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胆热

胆热又称胆经实热证,是指胆气郁而化热或郁热壅于胆腑而引起的以口苦、咽干为主症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以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胸胁胀满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感受外邪、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常易影响脾胃功能。本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常见于眩晕、胁痛、黄疸、不寐等疾病中。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胸胁胀满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内伤

检查项目

腹部超声、CT及MRI检查、静脉胆道造影、血常规、肝功能

重要提醒

若出现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胸胁胀满的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注意调节情志,避免发生其他变证。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病因

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感受外邪、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胆,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入侵,郁久化热,或外感邪热,侵犯胆经,导致邪热壅于胆腑,肝胆气机不利,出现两胁胀痛,口苦咽干等表现,形成本病。

2、情志内伤

平日急躁易怒,或长时间忧郁,导致肝疏泄调达气机的作用失调,肝胆气滞,郁而化热,日久形成胆热证。

症状

总述

胆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影响消化和胆汁排泄、情绪活动等的异常。胆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胸胁苦满。若病情发展,影响脾胃功能,可见胃脘胀满、疼痛、噯气、吞酸嘈杂、胸胁不舒等症状。

典型症状

1、胆汁排泄异常

主要表现为口苦,或呕吐苦水,胸胁胀满,或出现黄疸,或者出现胃脘不舒,嗳气。

2、情绪活动异常

可表现为心烦,失眠,烦躁,易怒。

3、其他

主要有面红,眼睛红赤,头晕,目眩,咽干。

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腹部超声、CT及MRI检查、静脉胆道造影、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胁肋部的疼痛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2、肝功能检查

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有助于了解有无肝功能损伤。

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可观察胃及胆囊的大小,厚度,或病变情况,最有诊断价值。

2、CT及MRI检查

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和鉴别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合并有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时的诊断更有价值。

3、静脉胆道造影

将造影剂从静脉注入体内,肝脏能将这种造影剂经胆汁排入胆道,而排入胆道的造影剂并不需经过胆囊的浓缩,就能使胆管显影。是一种主要用来诊断胆管疾病的检查方法。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胸胁苦满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诊断时必须具备特殊症状和一项可见症状加典型舌脉。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肝火上炎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心胆不宁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特异症状

口苦,或呕吐苦水。

2、可见症状

头晕耳鸣,心烦不寐,面红,目赤,胸胁苦满,或发为黄疸。

3、典型舌脉

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病史

多有七情内伤或感受外邪病史。

鉴别诊断

1、肝火上炎与胆热

二者均可由郁怒化热、化火所致。肝火上炎为肝经实火证候,临床以性情急躁、头痛、目赤、耳鸣、口苦为主要不表现,可伴见狂躁不安,咯血等;胆热以口苦、咽干、目眩、耳鸣为主,并且头痛、目赤等表现较肝火上炎证轻。从肝胆功能来说,肝主怒,胆主决断,所以肝火上炎证多性急易怒,胆热证则多叹息。

2、肝胆湿热与胆热

肝胆湿热多因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而致,主要表现为胁痛、口苦、脘腹胀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身目发黄等,以脾胃症状和黄疸为主症。胆热以口苦咽干,发热怕冷,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

3、肝气郁结与胆热

肝气郁结常见有胁痛、呕逆、乳房胀痛、腹痛、痛经、月经不调、泄泻等,多由情志致病;胆热除胸胁不舒、呕逆等症外,还可见头晕目眩、口苦、烦躁失眠、大便秘结等热证表现,可有情志、外感、饮食等因素而致病。

4、心胆不宁与胆热

心胆不宁属虚证,多见于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可见易受惊恐、胆怯,头晕欲呕,失眠多梦等表现;胆热属实证,以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为特征。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以清热利胆为主要治疗。若出现在眩晕疾病中,治宜泻胆清热。若出现在胁痛疾病中,治宜清肝胆而调气机。若出现在黄疸疾病中,治宜清热退黄。若出现在不寐疾病中,治宜疏胆泻热,佐以安神。

药物治疗

1、眩晕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2、胁痛

(1)方药:金铃子散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铃子、延胡索、紫苏梗、陈皮、枳壳、郁金、茵陈。

3、黄疸

(1)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常用中药: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4、不寐

(1)方药:温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丸、乌梅丸、安宫牛黄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可取胆俞、阳陵泉,阴陵泉,期门、日月、内关、足三里、丰隆等穴,采用泻法。

2、推拿疗法

在两胁及胃脘部轻轻揉按,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灌肠疗法

可用生大黄、青蒿、黄芩、陈皮等药物,水煎取汁,保留灌肠30分钟。

治疗周期

胆热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胆热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情发展,症状加重,影响脾胃功能,形成其他变证。

危害性

本病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眩晕、失眠、黄疸等疾病,影响生活和工作。

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症状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如果引起胆热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

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情志调节、注意休息,适当锻炼等措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本病情志护理尤为重要。应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少生气动怒,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2、按时服药,中西药物不宜同时服用,服药期间禁辛辣,油腻食物。

生活管理

1、环境应安静整洁,室内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2、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3、眩晕患者应卧床休息,必须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慢,病情缓解后,可适当的运动。

4、有传染性的黄疸患者,需做好肠道、血液及体液隔离。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头痛、失眠、胁痛等的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等。

2、注意观察神志、面色等变化,定期监测血压,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黄疸的患者,还应观察其色泽变化,注意区别阴黄和阳黄,正确判断病情进退。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腹部超声、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佳。尤其注意饮食宜忌,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腻及海腥发物等,戒烟酒。

饮食建议

1、在恼怒情况下不宜进食,以免气食交阻。

2、同时注意养护脾胃,饮食宜定时定量,软烂适度。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故预防以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同时注意增强体质,饮食调护,生活起居规律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平时应加强生活调摄和精神调养,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心情舒畅。

2、平时可参加轻松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如散步、下棋等,培养乐观、愉快的心情。

3、可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4、若有眩晕、胁痛、黄疸、不寐等疾病,应积极治疗。

5、平时应饮食规律合理,勿暴饮暴食,忌烟酒。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若出现口苦、咽干等症状。

2、或伴有眩晕、失眠、心烦、胸胁胀痛,黄疸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口苦咽干、胸胁烦闷等症状?会有发热怕冷等表现吗?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抽烟喝酒习惯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口苦咽干、胁痛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