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颐

发颐(suppurative parotitis),是指发于腮颔部,以挤压时口颊部有脓液溢出为主要特征的化脓性疾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本病早期治疗得当,可获痊愈,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若拖延日久,脓液穿透肌膜,感染可扩散到邻近组织间隙甚至颅内,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热毒蕴结证
主要表现为腮部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查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伴有发热恶寒,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腻,脉弦数。
2、毒盛酿脓证
主要表现为腮部结肿疼痛渐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脓性分泌物;伴有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
3、热毒内陷证
主要表现为腮部肿胀平塌散漫,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伴有壮热口渴,痰涌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弦数。
4、余毒未清证
患者多有数月以至数年的反复发作病史,发作时腮部肿痛,触之似有条索状物,进食时更为明显。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口内常有臭味,晨起后挤压腮腺部可见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有黏稠的涎液或脓液溢出;舌苔薄黄或黄膩,脉滑。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多见于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后及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患者。
病因
本病多为伤寒温热病或时邪疫疠病后的继发病。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少阳及阳明经病变。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风温之邪,或热病后遗毒于内,火热不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蕴结于腮部而为病。
2、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煎炸食物,脾胃积热,火毒湿热循经上蒸腮部,热壅肉腐而成脓。
3、情志不调
长期情志抑郁,郁热内生,导致火热不能外达而结聚于腮部,气血凝滞而成。
症状
本病临床发于腮颔部,挤压时口颊部有脓液溢出为主要特征。根据病情发展可分为初期、成脓期和溃脓期三个阶段。如果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调治,或因过投寒凉药物,常可使肿势漫及咽喉,而出现吞咽困难,神志昏迷等毒邪内陷证。
1、初期
腮部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感困难。继则肿胀逐渐显著,并延及耳前后,以耳垂下部最著。如压迫局部,在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张口困难,唾液分泌大为减少,并可出现暂时性口眼歪斜。伴轻度发热,甚者体温可高达40℃,口渴,饮食减少,大便秘结。
3、成脓期
发病7~10d,腮腺部疼痛加剧,呈跳痛,皮色发红,肿胀更明显,肿势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压痛明显,按压局部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稠脓性分泌物。
3、溃脓期
若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腮部或口腔黏膜或向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血常规、细菌培养、B超检查、涎腺造影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腮部肿胀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检查
急性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值显著上升,核左移。
2、细菌培养
取腮腺导管口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指导临床用药。
1、B超检查
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判断腮腺是否有脓肿,并判断其范围;还可排除腮腺管狭窄、结石、异物等。
2、涎腺造影
大多慢性显示腮腺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扩张,排空延迟,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成年后,原来所见的末梢点状扩张消失。慢性阻塞性造影显示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部分狭窄,部分扩张,呈腊肠样改变。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腮部疼痛,挤压时口颊部有脓液溢出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痄腮、颈痈、骨槽风等进行鉴别。
1、病史
多发于成年人,尤多见于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后及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者,多数是单侧发病,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2、临床表现
以腮颌肿痛为主要症状。初起病急,发热恶寒头身痛,一侧或两侧腮部热疼痛,微肿压痛,口颊部导管口红肿;继则腮颌红肿疼痛倍增,咀嚼困难,高热不退,口颌部导管口红肿,挤压有脓液流出,腮颌若可触及波动感。甚则脓液穿透肌膜,从耳道流出。
3、辅助检查
血常规、细菌培养、B超检查、涎腺造影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1、痄腮
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常有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
2、颈痈
多发生于颈部、颌下的一侧,虽可化脓,但无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红肿。
3、骨槽风
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有拔牙史,腮颊部漫肿疼痛,色红或白,牙关拘紧,不能咀嚼,脓成溃后疮口日久不收,且有死骨排出。
治疗
本病治疗多采用内治法结合外治法、针刺疗法等进行治疗。内治法初期,治宜清热解毒。成脓期,治宜泻火解毒,托毒透脓。溃脓期,治宜补益气血收敛生肌。
1、热毒蕴结证
(1)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等。
2、毒盛酿脓证
(1)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皂角刺、白芷。
3、热毒内陷证
(1)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2)常用中药:水牛角、生地黄、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心、丹参、麦冬。
4、余毒未清证
(1)方药:化坚二陈丸酌加减。
(2)常用中药:陈皮、半夏、茯苓、僵蚕、黄连、甘草、夏枯草、连翘、黄芩、玄参、莪术等。
银翘解毒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牛黄解毒片、清胃黄连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外治疗法
1、初起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脓成
及早切开排脓。
3、溃后
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口腔黏膜出脓处,用青吹口散外搽,每天4~5次。脓尽改用生肌散、红油膏外敷
发颐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发颐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向愈,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可出现走黄,甚则危及生命。
如果拖延日久,脓液穿透肌膜,感染可扩散到邻近组织间隙甚至颅内,危及生命。
本病早期治疗得当,可获痊愈,预后良好。
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饮食调护不当,会引起汗出反复发作。
日常
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风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注意情志调养,避免急躁易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培养乐观、积极、豁达、宽容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中药汤剂一般宜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2、膏药宜薄而均匀,敷料包扎牢固而舒适,如有药物过敏,应及时报告医师。
3、便秘或排便不畅患者应遵医嘱适当给予通便食物与药物,以泄热毒。
1、周围环境宜清洁、安静,温、湿度适宜,经常开窗通风。
2、发作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少活动。
3、溃脓期切忌挤压,切开排脓后保持引流通畅。
4、加强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以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
1、注意观察局部红肿、分布范围、消长及全身情况。如出现高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等应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观察溃口或切口处流脓多少、稠薄、色泽及收口情况,换药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饮食
饮食宜易消化、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煎炸燥热食物。
1、急性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食。
2、保持大便通畅。病久反复发作者可做腮腺部按摩,急性发作时暂停按摩。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如雪糕、凉茶等。
预防
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热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保持口腔清洁,另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受外邪等措施,也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入。
2、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避免或去除致病因素。
3、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促发及诱发此病。
4、保持口腔卫生,经常用淡盐水漱口,防止疾病发生。
5、热病后、大手术后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经常用板蓝根30g煎汤或淡盐水漱口。
就医指南
1、腮部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感困难。
2、腮腺部跳痛,皮色发红,肿胀明显,肿势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
3、腮部或口腔黏膜向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普通外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简单查体,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腮部疼痛,张口困难?这种持续多长时间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饮食减少、大便秘结等?
3、有没有其他疾病?如伤寒、温病等?
4、亲属中是否得过类似的病吗?
5、最近有服用其他药物吗?经过什么治疗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抽烟喝酒习惯吗?
1、为什么会出现腮部疼痛,口颊部有脓液溢出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