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弥漫性病变

双肾弥漫性病变(double renal diffuse lesions),又称为弥漫性肾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实质损害。本病主要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型肾病、肾淀粉样变等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血压升高、少尿、无尿、多尿等。双肾弥漫性病变的治疗根据病因、肾脏病理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病预后差异较大,取决于具体疾病类型、病变严重程度、治疗时机、治疗效果等综合因素。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双肾弥漫性病变根据具体病因,主要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型肾病、肾淀粉样变等。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双肾弥漫性病变是一组不同原因造成的肾实质损害,临床较为常见,暂无总体发病率报道。
无特定好发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因
双肾弥漫性病变主要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型肾病、肾淀粉样变等所致。
症状
双肾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血压升高、少尿、无尿、多尿。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可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视物模糊、黑影飘动)、“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表现;肾淀粉样变性患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胸痛、便秘、腹泻、吞咽困难、疼痛等肾外表现。
本病可导致急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检查
当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少尿、无尿、多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尿常规、尿生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血清蛋白电泳、B超、CT、病理活检等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水肿、皮疹、发绀、黄疸、面色苍白、淋巴结肿大、意识障碍等体征,协助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者有无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啰音、肾区叩痛、肝脾肿大等心肺腹受累征象。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血常规的结果,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计数、比例,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溶血、感染等。
2、尿常规及尿生化
包括尿液一般性状、蛋白质定性、尿糖、显微镜检查、尿酮体、尿胆原、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病情。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对于尿蛋白阳性者,根据患者病情,医生会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4、肾功能检查
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排泄功能及肾血流量测定等,有助于评价患者的肾脏损伤程度,指导治疗。
5、血清蛋白电泳
用于协助诊断是否存在肾淀粉样变性。
B超、CT:双肾弥漫性病变,往往是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手段所发现的。例如,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直观观察肾脏弥漫性病变患者的肾脏形态、结构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尿液检查评价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根据肾损害的程度估测其预后,而且可通过多普勒频谱各项参数变化分析,为临床评价肾动脉的状态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无创性评价肾功能状态提供主要途径,对于早期预防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病理活检: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但在弥漫性肾脏病变中,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医生通常采取B超或CT引导下,进行肾脏穿刺活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从而获得患者的肾脏病理类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少尿、无尿、多尿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尿常规、尿生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血清蛋白电泳、B超、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双肾弥漫性病变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不同,治疗原则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疾病类型、患者情况、肾脏病理类型等,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透析治疗等。
对于双肾弥漫性病变患者,需进行利尿消肿、降血压,以及预防心脑并发症的发生。
1、降压药物
适用于对症处理后,血压仍控制不满意者,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30/80mmH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所致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并且还有减少尿蛋白,延缓患者肾功能恶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2、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性,以及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具有利尿、消除尿蛋白的疗效。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3、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以及肾淀粉样变性患者,协同激素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盐酸氮芥、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
4、降糖药物
适用于糖尿病肾病引起者,应尽量选择较少经肾排泄的药物,如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等。中晚期患者,建议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治疗。
5、降脂药物
适用于糖尿病肾病引起者。对于以血清总胆固醇增高为主者,应首选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对于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者,应选用纤维酸衍生物类药物(如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等)。
6、抗感染药物
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引起者,由于首次发作时80%左右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因此,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如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若72小时后治疗无效,可根据药敏试验更换敏感抗生素。另外,对于其他类型继发感染者,也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
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盐酸氮芥、环孢素A、他克莫司、阿卡波糖、吡格列酮、胰岛素、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吉非贝齐、非诺贝特、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对于双肾弥漫性病变,已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不可逆的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所致的肾衰竭,可考虑采取肾移植治疗。肾移植如能成功,可以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并且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的存活率已得到明显改善。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对于部分类型的肾淀粉样变性引起者,目前治疗颇为困难,一般采用MP(美法仑+泼尼松)、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等化疗方案,以及化疗联合硼替佐米等新药或联合干细胞移植等方案。
透析治疗:适用于本病存在透析指征,无条件采取肾移植者,是一种有效维持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措施。透析方式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
双肾弥漫性病变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双肾弥漫性病变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本病预后差异较大,取决于具体疾病类型、病变严重程度、肾脏病理类型、治疗时机、治疗效果等综合因素。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部分肾脏综合征(如微小病变型和轻度系膜增生型)引起者,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良好;而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进展至慢性肾衰竭,预后不佳;肾淀粉样变性引起者,总体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为25%~40%左右。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少尿、无尿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部分肾脏综合征引起者,经积极诊治,本病一般可治愈;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淀粉样变性、糖尿病肾病等引起者,治疗难度大,很难被治愈。
日常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家属应加强患者的生活管理,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带患者复查。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少尿、无尿等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还可能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可能会对疾病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应多关心、疏导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并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到部分病情是可逆的,通过积极治疗,肾功能及肾外表现一般是可得到控制和缓解的,加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定期观察尿量、血压、体温等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对于血液透析者,由于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需做好对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平时注意对内瘘侧手的保护,可以多做些握拳、抬高肢体等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注意吻合口的杂音。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干净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2、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于劳累、压力过大。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预防感冒。
4、病情缓解后,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5、注意个人及室内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6、避免使用肾毒性较强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青霉胺、利福平等。
7、长期卧床者,家属应定期为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及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院复查,以便医生了解肾脏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
对于双肾弥漫性病变患者,合理的饮食调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对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减轻肾脏负担。
1、应根据水肿情况,决定每日的食盐用量。
2、应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降低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如乳类、瘦肉、鱼类、黄豆等。
3、可以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
4、透析期间,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限制钠、钾的摄入;无需透析治疗者,一般不用限制每日饮水量。
5、贫血者,可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燕麦、黑芝麻、紫菜、黑木耳、菠菜等,同时注意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
6、对于水肿者,可适当吃一些利尿消肿的食物,如冬瓜、丝瓜、桂皮、菊花汤等。
7、糖尿病肾病者,应少食多餐。合理搭配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的比例。
1、戒烟戒酒。
2、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胡椒、芥末、浓茶、咖啡等。
3、不宜食用植物类蛋白,如黄豆、绿豆、豆浆、豆腐等。
4、糖尿病者应忌食含糖较高的食物,如甘薯、土豆、芋头、白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果酱、香蕉、荔枝、葡萄等。
预防
双肾弥漫性病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损害,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本病的发生。
1、适量饮水,不憋尿。
2、不滥用药物,尤其是肾毒性较强的药物。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预防感冒。
4、积极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5、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于劳累。
6、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7、注意性生活的卫生,可有效减少肾盂肾炎的发生。
8、积极治疗咽喉和皮肤感染,可有效减少发生急性肾炎的风险。
9、存在肾病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避免患病儿的出生。
就医指南
1、突然出现明显水肿、少尿、无尿、血尿。
2、持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绀、腹痛、腹泻等。
3、严重的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等。
4、突然出现抽搐、昏迷或精神失常表现。
5、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反复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腰痛。
2、伴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3、伴发热、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1、肾内科
本病属于肾内科诊疗范围,成人患者应前往肾内科就诊。
2、小儿科
儿童患者应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3、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诊治。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或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或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或您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您或您孩子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或您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或您孩子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或您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或您孩子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9、您或您孩子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10、您或您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1、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1、我或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或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或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恢复吗?
4、我或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需要做手术吗?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我或我孩子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