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

湿疮(eczem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过敏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多形损害、渗出倾向、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慢性过程等为主要特征。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本病有慢性倾向,极易复发,应尽可能寻找发病原因,需对患者的环境、习性、饮食嗜好等作深入了解,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湿热蕴肤证
主要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皮损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2、脾虚湿蕴证
主要表现为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饮食减少,腹胀,大便稀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膩,脉濡缓。
3、血虚风燥证
主要表现为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洗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渴,但不想喝水,食欲不振,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
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为脾虚湿恋;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病位在肌肤,与心、脾、肝三脏关系密切。
1、禀赋不耐
禀性不耐是由体质不能耐受致敏因素的一种特殊病因,体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禀赋的特异性决定着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皮肤性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皮肤性病的发展过程,如果先天禀赋不耐,在接触动物皮毛、油漆、化妆品、药物等致敏因素后,容易诱发湿疮,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
饮食不当所导致的人体健康受损,是皮肤性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饮食不加节制,嗜酒或过食辛辣、海腥发物,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调,使湿热内蕴,如果再感受风湿热邪,两邪相搏,阻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
3、感受外邪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合并其他邪气侵袭人体,可夹湿热而入,风湿热邪相互搏结,浸淫肌肤,可发为本病。
症状
本病临床以多形损害、渗出倾向、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慢性过程等为主要特征。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1、急性
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发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渗出、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可脱去痂皮而愈。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辛辣食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严重的影响睡眠。
2、亚急性
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可发展成亚急性,也可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疮。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严重。
3、慢性
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部分病人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胭窝、外阴、肛门等处。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渗液。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特定部位湿疮
(1)耳部湿疮
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于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剂、生发剂、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渗液,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黏结成团,或化脓染毒而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由于面部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渗液,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渗液、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故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渗液、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渗液、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而有不规则小片色素消失,瘙痒剧烈,夜间严重,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渗液,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似钱币状而得名。常发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呈钱币状,渗液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若患者经常搔抓患处,造成皮肤破损,容易并发细菌感染。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皮肤病理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以及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肿胀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lgE增高。
2、变应原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确定致敏因素。
皮肤病理检查
通过皮肤活组织检査,以确定皮肤病的诊断和了解病情。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多形损害、渗出倾向、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慢性过程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牛皮癣等进行鉴别。
1、本病好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但尤以冬季常复发。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皮疹好发于任何部位,以外露部位及屈侧多见,皮疹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剧烈。
3、根据病程及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
(1)急性湿疮多为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伴有糜烂、渗出、结痂,皮损边界不清。合并感染者可出现脓疱及脓痂。
(2)亚急性湿疮多由急性湿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初病即呈亚急性湿疮,皮疹以丘疹斑、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渗出。
(3)慢性湿疮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疮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而来,部分患者开始发病即为慢性。皮损为暗红色或棕红色斑丘疹,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表面有脱屑、抓痕、血痂,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皮损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并有渗出倾向。
1、接触性皮炎
应与急性湿疮鉴别,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发生的炎性反应。本病常有明显的病因皮损多限于接触部位,形态单一,境界清楚,伴瘙痒或灼热感,去除病因后则较快痊愈。
2、牛皮癣
应与慢性湿疮鉴别。本病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及骶尾部,皮疹可见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边界清楚,无糜烂渗出史。
治疗
湿疹易反复发作,所以治疗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长短进行辨证治疗。一般急性湿疹多辨证为湿热蕴肤,治宜清热利湿;亚急性者多辨证为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利湿;慢性者则多辨证为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西医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湿热蕴肤证
(1)若水疱多,破溃后渗液多的患者,可加用土茯苓、鱼腥草等。
(2)若出现火热旺盛的患者,可加用黄连解毒汤。
(3)若瘙痒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紫荆皮、地肤子等。
2、血虚风燥证
若出现瘙痒不能入睡的患者,可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等。
1、湿热蕴肤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萆薢、生苡仁、茵陈、白鲜皮、六一散等。
(3)中成药:金蝉止痒胶囊、消风止痒颗粒、防风通圣颗粒、肤痒颗粒、肤痔清软膏、荨麻疹丸。
2、脾虚湿蕴证
(1)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白鲜皮、泽泻、大腹皮、白花蛇舌草、炒麦芽、紫荆皮、六一散等。
(3)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启脾丸、玉屏风颗粒。
3、血虚风燥证
(1)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丹参、鸡血藤、荆芥、防风、乌梢蛇、徐长卿等。
(3)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湿毒清胶囊、当归苦参丸、大黄䗪虫丸。
蝉止痒胶囊、消风止痒颗粒、防风通圣颗粒、肤痒颗粒、肤痔清软膏、荨麻疹丸、参苓白术散、启脾丸、玉屏风颗粒、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湿毒清胶囊、当归苦参丸、大黄䗪虫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外治疗法
(1)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或2%~3%硼酸水冷敷,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渗液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燥湿、收敛,选用青黛膏、3%黑豆馏油、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2、西医治疗
(1)内服西药
以抗炎、止痒为目的,选用抗组胺药、镇静剂。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多虑平、酮替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选其中1~2种药应用。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给药,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外用西药
急性期无渗液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用3%硼酸溶液湿敷;当渗出减少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4~6次为1个疗程。
湿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湿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但遇诱发因素,极易反复发作。急性湿疮一般及时治疗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治愈。
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应尽可能寻找发病原因,需对环境、习性、饮食嗜好等作深入了解,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急性湿疹,一般诊断明确,正确辨证用药,去除致病因素,大部分可在短期内治愈。
如果引起本病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接触诱发因素,或饮食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生。
日常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劳累、去除任何可疑病因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合理使用外用药,忌用浓度高、刺激强的外用药。
2、患病期间,特别是急性期,宜暂缓预防注射。
3、湿热蕴肤证中药汤剂宜凉服。服药期间注意病情变化,若出现食欲减退、胸闷、恶心、腹痛、便溏,应停服本药,并与医生联系。
4、服药后应多饮水,龙胆泻肝汤中有活血理血药物,有碍胎气,孕妇慎用。
5、脾虚湿蕴证中药汤剂宜空腹或饭前温服,以枣汤送服效更佳。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6、血虚风燥证中药汤剂宜空腹或饭前1小时温服,当归饮为补益剂,需长时间服用方能见效,要坚持服药。
1、宜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一切异常气味及粉尘的刺激。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衣被穿盖不宜过暖。
3、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渗液较多者,随时更换衣被,避免感染。
4、内衣要宽松、柔软,以棉织品为好,不穿毛织品、化学纤维、皮毛织品,以减少刺激,内衣要经常更换洗涤、曝晒。
5、急性发作时,局部皮肤应少洗为佳,特别是皮损处忌用热水烫洗或用碱性肥皂碱水、盐水、辣椒水等洗涤。
6、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修平指甲,病变处忌搔抓,忌用胶布类粘贴,以免破溃后感染加重病情。
7、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寻找并去除任何可疑病因,减少复发机会。
8、每天按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柔软、易解。平时多饮水,通利小便,以利湿热之毒排泄。
1、注意观察皮疹变化、瘙痒程度及全身情况。
2、若发现患者皮肤反复滋水淋沥,浸润成片,奇痒难耐,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注意观察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及时给予调整。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液检查、变应原检查、皮肤病理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及鸡、鸭、牛肉、虾蟹、羊肉、海腥发物,忌烟酒,因酒能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而瘙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若发现某些食物能加重或诱发本病,应忌食。
1、湿热蕴肤证宜多食冬瓜、西瓜、丝瓜、赤小豆、绿豆、苦瓜等,平时以黄芪、薏苡仁、粳米煮粥,或用银花泡饮代茶,达到清热利湿作用。
2、脾虚湿蕴证饮食宜温,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宜食山药、扁豆、芡实、苡仁等健脾利湿食物。平时以薏苡仁、粳米、赤豆煮粥服用。
3、血虚风燥证多食补益气血的食物,如菠菜、鸡蛋、木耳、银耳、猪肝、瘦肉等,平时以红枣、赤豆煎汤服用。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预防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有关。因此,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避免接触致敏原,饮食有节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生活规律,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2、通过日常观察,尽力找出外界致敏原,并注意避免接触,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3、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减少思虑、愤怒,导致脾、肝功能失调、情绪波动后激发疾病。
4、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膏粱厚味、海腥发物,忌异性蛋白的摄入,而激发过敏反应。
就医指南
1、皮肤出现潮红、丘疹、水疱、脓疱、渗出、结痂呈多形损害、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
2、搔抓、饮酒、辛辣食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严重的影响睡眠。
以上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皮肤科或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皮肤反复出现潮红、丘疹、水疱、脓疱、渗出、结痂呈多形损害、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体温升高、烦躁、食欲减少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平素体质如何?有过敏病史吗?
7、平时饮食规律吗?有嗜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习惯吗?
1、为什么会出现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皮肤增厚、脱屑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