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冲动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冲动型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攻击型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冲动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家庭与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有关。本病一旦形成,很难治愈,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矫正异常行为。

英文名称

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其它名称

攻击型人格障碍

遗传性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遗传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无罪恶感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CT、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患者会出现暴力行为,危害他人,应积极进行治疗,争取减少攻击行为。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不会传染。

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好发人群

男性多见。

病因

总述

冲动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家庭与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一些调查显示,亲属中冲动型人格障碍发生率与血源关系的远近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与高。

2、生理因素

患者可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部分患者具有异常脑电图。还有研究发现,早期的产伤、怀孕期间的感染、头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会导致本病发生。

3、家庭与教育因素

家庭与教育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大脑发育未成熟,有较大的可塑性,强烈的精神刺激会给儿童的个性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不合理教养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缺乏家庭正确教养或父母的关爱是发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4、社会文化因素

恶劣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均可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症状

总述

冲动型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患者往往在童年时就有所表现,常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

典型症状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可分为主动攻击型和被动攻击型。

1、主动攻击型

患者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行动反复无常,行为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律或罪恶感。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2、被动攻击型

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挠。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并发症

1、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受影响,导致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

2、患者还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的人格障碍,如分裂样人格障碍、偏执样人格障碍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强烈的暴力行为、事后无罪恶感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选择CT、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等检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体格检查

医生会初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如体温、血压等,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还会进行基本的检查了解患者有无明显的疾病征象,检查有无明显的功能障碍。还会进行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有无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血生化等,以寻找可能的器质性病变,具体检查方式请以医嘱为准。

影像学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者有无颅脑等部位的病变。

其他检查

1、精神评定量表检查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精神评定量表检查。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否有精神异常及严重程度,判断焦虑等症状的原因。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2、脑电图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能将脑多数神经细胞活动电位或突触电位的电生理现象进行总和,医生可根据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变。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平时有哪些异常表现、是否有明显的暴力行为,还会询问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事后有无后悔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CT、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情感爆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有下列3项:

(1)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2)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3)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4)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5)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6)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7)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8)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治疗

治疗原则

冲动型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很难治愈,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一些治疗手段在异常行为的矫正中有一些作用,比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

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可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具体药物请以医嘱为准。

1、焦虑表现明显者可选用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2、碳酸锂对有冲动或攻击行为者有效。

3、伴有脑电图改变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可给予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

4、抗精神病药物有一定的抗冲击-攻击作用,可选择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等。

相关药品

地西泮、阿普唑仑、碳酸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颞叶切除或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部分患者的人格障碍表现,但具体是否选择手术治疗应以医嘱为准,在此仅作为介绍。

心理治疗

1、认知疗法

人格障碍患者的极端化行为都与其头脑里的一些非理性观念有关。因此,要改变他们的极端行为,就要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产生合理化观念。医生会用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改变患者的想法,纠正患者的认知。

2、行为治疗法

一些行为矫正的技术可以帮助矫正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一些极端行为。例如,可用系统脱敏技术来矫正患者的冲动行为。也可用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攻击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较少攻击行为。

3、社交训练法

社交训练法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性,帮助患者融入家庭、社会中,有助于患者改善自身攻击性行为。

4、其他

也可通过加入其他教育机构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自身行为,让有相似症状的人群互相支持、学习,可能有助于症状的改善。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非常困难,多数患者不认为自身需要接受治疗,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很难治愈,经过治疗能一定程度上矫正异常行为。

危害性

本病会导致患者因微小的刺激而出现暴力行为,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受影响,造成破坏和危害他人。

治愈性

本病一旦,很难治愈,经过积极的治疗,可能一定程度的矫正异常行为。

日常

总述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心理护理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家属可以为患者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平静的心态。家属还应该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了解现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患者切实地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温暖,帮助患者打开心扉,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同时还应该鼓励患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用药护理

使用碳酸锂治疗时,应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监测血锂浓度,并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血锂浓度调整剂量。

生活管理

1、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患者应受环境影响导致本病的风险。

2、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状态良好时,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缓解心理压力。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可能受情绪影响出现暴饮暴食或抗拒饮食,应当尽可能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状态。

2、部分精神精神药物可能导致患者体重增加,但患者应正常饮食,必要时可与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

饮食禁忌

忌烟酒。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家庭正确教养、父母的关爱等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就医指南

就诊科室

可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何时出现的症状?

2、症状出现多久了?

3、平时有物质滥用吗?

4、是否经历过某些创伤?

5、是否担心与其他人有交际障碍?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症状严重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应该做什么检查?

4、应该吃什么药?

5、能够痊愈吗?

6、这些治疗是否有效?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