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火大
胃火大,又称胃热炽盛,是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牙龈肿痛、口臭、便秘、容易饥饿等表现。分为虚实两种。发生多与邪热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饮食起居等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可进一步损伤津液,导致疾病迁延,增加治疗难度。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胃实火
主要表现为饮食增多,容易饥饿,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口渴,喜欢喝凉水,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而有力。
2、胃虚火
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有饥饿感,但不思进食,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而见腹胀,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于偏嗜辛辣刺激、油腻、煎炸食物的人群。
病因
胃火大多因邪热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所致。基本病机为胃热炽盛,胃受纳腐熟功能异常。病位在胃,与多个脏腑相关。
1、邪热犯胃
外感寒、湿、热、毒邪,可单独或兼夹侵犯胃腑,外邪不解,日久化燥化热,导致胃受纳和降功能失调,导致本证。
2、饮食不节
平日偏嗜辛辣刺激,燥热,煎炸,或太过油腻的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胃肠积热,热郁化火,形成本证。
3、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不遂,情绪抑郁,不能舒缓,或暴怒,损伤肝脏,肝疏泄调达气机失调,气机郁滞,日久气郁化火,导致气郁化火,影响脾胃,而形成本证。
症状
本病临床以胃部不适,容易饥饿,牙龈肿痛、口臭、大便干结等表现为主要特征。主要反映在胃受纳和腐熟功能,和胃通降功能失常两个方面。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
1、胃受纳和腐熟功能失常
胃热炽盛,胃受纳和腐熟功能亢进,饮食增多,容易饥饿。胃失和降,气滞中焦,则出现胃脘痞胀或隐痛,饮食减少。若为虚火,有饥饿感,但不思进食,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而见腹胀。
2、胃通降功能失常
胃气向下运动维持胃肠道通畅,胃火炽盛,胃通降功能失常,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口渴,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
胃实热,病久不愈,胃热耗伤津液,可转变为胃阴虚,表现为阴虚火旺,即转变为虚热证。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会根据具体疾病做西医血常规、血清学检查、X线钡餐,电子胃镜,胃肠动力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B超,CT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疼痛、胀满等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观察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炎症反应。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可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该检查对于癌前疾病及病变的诊疗也有重要作用。
1、电子胃镜
胃镜检查可以了解观察黏膜情况,并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2、X线钡餐检查
检查前患者需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以了解胃肠动力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3、B超、CT检查
可排出肝胆疾病及腹水等病变,以协助鉴别诊断。
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牙龈肿痛、口臭、便秘、容易饥饿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阳明经证与胃实火进行鉴别。
1、临床表现
胃部不适牙龈肿痛、口臭、便秘、容易饥饿。实热常有饮食增多,虚热常有饥饿感,但不思进食,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而见腹胀。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X线钡餐,电子胃镜,胃肠动力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B超,CT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阳明经证与胃实火
阳明经证多由表邪入里化热,致使热伤阳明经脉,临床主症以身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点,无饮食增多容易饥饿的症状,胃实热多有热邪多由内生,无身热汗出,而有饮量多,容易饥饿、口渴口臭等。胃实热只是单纯胃热,而阳明经证是无形火热之邪弥漫、蒸腾,据此可以鉴别。
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清热降火为主。胃实火,治以清胃泻火为主;胃虚火,治以养阴益胃为主。临床可根据辨证论治,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兼有肠燥便秘的患者,可加用大黄。
2、若出现口渴,喜欢喝冷饮的患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加用玄参、天花粉。
3、若胃火炽盛出现牙龈出血,可加用川牛膝。
1、胃实热
(1)方药:清胃散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牡丹皮、黄连、当归、升麻、石膏。
(3)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胃舒欣颗粒、胃欣舒胶囊。
2、胃虚热
(1)方药:益胃汤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白芍、乌梅、甘草、谷芽、鸡内金、玫瑰花。
三九胃泰颗粒、胃舒欣颗粒、胃欣舒胶囊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1、针灸治疗
胃实热可取穴期门、合谷、中脘、梁门、足三里、太冲。重刺疾出,用泻法。
2、按摩疗法
可取内庭、足三里、手三里、颊车、劳宫、大迎等穴,轻轻揉按至穴位出现酸胀感,可有效降胃火,缓解牙痛、口臭、便秘等症状。
胃火大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胃火大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本病通过积极治疗,饮食起居等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可导致症状加重,导致胃阴不足,或由实转虚,病情迁延,增加治疗难度。
若治疗不及时,耗伤津液,导致胃阴不足,阴虚火旺,转变为虚火,导致疾病迁延,增加治疗难度。
若明确诊断,正确辨证用药,同时注意饮食起居调护,一般预后良好。
若引起胃火大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病情再次发作。
日常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口腔清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大便通畅等,有利于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平素情志波动较大的患者,应调节情志,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加重病情。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调养疾病的方法,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遵医嘱按时用药,给药途径、时间、剂量准确,定时进食,不可随意增减或变换药物。
2、中药汤剂宜温服,并注意观察用药后腹痛腹胀的情况。
3、止酸药宜饭前服用,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1、保持环境安静和病室的整洁、舒适,空气新鲜。
2、病后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避免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影响疾病的恢复。
3、注意口腔的清洁,注意每天晨起、睡前和饭后认真地刷牙漱口,可缓解口臭症状。
4、病后宜安静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5、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加重病情。
1、注意观察患者进食、腹胀、腹痛、二便及舌苔、脉象等情况。
2、注意观察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血清学检查、胃肠动力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B超,CT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本病宜于清淡易消化之食品。限制辛辣刺激、香燥、肥腻的食物和咖啡、浓茶、酒精、汽水等饮料。戒除烟酒。根据病情注意营养搭配及饮食宜忌,辨证施食。
宜食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1、忌食性质温热,具有补阳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龙眼肉、荔枝、链鱼、草鱼、薤白、芥菜、刀豆、红糖、红枣等。
2、忌食味辛辣、性温热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莱、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预防
胃火大的预防应注意调节脾胃、保护胃气。平时应饮食有节,节制烟酒,调畅情志,起居规律,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等,以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平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防护,避免感受外邪。
2、平素应戒烟、酒、浓茶、咖啡等,注意饮食规律,有节制。
3、生活起居规律,避免经常熬夜,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4、注意情志调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内伤。
就医指南
1、出现胃部不适,容易饥饿,牙龈肿痛、口臭、大便干结等表现。
2、或有饥饿感,但不思进食,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而见腹胀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胃脘不适,容易饥饿,牙龈肿痛、口臭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大便干结,口眼干燥等?
4、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会经常喝酒或咖啡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9、平时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1、为什么会出现牙龈肿痛、口臭、胃痛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