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角化型足癣

角化型足癣又称角化型脚气,是指由于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角质层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本病好发于脚掌及足跟,临床表现包括弥漫性足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等,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患者经过足够疗程的治疗,通常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或再感染。

其它名称

角化型脚气

遗传性

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足部

常见症状

弥漫性足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

主要病因

主要为真菌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重要提醒

患者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也避免传染他人。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

传播途径

1、引起足癣的病原菌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

2、混穿鞋袜,赤脚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可因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

3、真菌感染也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由一只脚传染给另一只,还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等。

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角化型足癣的发病率,足癣的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

好发人群

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好发。

病因

总述

角化型足癣主要是由于患者足部皮肤受真菌(皮肤癣菌)感染所致,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感染后会引起本病。

基本病因

角化型足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以毛癣菌属为主,按目前新的分类法,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

危险因素

1、劳动量大、活动多、出汗多、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水湿工作等,令足部处于有利真菌生长的多汗潮湿环境,可诱发足癣的发生。

2、糖尿病、肿瘤及免疫缺陷类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可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3、常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区域中裸足行走、共用鞋袜或毛巾等,可增加感染风险。

症状

总述

角化型足癣多出现在脚掌及足跟,本病以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皮肤粗糙、脱屑、干燥、增厚,冬季容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一般无明显瘙痒,皮损可蔓延至足背部,病情发展慢,患者自觉症状轻微。

并发症

足癣自体传播导致手癣、头癣、甲癣或体股癣,并出现相应症状。此外,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足部皮肤增厚、脱屑、干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在询问病史后,取足癣皮损处的鳞屑或水疱皮,做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医生在足部皮损处取部分鳞屑或水疱壁,制成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使用新型的真菌荧光染色法有助于辨识标本中真菌菌丝及孢子,提高检出率。真菌直接镜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2、真菌培养

医生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然后观察培养结果。此方法对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确定致病菌、了解病原菌流行趋势、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重要价值。一般需要在培养基中培养2~4周才能获得结果。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会检查患者足部皮损,详细询问病史,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与足部湿疹、掌跖角化症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足部湿疹

湿疹是由于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类皮肤炎症性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瘙痒,皮损往往呈多形性改变,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脱屑、结痂等,真菌学检查阴性。

2、掌跖角化症

掌跖角化症是以掌跖部位皮肤的增厚 角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皮肤病。常见于手掌和脚底,也可累及其他的容易摩擦到的皮肤。有点状或弥漫性双足跖角化增厚斑块,可伴有掌跖多汗和甲板增厚浑浊,真菌学检查阴性。

治疗

治疗原则

角化型足癣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案均可用于足癣治疗。治愈的关键在于坚持用药,不长期规范用药,极易复发。

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外用药)

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但同时具有疗程长、药物涂抹麻烦及涂药局部不适等缺点。

(1)常用药物

①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一般疗程为4周。

②丙烯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一般疗程2~4周。

③其他: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一般疗程需要4周。

(2)外用药剂

可选择乳膏、软膏等剂型。但局部用药渗透性差,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及复发率高,可局部应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联合抗真菌药物共同治疗。

2、系统治疗(口服药)

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皮损面积较大、不愿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口服抗真菌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

3、联合治疗

不仅效果好,还具有缩短疗程、降低费用等优点,但需要注意口服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常用治疗方法为一种外用药联合一种口服药。若两种外用药物联合可选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相关药品

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卢立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枯矾粉、咪康唑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

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及时早期抗真菌治疗,大多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但本病复发率高。

危害性

1、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癣病扩散,出现手癣、股癣、体癣等。

2、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并发丹毒、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疾病,还可并发癣菌疹等疾病。

3、可以传染给家人。

4、有时候瘙痒明显,带给患者极大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治愈性

本病是可治愈的,但是大家平常以为用药后不红、不脱屑、不痒了,足癣就好了,症状消失后马上停药,但一段时间后,残留的真菌就又开始繁殖,足癣复发。

1、临床治愈

是指足癣的皮疹和瘙痒感觉消失,但此时皮损处的真菌可能仅仅是生长受到抑制,并没有被完全杀灭。

2、真菌学治愈

指在足癣的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复发性

本病具有很高的复发率。

日常

总述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生活中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疾病传播,保持足部干燥,抑制真菌繁殖。

生活管理

1、生活习惯、环境管理

(1)勤洗脚,洗脚或洗澡后,擦干脚趾间的水分。

(2)住所通风、干燥、防潮,保持脚部干燥,避免足部处于潮湿污染环境。

(3)患者用过的鞋袜、洗脚盆、浴盆等物品,宜用沸水烫过或阳光暴晒后再使用,经常消毒。

(4)穿尺寸合适、干松透气的鞋袜。

(5)脸盆、脚盆分开使用。

2、预防真菌在自身传播

(1)不用手搔抓足部皮疹、水疱,不用手撕掉脱屑。如果用手接触了足癣皮损,应立即洗手。

(2)一只脚有脚气,应尽快治疗,两只脚可以用不同的脚盆清洗。

3、避免传染给他人

(1)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鞋子、脚盆、擦脚巾等日常生活用品。

(2)不去公共游泳池或洗浴场所。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的病程不受饮食影响,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不需要过度忌口。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规律饮食,建议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肥腻食物及鱼腥发物,如辣椒、酒类、羊肉、狗肉、油炸食物及虾蟹等。

2、戒烟酒。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脚,洗完后彻底擦干。

2、穿透气性好、干净的鞋袜,脚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

3、不赤脚在更衣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行走,酒店内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4、与患有癣病的宠物玩耍后用注意洗手,并积极治疗宠物癣病。

5、积极治疗甲癣、手癣等疾病,防止诱发足癣;免疫力低下人群远离患有癣病的人和动物,防止被传染。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足部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开裂、水疱等,或伴明显瘙痒、疼痛等;

2、对自身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3、自我使用非处方药物治疗两周无效;

4、足癣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5、有感染征象,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甚至化脓;

6、患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类疾病的抵抗力差人群,怀疑或患有足癣,尤其是出现发烧、足部红肿等细菌感染症状。

7、伴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准备

1、患者应保持皲裂部位清洁卫生,换好干净舒适的鞋袜。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避免医生再次处方一些本人已经用过但效果不好的药。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6、停用抗真菌药膏至少1周。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足部症状的?

2、有疼痛、瘙痒感觉吗?

3、症状有加重吗?

4、家人中有人有同样情况吗?

5、做什么工作,工作生活环境如何?潮湿吗?

6、是否曾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赤脚行走?

7、是否患有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疾病?

8、自己用过什么药?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应该怎么治疗?要治多久?

4、足癣能治好吗?会复发吗?

5、我平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