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心阳虚

心阳虚(deficiency of heart yang),是指心中阳气不足,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疼痛,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精神倦怠,肢体无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等。发生多与禀赋不足、思虑过度、久病失养,或年高体弱等因素有关。本证若辩证明确,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危候。

英文名称

deficiency of heart yang

其它名称

心阳亏虚、心阳不振、心阳不足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疼痛,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精神倦怠,肢体无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思虑过度、久病失养、年高体弱

检查项目

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疼痛,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避免病情加重,心阳暴脱,出现厥脱危候。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多见于老年及久病体虚的患者。

病因

总述

心阳和心阴是心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心阴是心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心阴与心阳协调,则心气调达,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稳定有度。心阳不足,激发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等作用减弱。本证多由禀赋不足、思虑过度,久病失养,或年高体弱等原因所致。病性属虚,病位在心。

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推动激发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减弱,脏腑经络机能减退,心阳逐渐虚弱,形成本证。

2、年高体弱

年老体弱,肾气逐渐衰退,元阳不足,肾阳为心阳之本,肾阳虚衰不得制阴,水气凌心,导致本证。

3、久病失养

痹证、肺病、肾病等日久不愈,病邪累及于心,日久心阳不足,形成本征。

4、劳倦过度

长时间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耗伤心血,阴虚不足,日久伤及心阳,形成本证。

症状

总述

本证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和心神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等方面。临床以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疼痛,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精神倦怠,肢体无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等为主要特征。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危候。

典型症状

1、心脏症状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若心阳不足,心脏搏动失常,推动和调控血液稳定运行的作用失常,常见心悸怔忡。活动后耗伤阳气,因此活动后加重。

2、主血脉功能失常

心阳不足,使血脉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失常,壅塞不通,不能正常输送血液,不通则痛,出现心胸憋闷疼痛。脏腑形体官窍得不到濡养,出现怕冷,肢体不温,口唇青紫,肢体乏力等。

3、精神思维活动的异常

心阳不足,接受外界事物和各种刺激并作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机能失常,精神疲倦不振、思维不够活跃,嗜睡等。

病情发展

1、心阳虚衰,无力鼓动血脉的运行,易致瘀血内结。

2、心阳虚若阳损及阴,可出现心阴阳两虚证。

3、心阳虚进一步发展,趋向恶化时,阳气暴脱,可出现大汗淋滴、四肢厥冷,脉微弱欲绝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电生理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肢体外形、动态、口唇的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胸部四肢等情况,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

有助于分析心律失常的原因。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及轮廓,肺血管及肺血流的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2、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尤其是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结构显像相结合,可检测心脏和大血管内不同部位的血流方向、特征和速度,有助于心律失常原因的分析。

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是诊断心律失常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持续监测24小时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捕捉心律失常。便于了解心悸与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明确心律失常发作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昼夜分布特征,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3、电生理检查

对部分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如室速与室上速。判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否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确定是否可行射频消融的治疗。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疼痛,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精神倦怠,肢体无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心阳虚的诊断必须具备特异症状和两项可见症状加典型舌脉。同时应与心气虚证、水饮凌心等相鉴别。

诊断依据

1、特异症状

心悸怔忡,畏寒肢冷。

2、可见症状

胸闷心痛,阵发性喘促,气短,自汗,若阳虚欲脱,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青,肢体不温,甚至出现大汗淋漓等。

3、典型舌脉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结代。

鉴别诊断

1、心阳虚与心肾阳虚

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本,心阳虚必然会损及肾阳,最终导致心肾阳虚。两者均有形寒肢冷、心悸,头晕等症状。但心肾阳虚在此基础上又兼有小便不利、全身或下肢水肿、腰膝酸软无力等肾虚不能化水的表现,与单纯的心阳虚证不同。

2、心阳虚与水气凌心

水气凌心与本证均可出现心悸,水饮凌心证为水饮内停,上遏心阳所致,故同时伴有恶心,头晕,苔白腻,脉沉弦等症状,这与心阳虚的仅有畏寒而无水饮上泛,心悸而无泛恶,脉沉无弦有所不同。

治疗

治疗原则

本证以温补心阳为主要治法。由于心阳虚衰,气血运行不畅,心脉易于瘀阻,故在益气温阳的同时当酌加桂枝、川芎、当归等兼以温通血脉。但在补益阳气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益阴,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在临床上,若仅用人参、附子,病情较易反复,若配以熟地、山萸肉等救阴药物,疗效较为稳定。

药物治疗

1、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

3、中成药:屏风安心胶囊、参芪冲剂。

相关药品

屏风安心胶囊、参芪冲剂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主穴关元、神阙,小柱艾灸,并配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行补法,留针10分钟。

2、按摩

可按揉心俞、厥阴俞、膈俞、内关,均取双穴,每穴按揉50次,揉力以患者感到酸胀,且能耐受为度。

治疗周期

本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本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若辩证明确,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出现多种变证,甚至阳气暴脱,可出现厥脱危候。

危害性

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或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心瘀血内结和心阴阳两虚等多种变证,阳气极其虚弱,会出现心阳暴脱的危候。

治愈性

本病若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坚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若引起心阳虚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情志饮食等调护不当,可能引起病情再次发作。

日常

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的治疗下,注意调节情志,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便干燥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注意调摄情志,避免情绪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及时解除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

用药护理

1、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毒副作用。

2、心悸、失眠者若用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服用。

生活管理

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音或突发巨响,以免诱发心悸等。

2、避免过度劳累。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气血耗伤,待病情稳定,可适当活动,以增强体质。

3、春秋季节,阴阳转换时,冷暖无常,早晚应注意增加衣物。

4、冬季则注意保暖,夏季要注意防暑,避免由于感受外邪而诱发疾病。

5、养成按时起卧的习惯,不宜过度安逸或过度劳累。

6、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努责,以防诱发胸痛等。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心率、心律、脉搏的变化情况。

2、注意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胸闷憋气等变化。

3、注意观察神志、面色、睡眠、二便、舌苔、脉象等。

4、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肢体不温,甚至大汗淋漓的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心脏X线、电生理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富有营养、易消化,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少量多餐,忌食肥腻、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心阳不足宜食温热助阳食物,如羊肉、狗肉、胡桃肉等。

2、可适当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当归、羊肉、黄酒),以滋补气血,温阳宣痹。

饮食禁忌

1、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避免饮酒过度,或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的饮料。

4、性质寒凉,易伤阳气,或滋腻味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荞麦、莜麦、松子、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莱、菠菜、香蕉等。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多与禀赋不足、思虑过度、久病失养,或年高体弱等原因有关。因此平时生活起居有常,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袭。

2、要做好自我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3、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等,不感觉劳累为度,提高身心素质。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肢体不温,大汗淋漓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出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等症状。

2、或伴有精神疲惫,畏寒,肢体不温、面色苍白,自汗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心血管内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怕冷、四肢不温,精神倦怠等?

4、有其他什么疾病吗,如久泻、呕吐等?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休息如何,会经常熬夜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心中悸动不安,胸闷,气短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