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immune hemolytic anemia,DIHA),又称为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临床上较为少见,是一种由于药物诱发机体形成抗红细胞抗体,从而导致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目前已发现130余种药物与本病相关,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奎尼丁、甲基多巴等。患者可出现急性溶血或慢性溶血表现,如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尿色加深、腰背痛等。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生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根据本病类型,必要时给予药物和输血治疗等。多数患者,经停药及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

drug-induced immune hemolytic anemia,DIHA

其它名称

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尿色加深、胸闷、烦躁、头痛、腰背痛、恶心、呕吐、腹痛、昏迷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奎尼丁、奎宁、异烟肼、利福平、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药物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骨髓象、抗人球蛋白试验、凝血检查、B超、X线

重要提醒

本病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使用与本病相关药物治疗时,应格外警惕急性溶血的发生。

临床分类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分为半抗原型(青霉素型)、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自身抗体型(α甲基多巴型)及非免疫性蛋白吸附型(头孢菌素型)。另外,本病也可根据病程急缓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据WHO药物不良反应国际监督调查研究中心估计,本病约占药源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10%,暂无确切的发病报道。

好发人群

好发于服用与本病相关药物者。

病因

总述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主要由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奎尼丁、奎宁、异烟肼、利福平、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药物所致。

基本病因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代表药物为青霉素,迄今已有数十例报道,一般发生在使用超大剂量或患者肾功能较差时,可以发生在过去有相关药品服用史或处于长期服药过程中。引起本型的其他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甲苯磺丁脲、卡溴脲、非那西丁、磺胺类药物等。

2、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

本型也被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溶血性贫血,目前已有十余种药物与本型相关,代表药物为奎尼丁,但发生率并不高。引起免疫复合物型溶血性贫血所需的药物剂量很小,但患者必须有过去服药及重复用药史。引起本型的其他药物包括锑波芬、异烟肼、利福平、奎宁、非那西丁、对氨水杨酸、柳氮磺吡啶及胰岛素等。

3、自身抗体型(α甲基多巴型)

本型是血清中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相互作用所致,与药物存在与否无关,一般为轻至中度贫血,病情严重程度与服药剂量无关。代表药物是甲基多巴,但服用甲基多巴发生溶血性贫血仅有1%左右。引起本型的其他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头孢菌素、托美丁、甲芬那酸、普鲁卡因胺、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干扰素等。

4、非免疫性蛋白吸附型(头孢菌素型)

不到5%的患者接受头孢菌素(代表药物为头孢噻吩)治疗后,会出现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为血浆蛋白在红细胞膜上非特异性吸附所致,尚无溶血的报道。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本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症状

总述

各类型的DIHA在病程急缓和症状严重程度上有所差异。其中,免疫复合物型起病急,病情重,常发生严重的血管内溶血,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半抗原型一般为亚急性起病,患者多为轻至中度贫血,多为血管外溶血,极少发生血管内溶血;而自身抗体型,多为慢性起病,通常在长期服药数月至数年后才发生,溶血一般较轻。

典型症状

1、急性溶血表现

起病急,病情重,多见于免疫复合物型,患者常有寒战、高热、胸闷、烦躁、头痛、腰背痛等症状,黄疸较为明显,病情进展快,患者可随之出现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因多为血管内溶血,患者多出现尿色加深,小便呈深棕色或棕褐色。

2、慢性溶血表现

起病缓,病情轻,多见于自身抗体型,患者通常仅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气短等贫血表现。因多为血管外溶血,患者多有明显的肝脾肿大,但是黄疸不明显,一般无尿色改变。

并发症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胆红素血症、胆汁瘀滞性肝硬化、胆结石、下肢溃疡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尿色加深、腰背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骨髓象、抗人球蛋白试验、凝血检查、B超、X线等检查。

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皮疹、面色苍白、皮肤黏膜黄染、局部压痛等体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脾肿大、腹水、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等征象,有助于评估病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血常规通常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白细胞总数增多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贫血及溶血的严重程度。

2、血涂片

可见异形红细胞球形、破碎红细胞等现象,可以支持溶血的诊断。

3、血生化

主要查看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转氨酶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黄疸和肝肾功能不全,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4、骨髓象

患者骨髓象主要表现为红系明显增生,粒/红比例下降,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提示患者存在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支持贫血的诊断。

5、抗人球蛋白试验

本病患者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阳性,通常为IgG型,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6、凝血检查

对于急性发作,病情较重者,应积极通过凝血功能检查,筛查是否并发DIC,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影像学检查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必要时选择相关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CT等,以帮助诊断与评估病情。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乏力、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尿色加深、腰背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与明确的药物接触史,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骨髓象、抗人球蛋白试验、凝血检查、B超、X线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鉴别诊断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一般贫血程度较轻,呈缓慢发作,球形红细胞数量明显多于药物相关性贫血,并且酸溶血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一般鉴别并不困难。必要时,可以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本病主要从服药史上加以鉴别。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必须满足4个月内无特殊服药史,而本病患者多具有明显的药物接触史。

治疗

治疗原则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首先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特别是对严重溶血者,这是抢救生命的关键。免疫复合物型还应积极防治急性肾衰竭、DIC等并发症。若溶血性贫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应在停药的同时给予激素治疗。贫血严重者,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

对因治疗

1、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特别是对严重溶血者。

2、大剂量青霉素引起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而无溶血者,如必须使用青霉素治疗,可适当减量并加用其他抗生素联合治疗。

3、有些药物可使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而无溶血时,可暂不必停药观察。

对症治疗

1、对于严重贫血而威胁患者生命时,应输入三洗红细胞抢救,严格执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输血后监测。

2、对于奎尼丁型,在停药后,应适当补液、保持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稳定、利尿等,积极防治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一般治疗

一般对于青霉素型或甲基多巴型,除停药外,无需特殊治疗。

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甲基多巴型患者,且溶血性贫血持续数周至数月以上时,应在停药的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加快病情的恢复。常用药物有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相关药品

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8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停用药物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可危及生命,预后较差。

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黄疸、尿色加深、胸闷等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可并发心功能不全、高胆红素血症、胆汁瘀滞性肝硬化、胆结石、下肢溃疡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休克、DIC,危及生命。

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合理诊治,一般可治愈;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较难被治愈。

日常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护理

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2、如果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和充足的睡眠,促进疾病恢复。

2、症状较轻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进行慢走、太极等,增强抵抗力。

3、患者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及对抗性运动。

4、高热患者需要穿着宽松棉质衣服,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潮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5、保持大便的通畅。

复诊须知

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患者每隔1~3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力求营养均衡,易消化,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宜摄取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花生、核桃、大豆及其制品、草莓、豌豆苗、土豆、荠菜、青椒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E均为抗氧化剂,可保护红细胞不被破坏,维生素E可保护细胞膜不受自由基的损害,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对溶血性黄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可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3、注意饮食卫生,建议规律、均衡饮食。

饮食禁忌

1、禁食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

2、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大蒜等。

3、禁烟酒。

4、忌食粗糙、坚硬的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日常谨慎用药,严格遵医嘱用药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就医指南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有无寒战、发热等其他症状?

2、您的症状出现了多久?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3、您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是如何治疗的呢?

4、您最近服用过哪些药?

5、原来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黄疸?情况严重吗?

2、这种病会传染吗?家人需要筛查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8、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