀等,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2、血生化检查
用于判断是否合并水、电解质等多种代谢紊乱,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3、大便检查
对泄泻痢疾的诊断非常重要,包括大便隐血试验,涂片査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及虫卵,大便细菌培养等。
4、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滤过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常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超声、CT检查
主要了解脏脏形态及功能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
心电图
可以了解心脏情况,是否有并发证,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诊断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腰膝酸软,神情倦怠,肢体乏力,小便频数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肾气虚的诊断必须具备特异症状和两项可见症状加典型舌脉。但诊断时一般需要与脾阳虚和肾阳虚等进行鉴别。
1、病史
本证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在更年期;多由久病耗伤脾肾阳气而形成。
2、临床表现
(1)特异症状
腹中冷痛,大便溏稀,肢体浮肿;四肢不温。
(2)可见症状
面色苍白,神情疲惫,四肢无力,泄泻多在黎明之前,泻下清稀且有未消化食物。
3、舌脉
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水滑,脉沉迟而弱。
1、脾阳虚与脾肾阳虚
二者同为寒证,都出现肢体不温,面色苍白,脉沉,或出现泄泻疾病,但有轻重不同。脾阳虚是因脾阳不足,以饮食不化和水湿不化为特点,脾肾阳虚除有脾阳不足的症状外,必有肾阳衰退的表现,其大便有未消化的食物较脾阳虚更为严重,还兼有少腹冷痛,或黎明前腹痛腹泻。脾阳虚水湿不化,可出现痰饮水肿病证,其肿按之如泥,以湿的症状最为明显,脾肾阳虚因下焦元阳火衰,不能化气,必有小便不利,腰膝沉重酸冷等表现。故脾阳虚治宜温运脾阳、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
2、肾阳虚与脾肾阳虚
二者同为阳虚证,均有肢体不温等阴寒内盛,脾失健运而成的腹泻,水肿等气化失司等表现,但肾阳虚以命门火衰为其重点;腰膝酸软冷痛,阳萎遗精,妇女宫寒不孕等表现,虽在脾肾阳虚证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不象单纯肾阳虚证明显。其治则宜温补命门,蒹养精血。
治疗
本证治疗当以温补脾肾为法,但应以补肾壮阳为主,因肾阳为人身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脾得温煦,则诸症皆除。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治疗脾肾阳虚时,可佐以滋补肾阴的药物,以阴中求阳。
1、泄泻
(1)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味子散或四神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2、痢疾
(1)方药:真人养脏汤或胶艾丸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
3、水肿
(1)方药:真武汤或复元丹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木香、茴香、川椒、独活、厚朴、橘皮、吴茱萸、泽泻、肉豆蔻。
4、臌胀
(1)方药:肾气丸,或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5、痿证
(1)方药:归脾汤合右归丸加减。
(2)常用中药:白术、当归、白茯、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熟地、山药、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肉桂。
6、便血
(1)方药:黄土汤加减。
(2)常用中药: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七、花蕊石。
7、虚劳
(1)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无比山药丸、附子理中丸、附子七味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脾肾双补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针灸疗法
(1)针刺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配脾俞、肾俞、关元俞、命门等,用补法,并可加灸。适用于久泻、久痢的患者。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水分等,用泻法,并可加灸。适用于水肿、臌胀的患者。
(2)耳针
取穴脾、肾、肝、皮质下、膀胱、腹、大肠等,每次2-3穴,双侧均针刺,用中等刺激。适用于水肿、臌胀的患者。取穴小肠、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神门等,每次取3-5穴,用轻刺激针5-10分钟,隔日1次。适用于久泻、久痢的患者。
(3)拔火罐
用中型火罐,于肚脐处(相当于神厥穴,包括天枢穴处),拔1罐,隔1天或隔4天1次。适宜阳虚泄泻或大便有未消化食物的患者。
2、推拿
(1)用一指推拿法。由患者中脘处慢慢地向下移动至气海、关元等穴处反复数次。再指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及足三里穴。
(2)患者俯卧,仍以一指推拿法,由脾俞至胃俞,肾俞,大肠俞处,揉长强,患者取坐势,拿肩并及曲池、合谷等穴。本法适用于脾胃阳虚泄泻的患者。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由于脾肾两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故脾肾阳虚证可见于多种慢性病的后期,是阳虚证中较为严重的证候。其进一步发展可致阳虚欲脱,或脾肾机能衰竭。
1、脾肾共同协调。共同主司调节水液代谢,若脾肾阳虚,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水饮内生,如果向上影响心肺,会出现心脏功能受受损的水饮凌心证,或小便不利或不通的癃闭或关格。
2、若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脾肾机能衰竭。
本证如果尽早的诊断,正确辨证治疗,饮食生活调理,症状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日常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防寒保暖,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本证常见于某些病证的慢性阶段,病情多有反复,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常有焦虑、恐惧心理,应保持心情愉快,消除不良情绪,以防症状加重。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注意观察效果和反应。
2、本证为慢性病的后期表现,治疗一旦获效还应坚持治疗,不可半途而废。
1、生活中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2、加强营养,多吃温补性食物,促进机体的康复。
3、由于精力不足,体力下降,可适当休息,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熬夜。
4、适度节制性生活,减少性生活的次数,降低性生活的质量。
5、长期卧床者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宜经常变换体位,定时翻身,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
1、注意观察腹痛、腰痛、水肿、二便等情况变化。
2、注意观察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舌苔、脉象等情况的变化。
3、水肿、膨胀的患者,还需注意观察每日小便的次数、颜色、数量,以及时了解水邪的消长。
4、注意观察有无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检查、心电图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宜清淡卫生,易消化,富有营养。注意饮食禁忌,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1、一般选择温补脾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鹿肉、韭菜、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等。
2、阳虚泄泻患者更宜温补止泻的食物,如糯米、链鱼、河虾、干姜、花椒等;具有收涩止泻的食物,如石榴、乌梅、莲子、芡实等。
1、不宜吃寒凉滋润的食物,如莲藕、芹菜、豆腐、鸭梨、苹果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韭菜、姜、葱、大蒜、茴香和各种香燥调味品,这些食品易生火耗血,加重病情。
预防
脾肾阳虚发生多与饮食失调、房劳过度、感受外邪、久病有关,因此平时饮食有节,生活起居有规律,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凡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婚后节制房事,切忌在郁怒的情绪下,或疲劳后房事。
4、注意饮食调摄,戒烟酒,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
5、调畅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才能气血顺畅,阴阳平和。
就医指南
1、久泄持续大便,使用药物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
2、久泄不止,精神疲倦,头晕乏力,皮肤弹性差,有脱水状态。
3、若出现大量呕血,黑便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若出现腹痛,腹泻,肢体浮肿,四肢不温的症状。
2、或伴有神情疲惫,四肢无力,久泄久痢,或黎明前泄泻。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衣物。
3、可能需要做一些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腹痛,腹泻,肢体浮肿,四肢不温的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神情疲惫,四肢无力,黎明前泄泻?
3、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吗,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肾炎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饮食情况如何,大便情况怎么样?
6、最近睡眠怎么样?有没有熬夜?
1、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