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质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阳虚体质(yang deficiency constitution)是指人体阳气不足而导致体质偏颇,机体不得温煦,以怕冷,肢体不温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阳虚体质为亚健康状态,是处于临床边缘的内伤状态,属于病理体质。形成多与先天禀赋、饮食不当、久居寒冷、房劳过度、年老体虚、疾病、药物等因素相关。若尽早对阳虚体质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若未及时调理,容易出现水肿、泄泻、肥胖等疾病。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长期偏嗜寒凉食物的人易形成这种体质。
东北地区多见,可能与东北寒燥的天气有关。
病因
阳虚体质形成的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阳气损伤两个方面。其中先天禀赋是形成阳虚体质的内在根据,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后天因素是影响阳虚体质形成的外部条件,如饮食、环境、疾病等,是决定体质动态可变的重要方面。
1、先天禀赋
阳虚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先天禀赋中阳气不足多由孕育时父母年老体弱,或母亲在孕育时过食寒凉药物或食物,或早产等原因引起的先天禀赋偏阳不足,导致子代素体阳虚,形成先天阳虚体质。
2、饮食不当
饮食偏嗜可造成人体内营养成分的不均衡,发生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形成偏颇体质。长期偏嗜寒凉食物,伤及脾胃阳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可影响一身之阳所化生,形成阳虚阴盛体质。另外嗜酒也会影响体质的改变。
3、久居寒冷
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相互影响,久居寒冷环境,损伤人体阳气,日久形成阳虚体质。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寒凉多燥,北方人群中阳虚体质明显高于南方。
4、房劳过度
房事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但由于房事主要依赖于肾的功能活动,并要消耗一定量的肾中精气,若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就会造成精气阴阳大伤,肾脏受损,势必影响其他脏腑生理功能和整个生命活动,从而形成虚弱体质。
5、疾病药物
(1)疾病是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损伤人体的正气而改变人体的体质。慢性疾病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为气血津液、阴阳的偏衰,实为痰湿、水饮、瘀血等病理代谢产物积聚,两者互为因果。无论虚实都会影响胃之受纳、脾之运化,从而使阳气生成乏源,若不能得到及时调养,久之就会形成阳虚体质。
(2)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若长期偏用苦寒药物,损伤阳气,或不根据体质特点用药,如阳虚之人,本应温补,若不去温补,反用滋阴,则可损伤阳气:小儿为稚阳之体,服药过于苦寒,容易伤及稚阳,若长期误用,也可形成阳虚体质。
6、年老体虚
人体的阳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盛衰变化。人到一定年龄时,阳气开始出现衰退,表现出一系列的征象如皮肤老化、头发脱落、牙齿脱落、视觉和听觉能力下降等。且抵御致病因素的能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症状
阳虚体质常表现为平时怕冷,手足不温,喜欢食用温热食物,神色晦黯,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寒冷,喜热不喜冷,耐夏不耐冬,较易感寒湿邪。
1、形体特征
通常表现为形体白胖,肌肉松软。
2、性格特征
性格多沉静、内向、慵懒。
3、常见表现
阳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冰凉,喜欢食用温热食物,一旦进食生冷的水果,寒凉的蔬菜或饮料等,容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兴趣冷淡,性功能减退,男性表现为遗精、早泄、阳痿,女性表现为白带清稀白带增多、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出现崩漏等;大便稀溏,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小便量多,尤以夜尿为多;面色白,少神,面色无华,毛发易落,活动后易汗出,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1、痹证
为关节疼痛的病证,现代医学称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因为这类体质的人都阳气虚损,阳弱而阴强,阳虚则寒从内生,加上卫表阳气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易产生各种关节疼痛。
2、单纯性肥胖
胖人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肥胖的人阳气不足,兴奋作用降低,日常比较懒惰,不喜运动,能量消耗减少,长期积聚在体内就形成肥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体内的脂肪越来越多,体重增加。
3、水肿
阳虛体质的人,肺、脾、肾的通调、运输、蒸化作用降低,体内水分不能被阳气推动、运输、蒸腾气化,聚集在体内,日久就形成了水肿,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水肿较严重。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尿常规、心电图、X线检查、B超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等数量,可了解有无贫血情况。
2、血生化检查
观察血糖、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这些指标,判断有无肝功能、肾功能损伤。
3、尿常规
通过观察是否有尿蛋白及尿胆红素等,可了解肝肾等脏器是否正常。
1、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帮助明确是否存在具体病灶,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2、B超检查
男性性功能减退时,还可做B超检查,可清楚地看到前列腺的情况,了解肾脏、膀胱、输尿管等部位的病变,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平时怕冷,手足不温,喜欢温热食物,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痰湿体质等进行鉴别。
1、临床表现
可以表现为正常状态,无症状表现,只是在出现某种疾病时表现出来,也可出现某些特征,如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神色晦黯,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尿常规、心电图、X线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阳虚体质与痰湿体质
二者都有形体肥胖,容易犯困的表现。痰湿体质的人群以痰湿表现为主,常见面部皮肤油膩多脂,容易出汗,经常自感胸闷、痰多,喜欢吃肥腻,或过甜的食物等;阳虚体质的人群以阳虚表现为主,常见怕冷,四肢不温,喜欢食用温热食物、性功能减退等。
治疗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阳气之根。阳虚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体质调补多在冬季,冬令进补,常用“膏方”和“食补”两种方式。尤其适合体质虚弱者服用。这种方法有防治疾病、滋补强身及抗老延年的显著功效。
1、方药:金匮肾气丸或附子理中丸。
2、常用中药:鹿茸、海狗肾、补骨脂、杜仲、续断、肉苁蓉、巴戟天、骨碎补、狗脊、胡芦巴等。
2、中成药:参茸丸、参蛤口服液、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膏、龟鹿补肾丸、河车大造丸、固元膏等。
参茸丸、参蛤口服液、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膏、龟鹿补肾丸、河车大造丸、固元膏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捏督脉
在督脉线(后背正中线)上从下而上提捏,一般是从腰奇穴水平位置到大椎穴,捏3-5遍,以皮肤稍发红为宜,在捏最后一遍时,捏3下,向上提1次。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阳虚体质中焦虚寒证、脾胃虚弱的人群。
2、艾灸补阳
可用回旋灸或者用灸盒加艾条放置于肚脐周围、足三里、关元、百会等穴处施灸,可在督脉、膀胱经穴区铺灸。艾灸补阳,最常用的就是艾灸腹部的神阙穴,适合于有任何症状阳虚体质的人群。
3、拔罐
在膀胱经和督脉上闪罐后留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背部,并迅速取下,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以皮肤潮红、充血或者瘀血为度,然后将罐留置于后背穴位处,10分钟后取下。
阳虚体质的治疗调理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阳虚体质的治疗调理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阳虚体质若能及时调理,通常预后较好,患者的不适症状可得到相应的改善。
1、阳虚体质者可出现四肢冰凉、怕冷等症状,部分人群在进食生冷食物后,可出现腹泻等表现。
2、阳虚体质还可影响女性的月经及带下,以及男性的性功能。
通过早期、规范的调理,患者大便稀溏、夜尿增多、月经量少等亚健康状态,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日常
阳虚体质的人群首先要完善科学的生活方式,掌握释放不良情绪的方,丰富生活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顾护阳气,避免寒冷。可遵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安排起居生活内容。
1、阳虚体质的人应保持活跃的精神状态,避免消沉的生活方式。
2、阳虚体质的人性格多沉静、内向,应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感的方法,要善于自我排遣或与人倾诉,以愉悦改变心境,提高心理素质。
3、通过肢体的运动如跳舞、旅游等,振奋阳气,养身心,陶冶情操。
1、遵照医嘱用药调理,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调理阳虛体质时要慢温、慢补、缓缓调治,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3、对于附子之类的有毒温阳药以及桂枝、肉桂、干姜之类的辛热温阳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滥用、误用,以免出现中毒现象。
1、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腰部和下肢保暖。
2、夏季要注意不可贪凉饮冷,不可长期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以免伤阳。
3、宜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4、晒太阳的时候可以做些防护,应选择上午10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
5、阳虚质人,要加强有氧锻炼,运动量不能过大,尤其注意不可大量出汗,以防汗出伤阳。
6、秋冬的运动锻炼也要坚持不懈,宜在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好的时机,最好每天进行1~2次。
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全身状况以及伴发症状,如有反常现象,并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尿常规、心电图、X线检查、B超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阳虚体质的食养重点是甘温温阳,温补脾肾。适当多食有温阳、壮阳作用的食物,不宜多食生冷、苦寒、黏腻食物。
1、谷类中可选择糯米、黄米,适宜脾肺虚寒的人群。
2、果类中可选择荔枝、龙眼、大枣等,达到补中益气、助脾胃、养心神、保肺气、调营卫的目的。
3、蔬菜中可选择韭菜、大葱、大蒜,以温中、行气、解毒。
4、畜禽类选羊肉、牛肉、狗肉,其性甘热,能补气血两虚。
5、阳虚体质者尤其在秋冬后经常食用以上食物,可以收到助元阳、补精血、助脾胃、益虚劳的效果。
6、海产类选虾仁、海参等,因虾仁、海参含有优质蛋白质、钙、锌等金属元素和各种维生素。
1、阳虚体质的人群忌食寒性明显的水果和蔬菜,少喝冰镇饮料,避免进一步加重阳气损伤。
2、夏秋季节注意少喝西瓜汁、苦瓜汁等。
3、如果想用药膳调理,要注意不要选用过于燥热与药性寒凉的药材,以免损伤阴液或加重阳气损伤。
4、尽量减少食盐的摄入,阳虚体质多吃盐很容易引起肥胖、肿胀、小便不利、高血压等疾病。
预防
阳虚体质的形成与环境、饮食、过度劳累等因素相关,故预防应注意气候变化,注意饮食调护、生活起居规律,增强体质等,可有效防止减少形成阳虚体质。
1、平日应注意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或出汗太多伤阳。
2、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夏季要注意不可贪凉饮冷。
3、平时饮食宜搭配合理,不宜过于偏食苦寒生冷食物。
4、加强锻炼,运动量不能过大,宜在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好的时机。
就医指南
1、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欢温热食物,一旦进食生冷的食物,容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
2、或者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兴趣冷淡,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甚至阳痿。
3、或大便稀溏,有未消化食物,小便量多,尤以夜尿为多等表现。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经常出现怕冷,手足不温,喜欢温热食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性功能减退,夜尿多等?
4、平时性格如何?平时是喜欢安静的环境,或较少运动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父母体质如何?是早产出生的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生冷的饮食习惯吗?
1、为什么会出现怕冷,喜欢温热食物,性功能减退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2f2b33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