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dampness-hea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临床以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及湿热内蕴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常与脾胃湿热并存。本病尽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若未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气机郁滯,血行不畅,日久可导致鼓胀、癥瘕等疾病。

英文名称

dampness-hea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肝脏,胆囊

常见症状

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

主要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

检查项目

腹部B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CT、胆囊造影

重要提醒

若出现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迁延,日久形成鼓胀、癥瘕等疾病。

病因

总述

本病的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病性属实,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基本病因

1、外感湿热

(1)夏秋多雨季节,感受湿邪,或久居湿地,湿邪由表入里,湿郁化热,熏蒸于肝胆,而形成本证。

(2)素体阳盛,寒湿入侵,寒湿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蕴于肝胆,而形成本证。

2、饮食不节

(1)饮食不加节制,饮食无度,时饥时饱,损伤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形成本证。

(2)长期偏食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或酒类,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蕴,阻于肝胆,形成本证。

3、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胃虚弱,脾胃运化食物和输布水液代谢失常,津液化成湿浊,湿热内生,波及肝胆,形成本证。

症状

总述

本病临床以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及湿热内蕴症状为主要表现。主要反映在影响消化和胆汁排泄两个方面。

典型症状

1、消化功能异常

湿热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气机不畅,故胁肋灼热胀痛。湿热内阻,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胃气上逆,故腹胀,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大便不调。

2、胆汁排泄异常

肝胆疏泄失常,可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受阻,胆汁外溢,浸淫肌肤,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

3、湿热症状

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

病情发展

1、肝脾不调

肝胆湿热,疏泄功能失常,常影响中焦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多兼挟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的表现,如恶心、呕吐、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腹胀等。

2、膀胱湿热

肝胆湿热还可下注膀胱,形成膀胱湿热,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黄,甚至小腹胀满,小便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

并发症

本证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腹部B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CT、胆囊造影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胁胀痛等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注意查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数值降低时注意是否为红细胞破坏导致黄疸。

2、尿常规检查

注意尿胆原和胆红素。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会导致胆红素尿,呈深黄色,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3、大便常规

胆管阻塞会导致粪胆素减少和导致灰白色便。

4、血生化检查

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等。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此外对病因的诊断和鉴别也有一定意义。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可检查肝脏的大小、形态、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胆囊大小及胆道有无结石及扩张等,可帮助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引发的黄疸情况。

2、胆囊造影

可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肝内、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也可用于胆总管结石和胰腺癌的诊断,以及硬化性胆管炎和胆管囊肿的检查。

3、CT

可显示肝、胆、胰等腹内脏器的断层图像,对肝脏和胰脏内有无占位性病变以及胆管和胆囊是否梗阻或扩张有较大参考价值。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脾胃湿热、肝经湿热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有胁肋灼痛、胀痛、胁下痞块、黄疸、口苦,或寒热往来、外阴瘙痒、带下黄臭、睾丸肿痛等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的定位症状。

(2)有发热不高,触摸很久才觉烫手、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湿热内盛的定性症状。

2、辅助检查

腹部B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肝经湿热与肝胆湿热

两者均属湿热为患,且均在肝,临床表现上有很多相似,如口苦、胁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等。有时较难鉴别,区别在于,肝胆湿热相对范围较广,眩晕、口苦、胸闷不舒、腹胀、食欲不振,前阴诸疾及全身面目发黄等全身表现较明显。肝经湿热范围较窄,因湿性下淫,肝经绕阴器,故多指湿热循肝经下注而导致的前阴诸疾或兼小便异常。以口苦、胁痛、腹胀、前阴诸疾为主症,很少有全身目发黄。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

两者均属湿热,但病因、病机、病位不同。脾胃湿热多因饮食不节、或素体脾胃虚弱,久居湿地,郁久化热,或外感湿热,使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失常,表现为胃脘腹部胀满,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倦,大便稀软或溏薄,舌苔黄腻,脉濡数。肝胆湿热因湿热蕴结于肝胆而成,但也可因脾胃湿热,郁蒸肝胆转化而来。所以临床上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症状。但后者以烦躁易怒,面色发红,黄疸为特征,前者病位在脾胃,后者病位在肝胆。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以利湿清热,清肝利胆为主要原则。清热利湿药多属苦寒,易伤脾碍胃,因此,湿热之邪逐渐去除后以健脾和胃调理善后,或在清热利湿剂中佐以健脾胃中药。

药物治疗

1、方药:龙胆泻肝汤。

2、常用中药: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龙胆草。

3、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苦黄颗粒、茵栀黄颗粒、利胆片。

相关药品

龙胆泻肝丸、苦黄颗粒、茵栀黄颗粒、利胆片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1)针刺

取胆俞、期门、日月、阴陵泉、内庭、大冲等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2)艾灸

灸神阙,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2、推拿

以心俞、膈俞穴为主穴,每日2次,5-7日为1疗程。按压胆囊穴,每日2次,每次3分钟。

治疗周期

肝胆湿热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肝胆湿热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尽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若未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日久可导致鼓胀、癥瘕等疾病。

危害性

1、肝胆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可成为肝血瘀滞证,日久形成癥瘕、鼓胀等。

2、若湿热蕴结不解,热盛毒深,可发展成急黄危症。

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注意饮食情志调护,预后一般良好。

复发性

如果引起肝胆湿热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日常

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有利于疾病康复。

2、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心理调理,避免恼怒忧愁,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频服,宜偏温凉服。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卧床休息以利于养肝护肝。

2、待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不疲惫为度。

3、有传染性的患者应严格执行隔离,生活用具、床单被服、患者排泄物等都要严格消毒。

4、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棉质宽松衣服,勿用刺激性洗涤剂。

5、皮肤瘙痒,宜勤剪指甲,勿重抓或用热水烫洗,局部可涂冰硼水止痒。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等情况。

2、注意观察黄疸的部位、色泽、深浅、小便颜色、皮肤瘙痒程度变化等。

3、注意有无呕吐、腹胀、神志异常等伴随症状。

4、如出现高热寒战,上腹剧痛,呕吐,腹肌紧张等,提示胆囊化脓穿孔,应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腹部B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CT、胆囊造影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低脂、易消化、营养丰富,宜少量多餐,忌食肥腻、辛燥刺激性食物,禁饮酒,忌暴饮暴食。

饮食建议

1、热重于湿,饮食宜偏凉,宜进食梨、西瓜、番茄、冬瓜、芹菜、赤小豆等清热利湿食物。

2、湿重于热,饮食宜偏温,食疗方取柚皮散。

3、急黄,予以流质饮食,好转后再改为半流质,以清热生津为宜,多食水果和清凉饮料。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情志调畅,生活起居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个人卫生。

2、保持情志调畅,勿气恼忧思,保持性情和悦,以利于肝脏疏泄。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宜清淡,忌酒、忌辛辣、肥腻食物。

4、注意饮食卫生,勿进食霉变、不洁、过期食品。

5、慎用毒性损肝药物和特异体质性损肝药物或食物。

6、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胆石症、肿瘤、溶血病等,早发现,早治疗。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若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等症状。

2、或目黄,身黄,小便黄。

3、或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女性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相关的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发热、口苦等?

4、有其他什么疾病吗?平时情绪波动大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抽烟喝酒习惯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9、平时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