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坏疽

干性坏疽(dry gangrene)是指发生在体表组织或器官的坏疽。如上、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静脉回流通畅,体表水分易蒸发,加之感染较轻,坏死的肢体呈干燥、皱缩、坚实、黑色,坏死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多发生于肢体,特别是下肢。轻症者一般可治愈,重症难以治愈,并且若坏死组织范围过大,为挽救患者生命可能会截肢。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无特发人群。
病因
干性坏疽的特征性表现为组织坏死,主要是由于组织血流中断或减少。因此,本病病因多为动脉栓塞或导致循环障碍的情况,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严重的冻伤等。
干性坏疽主要是动脉主干阻塞所致,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冻伤等。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病时,因动脉受阻而静脉回流通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体表水分易于蒸发,可使病变部位干涸皱缩。
症状
干性坏疽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与周围组织界线明显,皮肤颜色可从浅到蓝,甚至变为黑色,最终脱落。此外,皮肤还可发冷、麻木等。
1、局部皮肤颜色改变
局部皮肤会逐渐由紫绀色变为灰褐色,继而变为黑色,呈现木炭样形态,与健康皮肤界限清楚。
2、感觉异常
患者可出现肢端皮肤温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
3、脓性分泌物
患者继发感染时,坏疸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有脓性分泌物。
1、酮症酸中毒
若患有糖尿病、手术创伤及重症感染,患者可出现应激性胰岛素抵抗,致使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休克
未及时处理坏疽导致严重感染时,可并发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患者还可能因为感染引起大动脉血管损伤,造成失血性休克或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检查
患者出现皮肤皮肤干燥、皱缩,与周围组织界线明显等时,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做一些常规检查,如体格检查、血常规,初步判断身体状况,并了解是否有感染存在。为了进一步致病菌,可能建议做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超声、CT、MRI、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等,以了解病变情况。
医生通常观察患者的皮肤改变来初步了解病情,特别是有创口者。必要时,医生可触及患者皮肤来进行检查。
1、血常规
一般用于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通常表明存在感染。
2、病原体检查
(1)血培养: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放入特殊的培养瓶中,并置于温暖的环境中(培养)以促进细菌的生长,以便对其进行进一步检查。
(2)液体或组织培养:对来自患病区域的少量组织或液体样本进行测试,以找出造成该状况的细菌,并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来治疗。
3、其他
包括C反应蛋白、血生化、肝肾功能等检查。
1、超声检查
B超检查可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及病变波及范围,也可查看病变部位血管走行是否正常。
2、CT
早期显示广泛的组织坏死和炎症,可用于鉴别坏疽的种类,对湿性坏疽范围的明确较B超精确,当在图像中出现团状气体密度影时提示发生气性坏疽。
3、MRI(磁共振)
可用于确认坏疽的存在和扩散。
4、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医生将染料注入血液中,然后进行X射线检查以检查血流并寻找阻塞的动脉。干性坏疽患者多伴有动脉血管狭窄,此时应行血管检查,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通常可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先确定是干性坏疽还是湿性坏疽。
湿性坏疽:干、湿性坏疽的区别在于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四肢(伴有淤血水肿时)。由于坏死组织含水分较多,故腐败菌感染严重,局部明显肿胀,呈暗绿色或污黑色。
治疗
干性坏疽主要需治疗阻断血流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同时应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若病情较严重,可手术清除濒于坏死或已经坏死的皮肤、肌肉及骨头,临近坏疽组织的健康组织也需清除。
包括补液、营养支持等,以及时调节电解质紊乱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必要时,还可能会考虑输血。
1、抗感染治疗
及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或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红霉素、甲硝唑等。
2、止痛
对于疼痛剧烈者还可考虑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
3、促血液循环药物
干性坏疽患者多伴有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时应使用扩张动脉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青霉素、红霉素、甲硝唑
部分发生干性坏疽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糖尿病足等。常用手术包括清创术、截肢(趾)术、血管重建手术等。目的是去除坏死组织,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以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干性坏疽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湿性坏疽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干性坏疽的预后一般与组织坏死的程度、是否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是否进行良好的调护等有关。
若坏死组织范围过大,为挽救患者生命可能会给患者截肢,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肢体的残缺也会使患者心理受到影响,出现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更有甚者失去生活的信心。
轻症者可治愈,重症难以治愈。
日常
日常生活应避免受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截肢患者应积极面对生活。
1、应对伤肢理疗、按摩和功能锻炼,以恢复患肢功能。
2、可以适当运动,增加抵抗力。
3、需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饮食
干性坏疽患者应注意保持营养供应,避免过于刺激的食物摄入。
1、宜清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肝类、蜂蜜、大豆制品、饺子及新鲜水果蔬菜等。
2、有糖尿病的患者应注意低糖饮食,按照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用餐。
3、养成科学的用餐节律,定时定点用餐。
1、禁烟酒。
2、忌煎炸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
干性坏疽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包括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
1、干性坏疽可通过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来预防,如规律锻炼。
2、如果患有糖尿病,请配合医生控制血糖。要特别关注脚,确保穿的鞋大小合适。有干性坏疽症状时,请即刻就医治疗。
3、加强劳动保护教育,避免受伤。
4、受伤患者要及时彻底清创,避免伤口厌氧环境。
5、注意保暖,避免温度过低导致肢体血液循环不畅。
6、勿穿紧身衣物、紧身的裤袜、皮带、牛仔裤或鞋子,防止阻碍血液循环。
7、养成穿袜子的习惯,养成洗脚时对脚部进行检查的习惯保持脚的清洁,要注意用香皂将趾缝间清洗干净。
8、避免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
就医指南
1、皮肤干燥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组织界线明显。
2、创口处肿胀明显,呈黑色,并有恶臭味。
3、伴皮肤发冷、麻木,创口疼痛等。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病情平稳者,可到血管外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
3、建议患者不要在快要就诊时自行滥用一些外用的涂抹药物,以免影响医生对体表坏疽进行观察。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什么时候出现坏疽的?具体的位置在哪里?
2、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3、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4、近期受过什么外伤或冻伤之类的损害吗?
5、坏疽部位有没有臭味、颜色变化、渗液、水疱等?
6、您有发热、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吗?
7、您有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吗?
8、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抽烟喝酒吗?抽烟喝酒多久了?每次的量有多少?
9、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10、以前受过什么外伤或做过什么手术吗?
11、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1、我发生干性坏疽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